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镇痛药
药理学的镇痛药章节的知识点归纳,包括了阿片受体激动剂、拮抗剂,部分激动-拮抗剂,其他镇痛药等,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7-09 19:32:53药理学·镇痛药
阿片受体、内源性阿片肽
受体
类型
μ-R
吗啡镇痛效应
镇静、呼吸抑制、缩瞳、欣快、依赖性等效应
κ-R
脊髓镇痛效应
镇静作用
δ-R
抗焦虑、抗抑郁
组成
GPCR,7 个跨膜区
分布
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核、脊髓背角区
机制
百日咳毒素敏感型 G 蛋白→抑制AC→激活配体门控钾通道、抑制电压门控钙通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阻断痛觉传递
经典
阿片受体样受体ORL-R(孤儿阿片受体,或痛敏肽/孤啡肽受体N/OFQ-R)
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下行痛觉控制环路尤甚)
作用
参与痛觉的感受和调控过程
参与阿片类药物耐受、药物依赖性的形成
参与应激、摄食、学习记忆等过程
内源性阿片肽
类型
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孤啡肽和内吗啡肽五大家族,12种
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低位脑干、脊髓胶质区等许多核区)
自主神经节、肾上腺、消化道等
作用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激素
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性质
菲类生物碱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作用
机制
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
特点
效果,持续性慢性钝痛>间断性锐痛
对神经性疼痛效果差
镇静、致欣快
表现
镇静
改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出现嗜睡、精神朦胧、理智障碍等
安静环境易诱导入睡,但易唤醒
欣快
满足感、飘然欲仙等
机制
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中脑-边缘叶的中脑腹侧背盖区-伏隔核多巴胺能神经通路与阿片受体/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抑制呼吸
表现
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
对延髓心血管中枢无抑制作用
机制
降低脑干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
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
特点
呼吸频率减慢程度,随剂量而改变
呼吸抑制发生的快慢、程度与给药途径相关
iv,5~10min
im,30~90min
镇咳
机制
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咳嗽反射减弱
激动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
缩瞳
机制
兴奋副交感神经→瞳孔括约肌收缩→缩瞳
表现
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
特点
无耐受性
应用
降眼压,治疗青光眼
其他
调节体温
吗啡→PO/AH→体温调定点改变→体温↓
长期大剂量使用→体温↑
引起恶心、呕吐
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抑制内分泌
抑制下丘脑GnRH、CRH分泌→ACTH、LH、FSH↓
平滑肌
胃肠道平滑肌
表现
减慢胃蠕动,使胃排空延迟,提高胃窦部、十二指肠上部张力
提高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弱推进性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
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
副作用
易致食物反流,减少药物吸收
水分吸收增加、消化腺分泌受抑制
便意和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
胆道平滑肌
表现
胆道奥迪括约肌痉挛性收缩
胆总管内压↑、胆囊内压↑
副作用
上腹不适、胆绞痛
阿托品缓解
其他平滑肌
子宫平滑肌
降低子宫张力、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延长分娩时程
膀胱外括约肌
提高膀胱外括约肌张力和膀胱容积,引起尿潴留
支气管平滑肌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引起收缩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模拟缺血性预适应 IPC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减小梗死病灶,减少心肌细胞死亡
δ1-R,激活线粒体的钾通道
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脑血流量↑、颅内压↑
抑制呼吸引起CO2蓄积所致
对心率、节律无影响
轻度降低心肌氧耗量和左心室舒张末压
免疫系统
表现
抑制免疫系统
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减少细胞因子分泌
减弱NK的细胞毒作用
抑制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机制
激动μ-R
作用机制
机制
直接抑制痛觉上行传入通路(源自脊髓背角)
激活痛觉下行控制环路(源自中脑)
表现
痛觉传入神经末梢→Glu、SP等递质→痛觉中枢→内源性阿片肽→脊髓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的阿片受体→百日咳毒素敏感型G蛋白→抑制AC,促进钾外流,减少钙内流→突触前膜递质释放↓、突触后膜超级化→减弱或阻断痛觉传递
内源性阿片肽→增加中枢下行抑制系统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镇痛作用
