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的思维导图,如铸造工艺的优点:成本效益、材料选择广泛、设计自由度高、复杂形状、生产效率高,更多内容看图。
编辑于2023-07-07 16:29:42 湖北省机械制造基础
铸造
铸造工艺的优缺点
优点
成本效益:铸造通常是大规模生产金属部件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相比于其他金属加工工艺,如锻造或机械加工,铸造通常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大批量的零件。
材料选择广泛:铸造工艺适用于多种金属和合金材料,包括铁、铝、镁、铜、锌等。这使得铸造在选择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设计自由度高:铸造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制造各种尺寸和形状的零件。这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使得他们能够实现更具创意的设计。
复杂形状:铸造可以用于制造复杂形状的零件,包括内部空腔和细小的细节。通过使用适当的模具,可以实现几乎任何形状的金属零件的生产。
生产效率高:铸造通常是一种高效的生产工艺,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大批量的零件。一旦模具准备好并调整好,每个铸件的生产速度相对较快。
缺点
初始成本高:铸造的初始成本较高,主要是由于制造和准备模具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对于小批量生产或单个零件的制造,初始投资可能会相对较高。
尺寸限制:铸造在零件尺寸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较大尺寸的零件可能需要更大的设备和模具,这可能会增加成本和生产复杂度。
表面质量不稳定:由于铸造过程中涉及到熔化和凝固过程,所以零件的表面质量可能会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气孔、夹杂物、缩孔等缺陷,这需要进行后续的处理和修复。
精度限制:相对于其他加工工艺,铸造的精度通常较低。这意味着在一些需要高精度尺寸和形状的应用中,可能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或其他后续操作。
环境影响:铸造过程中涉及到高温、熔化金属和模具材料,可能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等环境污染物。因此,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铸造工艺需要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来减少环境影响。
合金铸造的性能
强度和硬度:合金铸件通常具有比纯金属更高的强度和硬度。通过调整合金中的成分比例,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更适合特定的应用需求。
强度和硬度:合金铸件通常具有比纯金属更高的强度和硬度。通过调整合金中的成分比例,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更适合特定的应用需求。
抗热性:合金铸件通常具有良好的抗热性能,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这使得合金铸件在航空航天、能源和汽车等领域中的高温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磨损和磨蚀性能:合金铸件通常具有较好的磨损和磨蚀性能,能够承受摩擦和磨蚀作用。这使得它们适用于一些需要耐磨性能的应用,如机械零件、轴承和齿轮等。
热导性和导电性:某些合金具有较高的热导性和导电性能。这使得合金铸件在导热和导电方面表现出色,适用于需要快速热传导或高导电性的应用领域。
尺寸稳定性:合金铸件通常具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能够抵抗热膨胀和收缩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一些需要精确尺寸和形状的应用非常重要。
砂型铸造的造型方法
制造摸样
制备造型材料
造型
造芯
合型
熔炼
浇注
落砂
清理与检验
焊接
焊接方法及特点
1. 电弧焊接(Arc Welding):电弧焊接是通过在焊缝中产生电弧来加热和熔化金属,形成焊缝。常见的电弧焊接方法包括手工电弧焊、氩弧焊、镍氢焊等。特点包括焊接电流可调、焊接速度较快、适用于各种金属、焊缝质量较高,但需要熟练的焊工操作。
