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传考研专题3:新闻理念及范式
本图是关于新传考研专题3:新闻理念及范式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7-11 10:05:42 福建省“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波伏娃)的思维导图,《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波伏娃)的思维导图,《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该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闻范式与新闻理念
计算传播学
定义
计算传播是指数据驱动的、借助于计算方法所进行的传播过程,分析计算传播现象的研究 领域即计算传播学。 主要关注人类传播行为的可计算性基础,以传播网络分析、传播文本挖掘、数据科学等为主要分析工具,(以非介 入的方式)大规模地收集并分析人类传播行为数据,挖掘人类传播行为背后的模式和法则, 分析模式背后的生成机制与基本原理。 计算传播被广泛地应用于数据新闻和计算广告、个性化推荐系统等场景。
近年来,计算传播更是广泛地呈现于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中。基于对用户深入刻画而形成的用户画像,移动端App的个性化界面、个性化内容推荐等强调每一个“我”的服务进一步丰富了计算传播的实践。
数字新闻学
数字新闻学是指新闻媒体运用各类数字技术手段对于新闻内容进行采集分析和数字化处理之后在数字平台进行发布的专业新闻领域。在学界,指代以数字新闻和相关新闻传播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
液态新闻学
液态新间学反映了新传播形态下新闻业的核心特征,即多维度的快速变迁。
液态新闻学的特征
首先是记者身份的“液化”。运用鲍曼的“液化”视角,记者的身份和角色不再是相对稳定的,而是在新闻过程中表现出在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社会大众之间“液态”的不断转换的特征。
新闻业第二个特征是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液化”。这种状况一方面体现为新闻信息与信息控制的边界正在液化、弥散, 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与非职业社区在从新闻生产到协作性新闻策展的变化过程中,新的新闻信息的生产及流动形式正在被共同创造中,可能重置传统新闻业的制度化权力结构。
液态新闻业的意义
“液态” 的新闻业意味着新闻业身处“液态现代社会”,意味着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以自己的方式生产和使用新闻并借此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液态”的新闻业从新闻生产到协作性新闻“策展”的转变,呈现的是新闻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每一个个体,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递的网络节点上不断的相互介入,相互挤占、相互渗透,原有的框架被不断突破、变形甚至不复存在,新的意义不断溢出。
辫子新闻
定义
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一书中提出了“辫子新闻”的概念,他认为新老媒体将在短期内实现融合,他把这种融合称为“辫子新闻”。 即是由传统媒体、公民新闻和社会化媒体三条“绳”所组成的融合新闻,这三条各自又包含着大量的纤维的“绳,正在改变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
迭代新闻
定义
迭代新闻(Iterative Journalism)由美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Paul Bradshaw)针对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的新闻生产流程提出。 新闻生产人员与用户进行广泛、 灵活的互动,不断推动新闻走向的深入、变化和发展,从而逐渐逼近事件真相,抵达受众 对新闻深度的要求。新闻从静态的“产品”变 成了动态的“过程”。
出现背景
新闻生产:从传统媒体的“线性”生产到新媒体“双向互动”生产
受众观:从“受众”到“用户”的观念转变
社交媒体加速新闻传播速度
信息社会下,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重视使得新闻业不断更新报道速度
客观新闻学
冲突新闻学
积极新闻学
解困式新闻
“解困式新闻”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伯恩斯坦在2008年提出的,他认为新闻应致力于解决问题而并非只是发现问题,解困式新闻是人们应对社会问题及其结果的相关证据的精确报道。它倾向于报道那些对社会问题做出了成功或失败回应的事件。
建设性新闻
定义
建设性新闻由海格拉普于2008 年的 一篇新闻评论中正式提出。 建设性新闻在坚持新闻核心功能的同时,将积极心理学(赛格里曼提出)和其他行为科学的技巧运用到新闻流程和产品,致力于创作卓有成效、引人入胜的报道,凯伦麦金泰尔将其分为方案新闻、预期新闻、和平新闻和修复性叙事四类。 建设性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不再只是冲突与负面新闻,也让新闻充满解决之道与希望,赋予了新闻第二双眼睛,典型建设性新闻案例是对“悬崖村”的持续报道。
核心理念
问题解决导向
面向未来的视野
包容与多元
赋权
提供语境
协同创新
兴起的原因
实施建设性是专业媒体与从业者的自觉
专业媒体的报道策划、事实核实、深度阐释正是剖析问题以促进有关主体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推动建设性新闻的发展,正是传统媒介精英群体对抗大规模业余化的自媒体信息生态时所确立的职业优势。
“建设性”策略体现出市场化媒体与官媒差异化发展的求生本能
在疫情期间,官方媒体在推动积极舆论建构和社会心理恢复性叙事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主流层面对更广义的“建设性”的一种诠释。像《中国之声》连续推出的《口述实录》疫情报道,也是官方媒体在新闻选题与形式方面对“建设性”的积极尝试。
建设性的理念与当前媒体智库转向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通过传媒业与其他行业的资源整合和融合,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分发和运营,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知识生产、舆情、咨询、培训等领域。一部分市场化媒体已经具有丰富的智库运营经验,在建言献策方面成果突出。提倡建设性新闻,也是智库转向与维护媒体基本职能之间一条良好的衔接与过渡渠道。
建设性新闻的社会功能
强化与政府的共生协作机制
社会治理活动中,政府和媒介不是独立分开的个体,涉及社会治理问题时需两者共同协作
聚焦社会建设,引导社会公众积极情绪
从事件认知、正面情绪到促进行动,形成社会合力,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理性引导社会情绪,既能维护社会和谐,同时提升媒体影响力,以适应中国语境下的媒介社会治理思想,切实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设置建设性议题,建构社会公共领域
以媒介社会动员获取公众情感认同
深度报道
定义
