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传播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乌合之众》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政治传播
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政治
概念
2016年 客观事实在形塑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牛津词典》
特征
情感大于事实、观点大于事实、立场大于一切
原因
英美政治文化的影响
传播形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异质观念的交流,社交媒体人际特性和信息茧房发挥作用
人们对新闻从业者职业力量的信任不如以往
媒体
为追求点击率和浏览量,以基于事实又偏离事实的传播手段,营造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第三种现实,迎合受众情绪,媒介转型伦理丧失
社会心理
人们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让自己感到舒适或者与既往认知相符合的信息,更倾向于证实不是证伪
危机
理性坍塌、社会失去共识、媒介无公信力、社会撕裂、另类舆论空间崛起
第三种现实
基于事实又偏离事实,对现实的片面引用以误导大众
应对
事实查验
由于公众成为分散的、懒于思考的个体,他们认识世界时受到认知简化和情感主导的影响,目前事实查验经常遭遇自损效应
失灵
与信息技术导致的信息来源多样、茧房效应有关,表现了新闻业职业控制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矛盾和张力
一方面应反思媒介自身的权力行使,另一方面应以促进公共生活为目标建构社会现实
批评
关于“真相已死”的论述只是一种望风捉影的话语操作,不足以证明进入不需要事实、不关心真相的时代,更凸显了人们对“真实”和“真相”的深切关注
传统媒体政治
定义
媒体逻辑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干预和影响,政治让位于媒体逻辑、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
表现
媒体议程主导政府议程,媒体报道主导政治事件,媒体设置政治人物形象
中西方比较
西方政治娱乐化:个性化、戏剧化、可视化
优点
增进了大众对政治的兴趣
问题
削弱政治自主性、政治平凡琐碎化、政治态度冷漠化
中国政治体现
过于重视公关、议程挟持微博治国
社会化媒体政治 社会运动
政治营销与政治选举、组织和社会动员、跨国意识形态入侵
社会运动发令枪、国际媒体信息员、国际政治颠覆者、社会势力煽动者
社交媒体素养
公众素养
媒介使用、信息消费、信息生产、社会交往、社会协作、社会参与
传媒素养
辨识媒体、大数据技术、处理好公共权益与私人权益的关系
政府素养
保障媒体权利、尊重公民舆论、公开信息渠道、交流变得畅通
恐怖主义
宣传氧气
恐怖主义的形成被归因于媒介报道形成的“宣传氧气”。媒介在报道新闻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恐怖主义本身,然而媒介在“劝服人们对恐怖主义加以警戒”时,却不可避免地“在提供信息方面特别有效”,使恐怖主义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恐怖主义与媒介的相互关系
宣传恐怖、组织行动、免费宣传
媒介报道恐怖主义的原则
相关研究
中华民族
将民族视为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实体,“想象”并非意指与真实相对的虚假,是不能认识、相遇和听说的人心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
中华民族观念从“自在”到“自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语言沟通、现代媒体和通信条件的改善,促使国人对日益增强的联系和一体化趋势有了逐渐清晰的体认
报纸藉由广泛流通的新闻深入读者的日常生活,不同地区的人们拥有了共同话题,赋予了交谈新的性质和意义:确认了一个具体的国家主体,想象变为可见
读报小组
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网”运动的一部分,营造了学习和竞争氛围,国家话语主导、农民参与互动的集体意义生产呈现了圈层共振
政治话语渗透进日常生活,私人时间和空间被国家征用,沦为集体生活的附庸
粉丝民族主义
新媒体营造的空间感将过去分而治之的社会功能整合在一起,边界被消融和驯化
2016帝吧出征中,粉丝群体的政治征伐和自我表演未受官方领导,暗合了国家政治,粉丝行为逻辑、游戏行为逻辑与民族主义行为逻辑勾连到一起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依靠传统的、单向的政治宣传模式来完成,效果已有限。网络时代的政治空间构建取决于网络传播的根本逻辑,政治宣传活动要发挥具体的信息沟通、构建共识的作用,要承认、理解并尊重多种群体的特点,善于借助网络亚文化和其他社会传播的方式和场所,进行有效的政治宣传
新型主流媒体与 意识形态宣传
问题:三个严重脱节
市场化媒体发展、新媒体冲击后传统媒体衰落、社交媒体互动性
意义
舆论桥梁助力改革、巩固思想文化阵地、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国声音
新型主流媒体改革
传播主体
整合力量立体多维
传播媒介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传播内容
网状传播矩阵
传播受众
良好用户体验与用户价值
意识形态宣传
注意力资源分散化、把关人缺失管控无力、主流媒体宣传能力薄弱
方式
把握网络风格、探索传播规律、加快有机融合、加强党的领导
目标
传播主体多元平等、传播风格大众通俗、传播方法隐形多样
新闻发言人
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会--1904年7月日本军方在长春就日俄战争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1983年,中国记协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非典疫情期间,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
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事,约见记者或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针对有关问题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
保护公民知情权、辅助大众参政议政、加快政治文化建设、帮助政府应对危机
网络新闻发言人
关注个体、直接沟通、主动设置议程
基础理论
丹·尼谋、凯斯·桑德斯《政治传播手册》
政治家、政府组织、与公民三个互动环节中的中介或渠道
本质
制造同意(英国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
特点
明确传播者、意识形态与政治符号、多使用大众传播渠道、受众以群体居多
功能
舆论监督
关于公众对党务政务监督的术语,在实际贯彻和公众理解中,监督主体通常由新闻媒体代行
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
社会控制,实现政治动员,传输政治影响力
政治营销
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
产品策略、推动策略、拉动策略、民意调查与数据营销
马基雅维利政治传播观
政治家形象塑造与选举宣传
一是统治,二是塑造具有美德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