2. 气体保护焊接(Gas Shielded Welding):气体保护焊接包括惰性气体保护焊接和活性气体保护焊接。其中,惰性气体保护焊接主要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而活性气体保护焊接使用混合气体,如CO2和氩气的混合物。特点包括焊缝质量较高、焊接速度较快、适用于薄板焊接和大规模生产,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3.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Metal Inert Gas Welding,MIG):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是一种自动化的气体保护焊接方法,使用连续供给的焊丝作为电极,同时提供惰性气体保护。特点包括高效快速、焊接质量较高、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4. 熔化极焊(Metal Active Gas Welding,MAG):熔化极焊是一种自动化的气体保护焊接方法,类似于MIG焊接,但使用的保护气体中含有活性气体。特点包括适用于焊接较厚板材、高焊接速度、高熔敷率,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5. 点焊(Spot Welding):点焊是将两个金属片放置在一起,并在其接触处通过电阻热加热使其熔化,形成点焊点。特点包括快速、适用于板材连接、自动化程度高,但适用于薄板焊接、焊接强度较低。
6. 焊锡焊接(Soldering):焊锡焊接是使用焊锡作为填充材料进行焊接的方法。它适用于低温焊接,常用于电子元件的连接。特点包括低熔点、容易操作、适用于小型连接,但焊接强度较低。
焊接原理
焊接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加工方法。它基于热和/或压力作用下的材料熔化和固化过程。
焊接接头组织性能及影响因素
1. 焊接材料: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会对接头的组织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熔点、熔化性能和晶粒尺寸,这会影响焊接接头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
2. 焊接过程参数:焊接过程参数包括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预热温度等。这些参数的选择和控制可以影响焊接接头的冷却速率、晶粒生长速度和热影响区的大小,从而对组织性能产生影响。
3. 焊接热输入:焊接热输入是指焊接过程中输入到接头中的总热量。焊接热输入的大小会影响焊接区域的热影响范围、晶粒尺寸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从而对接头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4. 焊接速度:焊接速度是指焊接过程中焊接头通过焊接区域的速度。焊接速度的变化会影响接头的冷却速率和晶粒生长速率,从而对接头的组织性能产生影响。
5. 焊接填充材料:填充材料的选择和性质会对接头的组织性能产生影响。填充材料的化学成分、晶粒尺寸和相互作用与母材的相互影响会影响接头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性能。
6. 焊接缺陷:焊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焊接缺陷,如气孔、夹杂物、裂纹等。这些缺陷会对接头的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焊接应力、变形及防止消除措施
1. 适当的焊接序列:根据焊接件的几何形状和连接方式,选择合适的焊接序列。通过合理的焊接顺序,可以分布焊接热量和应力,减少累积应力和变形。
2. 预热和后热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预热和后热处理来降低焊接应力和变形。预热可以减少材料的温度梯度,提高材料的塑性,降低应力。后热处理(如回火、退火)可以消除残余应力,并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3. 焊接变形控制:通过控制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焊接速度和冷却速率等参数,可以减少焊接变形。例如,采用多道焊、分步焊接等方法,使焊接热量和应力分散,减少焊接变形。
4. 夹具和支撑:使用夹具和支撑装置来固定和支撑焊接件,防止其在焊接过程中发生意外移动或变形。夹具和支撑装置应设计合理,以减少应力集中和变形。
5. 控制焊接参数:控制焊接参数如焊接电流、电压、速度等,以获得合适的焊接热量和热输入,减少应力和变形的发生。
6. 预留余量:在设计焊接结构时,可以适当增加材料的厚度或预留余量,以应对预期的应力和变形。这可以提供一定的弹性,使焊接件在受到应力时能够保持稳定。
锻造
金属的可锻性影响塑性变形的内外部条件
1. 温度:金属的可锻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增加金属的可锻性。高温可以降低金属的屈服强度和硬度,使其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2. 变形速率:金属的可锻性与变形速率有关。在一定温度下,较高的变形速率会降低金属的可锻性。快速变形会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变速率较大,容易出现断裂和不均匀变形的问题。
3. 应变量:金属的可锻性还与应变量有关。小应变量下,金属材料容易发生弹性变形,而大应变量下则容易发生塑性变形。适当的应变量可以提高金属的可锻性。
4. 结晶织构:金属的晶体结构和晶界取向也会影响其可锻性。特定的晶体结构和晶界取向可以提高金属的可锻性,使其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5. 成分和合金化:金属的成分和合金化元素也会对可锻性产生影响。合金化可以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相变行为,从而影响其可锻性。
