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公基 唯物论
马克公基 唯物论的思维导图,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抽象概念),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知论),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先于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应)。
马克公基 哲学概论的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第二节 唯物论
物质(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抽象概念),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知论),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先于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应)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VS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和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运动的一定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两种错误
形而上学:脱离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孤立、静止、片面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主体的运动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需要创造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以认识事物
静止的两种形态
有参照系,相对位置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物质形态看成是一堆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的东西(不可知论)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时间和空间——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意识(思维)
意识的起源
自然界
无生命反应—低等生物反应—高等生物意识
动物不存在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人类社会
劳动(物质资料生产)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意识是人特有的)对客观存在(先有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并不都是直观反映,具有主观差异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狼孩)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目的性、计划性
与动物的区别
主动创造性(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自觉选择性(不同的人在反映同一事物时结果不一样)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需要通过中介(实践活动)来实现
对人体活动/生理活动(精神)的控制
物质和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先有物质,再有意识,现有客观,再有主观
意识的起源(客观的)
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反作用=指导作用=中性词=两种方向
正确的意识—促进
错误的意识—阻碍
世界观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主观随客观改变)。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从客观事物出发探求对的东西(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的历史: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规律VS主观能动性
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社会规律:原始社会—奴—封—资—社
主观能动性
能动的认识世界
能动的改造世界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认识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关系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人
客观的
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要遵循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1.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论核心
2.物质是运动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