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高中历史必修二 2.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的知识点概要总结。课本这节的内容较简略,导图在课本基础上有所延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2.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概念: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近代:使用机器生产
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
狭义:私人资本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甲午战争后(1895-1921)——初步发展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1912-1919)——短暂春天
一战战后(1919-1927)——萧条
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7)——短暂发展
国民党统治后期)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5-1949)——日益萎缩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原因
自然经济主见瓦解
资本主义萌芽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
经济基础好 交通便利 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途径
1.一部分人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原先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概况:投资资本少,轻工业为主
意义: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逐步成长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时间:甲午战争--一战爆发
初步发展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面对民族危机,人们呼吁“实业救国”
例子:张謇--大生纱厂; 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
影响
经济:产生了新生产方式
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
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思想:传播西方近代思想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1.发展不平衡
集中在沿海
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没有得到发展
2.发展艰难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受本国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双层压榨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小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性质: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式(内忧有太平天国))
2.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
中央
奕䜣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口号:自强
特点:封建官办企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非民族工业)
口号:求富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染料、运输等方面困难
经营形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作
特点: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官办企业
建立近代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 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结果
破产
标志:甲午战争惨败
破产原因
1.根本原因: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2.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3.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4.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评价
积极
1.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和设备,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2.中国工业近代化开始起步,客观上刺激了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3.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人才,利于新思想传播,开启了教育现代化
三只海军有利于军事现代化
局限性
只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上的落后,不能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鸦前中国经济结构
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鸦后变动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主要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体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动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解体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变动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来的
洋务派创办主要企业表
安庆内军械所
无
天津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启示
必须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
必须推翻本国封建势力统治——实现政治民主
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而非资产阶级
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刺激下产生的
并非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