6. 压力和润滑:施加在金属上的压力和润滑条件也会影响其可锻性。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而良好的润滑条件可以减少摩擦力,提高可锻性。
锻前锻后的处理
1. 前锻处理:
加热预处理:对于某些金属材料,特别是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可能需要进行预加热处理。这可以帮助消除内部应力、改善材料的塑性,并减少变形和裂纹的风险。
模具润滑:在进行锻造之前,需要在模具表面涂覆适当的润滑剂,以减少模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防止粘附和损坏。润滑剂的选择取决于工件材料和锻造条件。
模具预热:对于大型和复杂的模具,可能需要进行预热处理,以避免模具在锻造过程中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热应力和热裂纹。
2. 后锻处理:
热处理:热处理是锻后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加热和冷却工件,可以改变其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以满足工件的硬度、强度和韧性等要求。
表面处理:锻造后,工件的表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如氧化、气孔、皮层等。为了改善工件的表面质量和耐腐蚀性,可以进行表面处理,如酸洗、抛光、喷砂、电镀等。
尺寸校正:在锻造过程中,由于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弹性回复,工件的尺寸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可能需要进行尺寸校正,通过机械加工、切割或修整等方法,使工件达到设计要求的尺寸。
温度调控:某些金属材料在锻造后可能会存在应力和变形,因此需要进行温度调控处理。这可以通过回火、退火或热处理来减轻内部应力,保持工件的稳定形状。
自由锻的工序及锻件的结构设计
1. 材料准备:选择适合的金属材料,并对其进行切割或切断,以便制备出适当大小和形状的坯料。
2. 加热预处理:将坯料加热至适当温度,以提高其塑性和降低应力,为后续的锻造工序做准备。
3. 锻造操作:将加热后的坯料放置于锻模之间,并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这可以通过锻锤、锻压机、摩擦锻造等设备来完成。
4. 锻件形状修整:在完成初步锻造后,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形状修整和精确度调整。这可以通过锤击、机械加工或磨削等手段来实现。
5. 热处理:对于需要调整工件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6. 表面处理:根据需要,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如抛光、喷砂、电镀等,以提高其表面质量和外观。
模型锻的工序及锻件的结构设计
1. 材料准备:选择适合的金属材料,并将其切割或切断,制备成适当大小和形状的坯料。
2. 加热预处理:将坯料加热至适当温度,以提高其塑性和降低应力,为后续的锻造工序做准备。
3. 上模和下模装配:将加热后的坯料放置在下模上,并将上模放置在坯料上方。
4. 模锻操作:施加压力使上模和下模接触,使金属坯料发生塑性变形,填充凹模的形状。这可以通过锻锤、液压机等设备来完成。
5. 锻件形状修整:在模锻完成后,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形状修整和精确度调整。这可以通过切割、冲压、机械加工或磨削等手段来实现。
6. 热处理:对于需要调整工件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7. 表面处理:根据需要,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如抛光、喷砂、电镀等,以提高其表面质量和外观。
板料冲压的工序及冲压件的结构设计
1. 材料准备:选择适用的板料材料,并根据冲压件的形状和尺寸要求,切割或切断板料,制备成所需的工件大小。
2. 模具设计和制造:根据冲压件的设计要求,设计合适的模具,包括冲头、冲模和顶模等。然后,制造模具以进行后续的冲压操作。
3. 板料固定:将板料固定在冲床上,通常使用夹具、夹紧器或真空吸盘等设备来保持板料的位置稳定。
4. 冲裁:使用冲头将模具切割出板料上所需的外形轮廓,这是冲压工序中的第一步。
5. 弯曲:使用弯曲模具和压力,使板料发生塑性变形,实现所需的弯曲形状。
6. 深冲:使用深冲模具和适当的冲压力,使板料进一步沿着模具凹部形成所需的凹形或凸形。
7. 轧制:使用辊子或滚筒,在板料上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带有特定形状的凹凸图案。
8. 折弯:通过使用折弯模具和适当的压力,使板料弯曲和折叠,形成所需的角度和形状。
9. 打孔:使用冲孔模具,在板料上冲出所需的孔洞或孔眼。
10. 收边:通过在板料边缘施加压力,使其弯曲形成边缘的收边,以提高安全性和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