特点
吗啡,激动μ-R(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等),模拟内源性阿片肽
吗啡所致的不愉快、焦虑等情绪、欣快作用等副反应,由其激活中脑-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所致
临床应用
镇痛
严重创伤、烧伤、手术、心肌梗死等的剧烈疼痛
晚期癌症疼痛
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
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突发急性肺水肿所致呼吸困难)
作用
缓解气促、窒息感
促进肺水肿液的吸收
机制
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消除焦虑、恐惧情绪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减弱过度的反射性呼吸兴奋→抑制急促浅表呼吸
特点
禁用于伴休克、昏迷、严重肺部疾患或痰液过多的患者
减轻腹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不良反应
治疗剂量
烦躁不安、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少、排尿困难(老年多见)、胆道压力升高甚至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免疫抑制等
耐受性、依赖性
特点
吗啡常规剂量,连用2~3周可产生耐受性
机制
血脑屏障中P-糖蛋白↑→吗啡通过速率↓
孤绯肽↑→拮抗阿片类药物
表现
交叉耐受性(其他阿片类药物)
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戒断症状、强迫觅药行为
急性中毒
表现
昏迷、深度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
血压下降、严重缺氧、尿潴留
特点
死因——呼吸麻痹
抢救措施——人工呼吸、适量给氧、iv纳洛酮
禁忌证
禁用于分娩止痛、哺乳期妇女止痛
拮抗缩宫素→延长产程
过胎盘屏障、经乳汁分泌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抑制呼吸、抑制咳嗽反射、促组胺释放、收缩支气管
禁用于颅脑损伤所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禁用于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
禁用于新生儿、婴儿
可待因/ 甲基吗啡
体内过程
生物利用度60%,半衰期2~4h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1/10~1/12)
镇咳作用(1/4吗啡)
呼吸中枢抑制(弱,<吗啡)
镇静作用(弱)
临床应用
镇痛(中等程度疼痛)
镇咳(剧烈干咳)
不良反应
欣快、成瘾性(<吗啡)
哌替啶/ 度冷丁/ 麦啶
性质
苯基哌啶衍生物
体内过程
血浆蛋白结合率60%,半衰期3h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哌替啶酸、去甲哌替啶)
可过胎盘屏障
药理作用
激动µ-R
镇痛作用(强度≈吗啡1/10~1/17,持续时间<吗啡)
镇静、呼吸抑制、致欣快、扩血管作用(≈吗啡)
提高平滑肌、括约肌张力
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大剂量)
无明显中枢性镇咳作用
轻微兴奋子宫
对妊娠末期子宫无影响,不对抗缩宫素,不影响产程
临床应用
镇痛
创伤、手术后及晚期癌症等所致的剧痛
吗啡替代品,强度弱、成瘾性轻
内脏绞痛(与阿托品合用)
产妇临产前2-4h内不宜使用
心源性哮喘
吗啡替代品
麻醉前给药
使患者安静,消除患者术前紧张和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诱导期
人工冬眠
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冬眠合剂
不良反应
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
震颤、肌肉痉挛、反射亢进、惊厥
呼吸抑制(大剂量)
耐受性、依赖性
药物相互作用
MAO抑制药——合用引起谵妄、高热、多汗、惊厥、严重呼吸抑制、昏迷、死亡
氯丙嗪、异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加重呼吸抑制作用
双香豆素等抗凝血药——加重抗凝血作用
氨茶碱、肝素钠、磺胺嘧啶、呋塞米、头孢哌酮等——易产生浑浊、沉淀
美沙酮
性质
μ-R激动药
消旋体(左旋体为有效成分)
体内过程
ig,40min起效,达峰4h
ic、im,达峰1~2h
血浆蛋白结合率90%,半衰期15~40h
肝脏代谢,肾脏、胆汁排泄
可在组织内蓄积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
强度≈吗啡,持续时间>吗啡
耐受性、成瘾性发生较慢
戒断症状略轻
镇静
抑制呼吸
升高胆道内压
引起便秘
<吗啡
临床应用
镇痛(创伤、手术、晚期癌症等的剧痛)
吗啡、海洛因等成瘾的脱毒治疗
使吗啡等成瘾性减弱、欣快感消失、无戒断症状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口干、抑郁等
多汗、淋巴细胞数增多、血浆白蛋白和糖蛋白↑、PRL↑(长期用药)
皮下刺激、疼痛、硬结(ic)
肺水肿(过量中毒死因)
禁忌症
禁用于分娩止痛(影响产程、抑制胎儿呼吸)
芬太尼类
芬太尼
性质
μ-R激动剂,短效镇痛药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吗啡的100倍)
临床应用
麻醉辅助用药
静脉复合麻醉
镇痛
神经阻滞镇痛(与氟哌利多合用)
中至重度癌痛的止痛
急性手术后痛
慢性痛
硬膜外、蛛网膜下腔给药
不良反应
眩晕、恶心、呕吐、胆道括约肌痉挛
明显肌肉僵直(大剂量)
抑制纹状体DA能神经功能,纳洛酮拮抗
呼吸抑制(iv过快)
禁忌症
有依赖性
禁与MAO抑制药合用
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颅脑肿瘤或外伤引起昏迷、2岁以下儿童,禁用
舒芬太尼、阿芬太尼
性质
超短效镇痛药
特点
激动μ,弱激动δ、κ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体内过程
血浆蛋白结合率90%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
