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超级强烈吐血推荐,考研复习必备马原思维导图,知识点非常全面了,收藏起来再也不用翻书费力整理知识点了,作者根据《核心考案》徐涛政治马原部分教材框架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1-05-02 14:42:09实践与认知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与认知
实践的本质
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
定义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社会结构
个人
集体
人类
能力结构
物质基础 —— “人本身的自然力”
智能性因素 —— 认识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精神动力性因素 —— 认识主体的动机、意识、情感
客体
定义
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基本类型
自然形式
社会形式
精神形式
解释
只有当客观事物进入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领域,成为人的实践活动所探索和改造的对象时,客观事物才成为客体
中介
定义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解释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目的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世界子系统 实践类型 价值创造 实 践 领 域 自然界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文明 人类社会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 政治文明 人的思维 科学文化创造实践 精神文明
实践再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获得是为了指导实践,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社会科学的研究
自然科学的研究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客观性
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主观指的是真理的表达方式,和平常所说的主观性不同,这里的主观性是指真理存在于电脑中还是意识中
马克思主义
认为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实现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客观性,因此主张客观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原因
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是客观
认识内容的客观符合性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在于主客体关系的客观性,即实践的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
含义
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解释
对同一个客观对象(既包括客观事物,也包括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只有一个
认知
对统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评价
在同一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价值关系的真理性评价只有一个
评价是多样性的,但真理性评价只有一个
客观性和一元性引出的结论
真理没有阶级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
谁能掌握真理与权力、地位无关。取决于有没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 取决于他对事物规律和价值关系的正确把握
坚持真理客观性和真理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
价值型和客观性的关系
价值性
真理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价值性和客观性是统一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其价值性的前提
真理的价值性存在于客观性之中,并体现客观性
实用主义真理观
“有用即真理”以真理价值性否定客观性,是主观真理论
绝对性 & 相对性
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体对象的属性、规律以及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绝对的
真理性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真理绝对性。
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受条件制约。
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实践状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状况
承认认识有待发展,也就是承认真理相对性。
绝对性&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3)意义: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
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真理与谬误
谬误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认识过程谬误难免
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是受着历史条件的局限的。
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而且具备种种条件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真理和谬误
对立
在一定范围内,两者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统一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在于,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谬误是真理认识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修正错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
子主题
子主题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子主题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子主题
特点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价值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相互补充
相互引导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
改造
认识&改造的过程 == 必然走向自由
选择
记一下
多选
考研
掌握概念
人类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 运动规律
社会 存在 & 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规律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
劳动者最重要
生产力中 最活跃的因素
考点总结
导论
三次无产阶级起义(P5)
多选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4年第2次)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P5)
选择
黑格尔
唯心辩证“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
人本学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思想来源
继承了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贡献较大
傅里叶
欧文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P10)
多选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唯物/唯心
选择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或遗失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两种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什么能超过自己的心灵
客观唯心主义
存在一种绝对精神(时代进步,天理、天道)
二元论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三种历史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
直观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P26)
简答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里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27)
简答
前提
从实际出发
基本途径
实践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37)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基本不出题,出论述题的话需要记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简答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两点
基本不出题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P38)
可能会出题,看一下
质量质变规律(P40)
辩证关系
简答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P4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简答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重点!!对照ppt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途径(一飞)
材料分析
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
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获得是为了指导实践,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社会科学的研究
自然科学的研究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简答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P10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其优劣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发展
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特别是生产资料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P107)
可能结合新冠肺炎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该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112)
每次都出这道题
社会意识再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出一下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应
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会或早或晚发生变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产生、变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 买卖
选择
共产主义社会特征
选择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
经济全球化
论述、材料分析
实质: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
作用
(1)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2)消极作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扩大
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治理危机;
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对中国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资本注主义国家政权,美国民主政治(P204)
简答,论述
三权分立的好处
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机构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国家政权的意向和行驶时不同利益集团合力的结果。
各个利益集团存在实力上的差别和利害关系,由此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冲突不断推动政治制度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
序章
马哲理论来源
合理内核
黑格尔
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
三大起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宪章运动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欧文
傅立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贝克莱,陆九渊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
朱熹,黑格尔
二元论
唯物主义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荀子
不可知论
休谟,康德
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观
演变
古代朴素唯物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物质=原子
合理性:建立在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基石础上,有古代对物质个性的认识上升为“共性”
局限性:把原子当作物质的属性而不是一个层次;没有对物质的本质特征作出科学的概括;不了解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抵挡不了唯物主义的攻击——原子非物质化
现代辩证唯物
含义
物质=客观实在性
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坚持了可和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和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同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性,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物质
存在形态
根本属性
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
一维性
单向性
空间
三维性
性质
绝对性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相对性
时间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无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有限性
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既有开始又有终结,在空间上是有边界的
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相对静止是位置和性质暂时未变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
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不变
意义
只有承认相对静上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升不同的事物
有相对静止事物的分化就会出去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识观
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的产物
本质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途径
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使世界二重化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基础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起源
本质
作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唯物辩证法
永恒发展
含义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
含义
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
矛盾分析法
矛盾
性质
同一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
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
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中的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换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
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的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自己的特点。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在和地位有所不同
普遍性
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
含义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
虽然事事有矛盾,但是事事矛盾不一样
虽然时时有矛盾,时时矛盾不一样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事物
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
重点论
量变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
否定是物质的自我否定,是物质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物质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普遍联系
含义
事物之间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第二章
实践
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本质)
客观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结构
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能力结构
物质基础:人本身的自然力
智能性因素:认识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精神动力因素:认识主体的动力、意志、情感等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作为人的肢体的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方法
目的
认识和改造世界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人的实践
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统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距构成了社会发展的运力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
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本质
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派别观点
唯物
辩证
能动反映论
旧
被动反映论
唯心
先验论
发展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
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情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涵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从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运动的心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真理
含义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主观反映
性质
客观性
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
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主观性
存在形式
一元性
真理一元性: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只有一个
认知真理的一元性: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知只有一个
评价真理一元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个价值关系的真理性评价只有一个
价值性
真理具有满足主体需求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绝对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客观性
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受条件制约
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的时间状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状况
真理的有条件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意义: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难免
把握真理的能力是受着历史条件的局限的
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而且具备种种条件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对立
在一定范围内,两者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统一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在于,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谬误是真理认识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纠正错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价值
基本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含义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和客体时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评价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对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在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原则
价值原则: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主体需要、价值追求、注重效益的原则
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历程中,既有差异、对立,又相联系、统一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即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形式
历史宿命论
唯意志论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存在即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辩证关系
二者互相联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二者相互区别
社会存在的定义
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辩证关系)(P124)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忍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存在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
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
价值
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交换
以货币为媒介
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经济全球化
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分配原则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功能及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于宗教
区别于具体科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贝克莱,陆九渊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
朱熹,黑格尔
二元论
唯物主义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荀子
不可知论
休谟,康德
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功能及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于宗教
区别于具体科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一性问题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贝克莱,陆九渊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
朱熹,黑格尔
二元论
唯物主义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荀子
不可知论
休谟,康德
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死方生
形而上学不变论
刻舟求剑
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唯物史观)
物质生产
物质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