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大学生《文学理论》第一章思维导图,汇总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知识。
编辑于2023-07-02 20:19:35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的认识性: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I.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I. 文学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其历史和现实根源。如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周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
II. 文学史上很多着重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同样是社会存在的曲折反应。如屈原的《离骚》虽然通篇充满了神话传说,但实际上是个人现实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志向的抒发;歌德的《浮士德》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传说中的人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强大意志和进取精神。
II. 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I. 作家把握社会现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用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如曹禺的剧作《北京人》,透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刻画,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轨迹。
II. 有的作家还能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同时,传达出符合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比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阿Q正传》等。
III. 3.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
I. 文学不能回避描写社会的重要矛盾冲突,要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系与情状,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如列夫.托尔斯泰通过描绘上层贵族的各种日常生活,把当时俄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现出了与贵族对立的俄国农民的思想和情绪。(《复活》聂赫留朵夫公爵)
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I.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I.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会反映不同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思想和愿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民的态度上。
II.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I. ·文学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作家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照抄。
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I.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I.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会反映不同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思想和愿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民的态度上。
II.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I. ·文学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作家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照抄。
文学的实践性:文学会以自身特有的社会意识方式去反映社会实践,并给予社会实践中的读者以影响
I. 1.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I. 如《诗经》很早就被视为考察政治得失的借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反战小说,直接推动了西方“反战运动"的发展。文学是通过独创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他艺术形象去含蓄地体现其政治实践性。
II. 2.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
I. 周立波《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及时呼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III. 3.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的影响
I. 通常是借助于审美化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1.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I.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II. 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III. 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通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
IV.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美从根本上说是事物的一种价值属性,反映的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钟嵘
2.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I. 审美艺术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的形象性: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1.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I. 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形象可感性。用感性具体的形象反映主、客观世界。
2.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I. 文学形象是一个双面镜,可以同时映照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作家的丰富心灵。陶渊明诗中的东篱之菊,不只是秋日乡村的一处田园风光的普通投影,更是这位隐逸诗人质朴率真性格和淡泊守志人生的传神写照。
文学的超越性: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点
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I. 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状况的精神超越,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I. 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如屈原与《离骚》。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I. 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心灵的愉悦最终促成整个心灵的舒展和解放。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
I.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之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II. 指文学不能像绘画、舞蹈、戏剧、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那样直接模拟呈现现实世界的物像、声音、行动与事件等,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而在头脑里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间接地加以呈现。
III. 长处:内涵丰富性、欣赏的再创造的广阔心理空间、审美的想象天地
IV. 短处:阅读的语言障碍和形象的模糊性、缺乏形象的鲜明性,没有感官刺激,弱化了文学的美感效果(不确定性)
文学的精神性
I. 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I.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蕴籍性
I. 是指文学具有在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运用中不含而不露地表达深长意味的特性。
I. 《文心雕龙》中指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英国批评家威廉·燕卜荪也曾以“朦胧"(也译作“含混")解释蕴藉现象。
补充: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
I. 实用语言,偏重于语言的指称性和陈述性,表达日常生活的实用意识,着重于确定信息的传递。
II. 文学语言,偏重于语言的非指称性和表现性,着重表现审美意识。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的认识性: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I.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I. 文学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其历史和现实根源。如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周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
II. 文学史上很多着重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同样是社会存在的曲折反应。如屈原的《离骚》虽然通篇充满了神话传说,但实际上是个人现实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志向的抒发;歌德的《浮士德》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传说中的人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强大意志和进取精神。
II. 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I. 作家把握社会现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用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如曹禺的剧作《北京人》,透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刻画,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轨迹。
II. 有的作家还能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同时,传达出符合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比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阿Q正传》等。
III. 3.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
I. 文学不能回避描写社会的重要矛盾冲突,要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系与情状,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如列夫.托尔斯泰通过描绘上层贵族的各种日常生活,把当时俄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现出了与贵族对立的俄国农民的思想和情绪。(《复活》聂赫留朵夫公爵)
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I.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I.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会反映不同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思想和愿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民的态度上。
II.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I. ·文学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作家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照抄。
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I.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I.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会反映不同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思想和愿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民的态度上。
II.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I. ·文学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作家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照抄。
文学的实践性:文学会以自身特有的社会意识方式去反映社会实践,并给予社会实践中的读者以影响
I. 1.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I. 如《诗经》很早就被视为考察政治得失的借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反战小说,直接推动了西方“反战运动"的发展。文学是通过独创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他艺术形象去含蓄地体现其政治实践性。
II. 2.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
I. 周立波《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及时呼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III. 3.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的影响
I. 通常是借助于审美化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1.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I.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II. 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III. 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通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
IV.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美从根本上说是事物的一种价值属性,反映的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钟嵘
2.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I. 审美艺术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的形象性: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1.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I. 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形象可感性。用感性具体的形象反映主、客观世界。
2.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I. 文学形象是一个双面镜,可以同时映照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作家的丰富心灵。陶渊明诗中的东篱之菊,不只是秋日乡村的一处田园风光的普通投影,更是这位隐逸诗人质朴率真性格和淡泊守志人生的传神写照。
文学的超越性: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点
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I. 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状况的精神超越,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I. 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如屈原与《离骚》。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I. 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心灵的愉悦最终促成整个心灵的舒展和解放。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
I.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之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II. 指文学不能像绘画、舞蹈、戏剧、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那样直接模拟呈现现实世界的物像、声音、行动与事件等,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而在头脑里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间接地加以呈现。
III. 长处:内涵丰富性、欣赏的再创造的广阔心理空间、审美的想象天地
IV. 短处:阅读的语言障碍和形象的模糊性、缺乏形象的鲜明性,没有感官刺激,弱化了文学的美感效果(不确定性)
文学的精神性
I. 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I.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蕴籍性
I. 是指文学具有在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运用中不含而不露地表达深长意味的特性。
I. 《文心雕龙》中指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英国批评家威廉·燕卜荪也曾以“朦胧"(也译作“含混")解释蕴藉现象。
补充: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
I. 实用语言,偏重于语言的指称性和陈述性,表达日常生活的实用意识,着重于确定信息的传递。
II. 文学语言,偏重于语言的非指称性和表现性,着重表现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