舒芬太尼>芬太尼
阿芬太尼<芬太尼
瑞芬太尼
性质
μ-R激动剂,短效镇痛药
特点
重复和持续输注无体内蓄积
临床作用
全麻诱导、静脉全身麻醉
术后镇痛
分娩镇痛
二氢埃托啡
性质
镇痛效应最强的药物
特点
激动μ,弱激动κ、δ
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依赖性强
临床应用
各种急性重度疼痛的镇痛
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概念
定义
混合型激动-拮抗药——激动某一亚型受体,但拮抗另一亚型
特点
小剂量或单独使用,呈激动作用
大剂量或与激动药合用,呈拮抗作用
作用
镇痛作用
呼吸抑制(弱)
成瘾性小
拟精神失常(副作用)
喷他佐辛/ 镇痛新
性质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激动κ,拮抗μ)
体内过程
ig,首过消除明显
血浆蛋白结合率60%,半衰期4~5h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可过胎盘屏障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1/3吗啡)
呼吸抑制(1/2吗啡)
>30mg,不随剂量变化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吗啡)
心血管作用
大剂量,HR↑、BP↑
增加心脏做功(平均主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
临床应用
各种慢性疼痛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镇静、嗜睡、眩晕、出汗、轻微头痛
烦躁、幻觉、噩梦、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思维障碍、发音困难等
大剂量
局部组织的无菌性脓肿、溃疡、瘢痕
局部反复注射所致(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生理依赖性、戒断症状(<吗啡)
布托啡诺
特点
临床应用其酒石酸盐
体内过程
ig,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17%
im,快而完全,达峰0.5~1h,持续4~6h
半衰期4~5h,血浆蛋白结合率80%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激动κ,拮抗μ),镇痛作用
呼吸抑制作用
不随剂量变化
增加外周血管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吗啡)
临床应用
缓解中、重度疼痛(术后、外伤、癌症疼痛、肾或胆绞痛等)
麻醉前用药
不良反应
镇静、乏力、出汗、嗜睡、头痛、眩晕、飘浮感、精神错乱等
久服依赖
丁丙诺啡
特点
μ、κ,亲和力高
δ,亲和力低
激动μ 拮抗κ、δ
能结合ORL受体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
强度为吗啡的25倍,作用时间更长
呼吸抑制(弱)
封顶效应所致
临床应用
应用
中到重度疼痛的止痛(各种术后疼痛、癌性疼痛等)
吗啡或海洛因成瘾的脱毒治疗(与纳洛酮合用)
方式
透皮贴剂、舌下含服制剂
不良反应
烦躁等精神症状(发生率<喷他佐辛)
纳布啡
特点
拮抗μ-R(>布托啡诺)
激动κ-R(<布托啡诺)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吗啡)
呼吸抑制(弱)
临床应用
同布托啡诺
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止痛
不增加心脏负荷
不良反应
依赖性小,戒断症状轻
其他镇痛药
曲马多
性质
可待因类似物
体内过程
ig,生物利用度68%,达峰2~3h,持续6h
半衰期6h,代谢物半衰期7.5h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镇痛作用
弱μ-R激动作用
亲和力,吗啡的1/6000
抑制NA、5-HT再摄取
呼吸抑制(弱)
无胃肠道作用
无心血管作用
临床应用
中、重度的急、慢性疼痛
手术、创伤、分娩、晚期癌症等
不良反应
多汗、头晕、恶心、呕吐、口干、疲劳、癫痫等
颜面潮红、一过性心动过速
iv,速度过快
成瘾性
药物的相互作用
卡马西平(抗癫痫药)——降低其血药浓度,减弱镇痛作用
安定类药——增强其镇痛作用
禁与MAO抑制药合用
布桂嗪/ 强痛定
临床应用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痛经、晚期癌症疼痛
体内过程
ig(10~30min)或ic(10min),持续3~6h
药理作用
镇痛
强度约吗啡的 1/3
呼吸抑制
胃肠道作用
作用较轻
不良反应
恶心、头晕、困倦等神经系统反应
一定成瘾性
延胡索乙素 /罗通定
性质
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氢巴马汀)
罗通定(左旋四氢巴马汀)
药理作用
镇静
安定
中枢性肌肉松弛
镇痛
特点
作用强度,<哌替啶,>解热镇痛药
成瘾性小
机制
阻断脑内DA-R
增加脑啡肽原、内啡肽原(与痛觉相关)的 mRNA表达,促进二者释放
表现
对慢性持续性钝痛效果好
对创伤或手术后疼痛、晚期癌症的止痛,效果差
临床应用
镇痛
胃肠、肝胆系统疾病等的钝痛
一般性头痛
脑震荡后头痛
痛经、分娩止痛
不良反应
对产程、胎儿无不良影响
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
体内过程
iv为主(ig,首过消除明显)
半衰期,50~55min
肝脏代谢(结合葡萄糖醛酸)
药理作用
竞争性拮抗(μ>κ>δ)
对依赖者,促进戒断症状产生
临床应用
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
改善呼吸抑制、意识清醒
解除焦虑、幻觉等精神症状(喷他佐辛所致)
解除阿片类药物麻醉的术后呼吸抑制和其他中枢抑制症状
注意用量和给药速度(过量和过快能减弱阿片类的镇痛作用)
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鉴别诊断
依赖者,诱发戒断症状
阴性者,不能排除其依赖性
急性酒精中毒、休克、脊髓损伤、脑卒中、脑外伤的救治
研究疼痛与镇痛(工具药)
不良反应
特点
无内在活性、无药理作用
表现
轻度烦躁不安(大剂量)
纳曲酮
特点
拮抗κ-R,>纳洛酮
口服生物利用度(30%)、作用时间,>纳洛酮
临床应用
同纳洛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