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文学作品
大学本科《文学理论》第四章,学习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意蕴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7-02 20:20:39第四章 文学作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日常语言及其他专业语言相较)
1. 表达目的不同
1.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主要用于使用者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语言行为如议论、陈述、抒情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 真实性标准不同
1.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务于艺术世界的虚构性,因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
3. 意义生成方式不同
1.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往往以意义的表达和接受的畅通为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读者需要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象整体中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1. 自指性
1. 指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如诗歌中常见的押韵、平仄、用典、反讽等。
2. 新异性
1. 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贾岛感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 生动性
1. 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作家在遣词造句时,总是追求如生命一般的自然浑成和生气灌注。
4. 韵律性
1. ·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1. 文学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具有主观性。同时,文学形象又总是源于社会生活,作家塑造文学形象必须有一定现实依据,因此文学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 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1. ·虚构是文学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径,但文学形象的虚构性要合情合理。 (合理还意味着要合乎理想,某种美好理想。
3.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1.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成为读者理解文学形象的依据,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也必须具备不确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从不确定中去想象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留白)
4.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1. 科学概括往往是摒弃个别,直取一般;而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则始终不离个别,而且还要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二、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1. (一)文学象征: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文学象征一般分为寓言式象征和符号式象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暗示性
1. ·这是指文学象征所具有的非直接的的表义特征,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语词构造而猜想出其中隐藏的深意。
2. 哲理性
1. ·古代和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都以表达哲理作为创造文学象征的目
3. 多义性
1. ·文学象征往往是作家个人创造的象征。作为作家“个人的象征",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含着多重意义空间。但其并不同于文学意境的含蓄性。
2. (二)文学意境: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1. 情景交融
1. ·此为意境的表现特征。三种:①景中含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②情中见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③情景并茂(《夜雨寄北》——巴山夜雨,虚实结合,思归之情与巴山秋雨融为一体
2. 虚实相生
1. ·实境,指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的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外之景为实景,一枝红杏引出的愉悦心动,以及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则是虚景
3. 韵味无穷
1. “韵味"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艺术之美。它包含着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春江花月夜》,美景 游子牵挂,自然与人事息息相通,甚至可以从灵魂深处生出对无限宇宙的不尽困惑与追寻。
3. (三)文学典型:指叙事作品中塑造出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何为典型环境?是指反映了“社会现实总情势" 但又具有独特性的作品中的具体社会环境。
1. 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指的是及其生动具体的外在形象以及背后深刻丰富的本质。
2. 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指的是人物性格特征深层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3. 具有灵魂的深度。即人物性格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不合理秩序的愿望。
1.
4. 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1. 意蕴是语言和形象所蕴含的更为深远、内在的东西,它是有多层次的
二、作品意蕴的层次
1. 审美情韵层
1. ·是指由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2. 历史内容层
1. 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相、趋势和意义等历史意蕴。
2. ·生动形象和真挚情感的道理蕴含在感性、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中。
3. 哲学意味层
生动形象和真挚情感的道理,蕴含在感性、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中
三、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和丰富性
系统性:李商隐《乐游原》P124
丰富性:《红楼梦》历史意蕴丰富
第四章 文学作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日常语言及其他专业语言相较)
1. 表达目的不同
1.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主要用于使用者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语言行为如议论、陈述、抒情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 真实性标准不同
1.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务于艺术世界的虚构性,因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
3. 意义生成方式不同
1.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等往往以意义的表达和接受的畅通为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读者需要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象整体中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1. 自指性
1. 指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如诗歌中常见的押韵、平仄、用典、反讽等。
2. 新异性
1. 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贾岛感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 生动性
1. 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作家在遣词造句时,总是追求如生命一般的自然浑成和生气灌注。
4. 韵律性
1. ·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1. 文学形象是作家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具有主观性。同时,文学形象又总是源于社会生活,作家塑造文学形象必须有一定现实依据,因此文学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 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1. ·虚构是文学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径,但文学形象的虚构性要合情合理。 (合理还意味着要合乎理想,某种美好理想。
3.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1.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成为读者理解文学形象的依据,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也必须具备不确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从不确定中去想象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留白)
4.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1. 科学概括往往是摒弃个别,直取一般;而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则始终不离个别,而且还要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二、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1. (一)文学象征: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文学象征一般分为寓言式象征和符号式象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暗示性
1. ·这是指文学象征所具有的非直接的的表义特征,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语词构造而猜想出其中隐藏的深意。
2. 哲理性
1. ·古代和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都以表达哲理作为创造文学象征的目
3. 多义性
1. ·文学象征往往是作家个人创造的象征。作为作家“个人的象征",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含着多重意义空间。但其并不同于文学意境的含蓄性。
2. (二)文学意境: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1. 情景交融
1. ·此为意境的表现特征。三种:①景中含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②情中见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③情景并茂(《夜雨寄北》——巴山夜雨,虚实结合,思归之情与巴山秋雨融为一体
2. 虚实相生
1. ·实境,指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的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外之景为实景,一枝红杏引出的愉悦心动,以及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则是虚景
3. 韵味无穷
1. “韵味"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艺术之美。它包含着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春江花月夜》,美景 游子牵挂,自然与人事息息相通,甚至可以从灵魂深处生出对无限宇宙的不尽困惑与追寻。
3. (三)文学典型:指叙事作品中塑造出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何为典型环境?是指反映了“社会现实总情势" 但又具有独特性的作品中的具体社会环境。
1. 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指的是及其生动具体的外在形象以及背后深刻丰富的本质。
2. 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指的是人物性格特征深层的丰富性与矛盾性
3. 具有灵魂的深度。即人物性格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不合理秩序的愿望。
1.
4. 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1. 意蕴是语言和形象所蕴含的更为深远、内在的东西,它是有多层次的
二、作品意蕴的层次
1. 审美情韵层
1. ·是指由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2. 历史内容层
1. 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相、趋势和意义等历史意蕴。
2. ·生动形象和真挚情感的道理蕴含在感性、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中。
3. 哲学意味层
生动形象和真挚情感的道理,蕴含在感性、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中
三、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和丰富性
系统性:李商隐《乐游原》P124
丰富性:《红楼梦》历史意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