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指的是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的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了以骨骼的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比较密切相关的全身慢性的营养性疾病。它比较多见于婴幼儿,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 D
来源
包括维生素D2 (麦角骨化醇;存在于植物中)、维生素D3(胆骨化醇;是动物体内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变而成;是人类维生素 D的主要来源)
婴儿体内维生素 D 来源:①母胎转运;②食物 (天然食物和母乳中含量都较低);③ 皮肤的光照合成(主要来源)
转运
食物中的维生素 D2在胆汁作用下,在小肠刷状缘经淋巴管吸收;皮肤合成的维生素 D3 直接吸收入血
维生素 D2 和 D3 在人体内都没有生物活性,和维生素 D 结合蛋白结合后转运到肝脏
两次羟化:肝内第一次,生成 25-(OH)D3(循环中维生素 D 主要形式);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第二次,生成 1,25-(OH)2D3
功能
促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增加肠道钙磷吸收
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特别是磷)
动员骨钙:既促进骨吸收,又促进钙盐沉积
病因
围生期维生素 D不足 (特别是妊娠后期)
日照不足 (主要原因)
需要量增多
食物中维生素 D 补充不足
疾病影响(如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腹泻、长期服用抗惊厥药)
发病机制
血钙降低
肠道钙磷吸收减少→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
手足抽搐
甲状旁腺反应不足→低钙
佝偻病
甲状旁腺反应增强→刺激 PTH 分泌→动员骨钙、降低血磷→破坏软骨细胞正常增殖分化、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碱性磷酸酶分泌↑→ 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端(形成串珠、手足镯) +骨皮质变薄而出现弯曲+方颅
临床表现
多见于 6 个月以内婴幼儿(特别是 3 个月以内)
分期
活动期的临床表现
诊断
思路:是否有佝偻病?属于哪一期? 是否需要治疗?
方法: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血生化+骨骼 X 线检查
血清 25-(OH)D3 ↓是本病最可靠早期诊断指标;血生化和骨骼 X 线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鉴别诊断
和佝偻病体征鉴别
黏多糖病
多器官受累:头大、头型异常、脊柱畸形、胸廓扁平;骨骼 X 线+尿中黏多糖的测定
软骨营养不良
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凸、臀部后凸;骨骼 X 线
脑积水
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叩诊破罐音、落日征;头颅 B 超/CT
病因鉴别
治疗
目的: 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补充维生素 D
口服
¤一般剂量 (2000~5000IU/d 或 50~125μg/d) 4~6w ¤1个月后改为预防剂量(<1 岁儿为 400IU/d ,>1岁儿为 600IU/d)
肌注
适用于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无法口服者;1 次肌注维生素 D 20 万~30 万 IU ,3 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补充钙剂
主张从膳食中获取; 仅在有低钙表现、严重佝偻病、营养不足时才需补充钙剂
矫形疗法
对严重下肢畸形,在 4 岁以后可考虑行外科手术矫形
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预防
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 D400IU 是治疗和预防的关键
围生期
孕妇多进行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后期补充维生素 D 800IU/d
婴儿期
预防的关键是日光浴和适量维生素 D 补充;出生 1 个月后可让婴儿坚持 户外活动
早产儿、低出生 体重儿、双胎儿
出生 1w 开始补充维生素 D800IU/d ,3 个月后改预防量(400IU/d),补 充到 2 岁
足月儿
出生 2w 开始补充维生素 D 400IU/d,补充到 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