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醒》认清人生立足点,活出真实自我的智慧之书(1)
无数据
这本书对生性励志学成功学急切,渴望进步,却因为过度励志而变得盲目,焦虑的人们发出了谆谆告诫。它提醒我们理性对待励志教条,客观看待自己,以崭新的态度面对奋斗。
编辑于2023-07-04 14:00:46 广东《清醒》认清人生立足点,活出真实自我的智慧之书 2023.0704
作者简介:斯文·布林克曼,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凯尔奖获得者,知名文化批评家。
这本书对生性励志学成功学急切,渴望进步,却因为过度励志而变得盲目,焦虑的人们发出了谆谆告诫。它提醒我们理性对待励志教条,客观看待自己,以崭新的态度面对奋斗。
作者的四个告诫
不要过度审视内心。就事论事,理性思考,根据现实做出判断,停止过度自我检讨。
不要迷恋积极心理学。全面看待人生,关注除了获取自我成功以外的人生价值。
不要过于在意消极情绪。允许消极情绪出现,但不用太当一回事。
停止盲目的个人发展,找到个人立足点,再开始奋斗。
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针对,经社会上一些流行的励志观点提出了更深的理解,指出这些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提醒人们不要盲目的跟从。
作者认为,因为社会发展节奏太快,不希望落下脚步的人们更加急切地需要找寻励志养料,也因为急切而显得饥不择食,令自己变得盲目。那会带来永无止境的焦虑,所以不应对励志学,成功学寄予厚望。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奔跑的能量,而是适合自己的出发点,正确的方向。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分享,唤醒那些在励志鸡汤中麻痹已久的大脑,学会理性对待励志教条,客观看待自己,以崭新的态度面对奋斗。
借助本书审视自己选择的道路和奋斗的节奏。只有路走对了,才会走的更长远。
在更为关注身心成长、自我发展的今天,能接触了咋一听有道理,实际有驳论或者容易走入误区的励志观点。我们忘了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只是在用别人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奋斗方式活着。作者鼓励大家要学会摆脱他们深思这些理念方法,背后真正的含义,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方式,活出真实的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方式。
二、不要迷恋积极心理学
作者认为,成功学往往以积极心理学作为支撑,让人们误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够实现一切目标。
实际上,只要是人都有局限,并不是想要什么成功都能得到。
不要热衷于审视内心
作者提出,不要花太多时间审视内心
两个关键点
你是否能准确领会到内心的直觉,内心的声音?
人越是热衷审视内心,自我感觉越容易变得糟糕。
我们内心的声音,往往不是单一的,很难捕捉到正确的声音,不要轻易去依赖心的声音。要就事论事,凡事多理性思考,用实实在在的依据来判断和解决。
四、停止盲目的个人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氛围下,人也变得更加功利,我们所有的关注点都在个人发展上,就连人际关系与情感都成了个人发展的工具。
找对象,以条件谈速配
交朋友,谈利益
人们把关系看做临时的,伴侣和朋友都是可以替代的,别人是发展自我的工具,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自私自利似乎成为了成功的唯一选择。最后丢失本心,失去了道德的底线。
作者认为,不要再继续这样随波逐流,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否要被这快节奏裹挟,忘了为了而成长,为了什么而活,要去遵循一些对自己来说更合适的节奏、理念去生活,活成自己真正希望成为的人。
追求个人的发展本身没有错,重点在于
你的立足点是什么?
你是否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而这给你带来什么?
你真的会因此而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吗?
三、不要过于在意消极情绪
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引起情绪的情况,这些情绪就像小念头而已,你不必太在意。
太过关注情绪...反而会放大情绪,进而影响生活,影响言行和人际关系等。
人性本来就很复杂,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没必要全盘展示。
两种情绪转移技巧
用幽默化解愤怒
比如,别人侮辱你,你就用幽默的方式来反击,这样就能保全自己的体面。
及时提醒自己思考无常
当你为一件事情感到愤怒时,想一想,从永恒的角度来讲,万物都会消失,一切终究是一场空,也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所有的情绪都有一招可以尝试,那就是把情绪视作念头。
你可以审视内心,但不要过度热衷,更不要把审视变成自我谴责。而应该多告诉自己,我有缺点也有优点,这很正常,我多用优点影响自己便好,不给自己贴太多负面标签。
审视内心带来的好处
正确理解
了解自己
让自己快乐成长的机会
错误理解
当成自我检讨
过多评判自己
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陷入精神洁癖的误区
你可以审视内心,但不要过度热衷,更不要把审视变成自我谴责。不给自己贴太多负面标签。
作者认为,我们不是不去审视内心,而是不要习惯于这样去做,习惯这样做之后,很容易会觉得自己内心有很多污渍,自我认同感,价值感都会降低。这是一种心灵受虐。
认清人生立足点,活出真实自我的智慧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