深度报道是在美国二十世纪初的揭丑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是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拓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 从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 深度报道的种类包括调查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等。相比于—般报道只满足于报道事实, 深度报道要更全面系统地呈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报道中, 深度报道占比极大。 在网络时代, 碎片化的新闻呈现与新闻阅读习惯使得深度报道面临困境,但新媒体技术也为深度报道的发展带来希望。
调查式报道
定义
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因新闻事业的性质不同,中国的批评性报道不同于西方的“调查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的宗旨不在于“揭丑”,而在于“治病救人”,所以在进行批评报道时,记者应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客观地提出问题,全面分析,公正报道。 调查性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也称“传统揭丑式”;另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综合分析式”,也称“新型调研式”。 前者重在揭露政府和公共机关某些人的违法活动及腐化丑闻,最典型的如对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报道;后者重在分析研究政府和公共机关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调查性报道的困境
微博等社交媒体崛起,削弱传统新闻业的文化权威
伴随舆论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宣传报道力度的增强
越来越多传统媒体陷入盈利受损,人才流失等生存困境
受众的阅读碎片化,越来越多读者转向快餐式阅读,调查性报道的读者发生结构性流失
解释性报道
定义
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侧重于利用背景材料去说明新闻事实 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用于比较复杂的重大问题的报道。
题材
1、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2、政治、军事、 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3、重要的科技成果;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特稿
特稿:特稿又名又叫纪实特稿、纪实稿。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 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1979 年普利策新闻奖首次设立 “特稿写作奖“,标志着特稿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被学界承认,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 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
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
民生新闻
断头新闻
断头新闻又称烂尾新闻,指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或事件,随着时间流逝,新热点或新事件的出现,逐渐被媒体和公众忽视或忘记,从而掩盖了该事件的解决。 断头新闻会侵蚀公众的信任,在类似事件再度出现时,公众会陷入习惯性怀疑,出现更严重的矛盾以及事故。
音频新闻/博客
定义
音频新闻指的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在音频新闻领域进行的新闻实践创新。在延续过去亲密、活泼、个人化和探索性的风格基础上,融合时代的音频流涌现了一些新的理念:现场感;人文交流;意向性。 声音的叙事魅力让音频在嘈杂的融合新闻时代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品质,也让从业者们相信网络音频创造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广播的新闻报道类型。
与广播的区别
时空开放
体制外的不设限
个人风格
非官媒
用户参与
互动感
优势
可驻留性,广播转瞬即逝
可控制性
可整合性
伴随性与强制性
灾难报道
定义
灾难报道,指的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分为自然性灾害和社会性灾难两类,灾难报道具有随机性、普遍性、因果相关性、危害性等特点,其本身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而且灾难事件传播效果也是超常的,以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往往会形成强大舆论影响力,引起公众强烈关注,因此对灾难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人文关怀都有更高的要求。
灾难新闻的特点
1.灾难性信息所反映的新闻是负面的,与人类稳定 和幸福生活的主观愿望相反。
2.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能被注意和预测的。
3.灾难越严重或范围越广,大众的关注度越高
4.灾难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没有时间策划报道
为什么关注灾难
灾中
传递信息、及时救助、满足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
灾后
人文关怀、灾后重建、总结教训、完善机制
灾难新闻的报道原则与责任
原则
坚持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适度原则(正面报道)
责任
注重人文关怀,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对灾难进行深思与反省
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死亡敲门导致的侵扰悲痛
数字登门带来的新闻真实性隐忧(隐私权侵犯)
风险社会下的同情疲劳
大量报道的累积效应让受众不再过多关心:兴趣降低,选择性回避
同情礼节
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同情”有时候往往伴随着愤怒(anger),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上,网民的“同情”表达往 往与“怨恨”情绪直接联系在一起,媒体一旦行为失范或是有其他干扰,公众的情感很容易被瞬间分化甚至倒戈
报道失焦
悲情叙事
基于故事叙事策略的“知觉逻 辑”来代替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逻辑”,情绪累积成情绪超载
灾难美学
媒体采用文学式、煽情式、夸张式的报道,过于强调人的情感,放大正面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弱化灾难事件的严肃性,淡化对灾难原因、后果和问责机制的讨论。
煽情性内容虽无直接害处,但挤压有效信息的传播空间和信息通道,稀释新闻价值密度,干扰有效信息获取,导致议题失去焦点
消费逝者
对策
行业规范:制定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规范,强化媒体自治
媒体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倡导理性对话,并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主动提供积极情绪和解决措施,在提供情绪的宣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唤起受众的参与意识。
新闻教育:健全灾难报道新闻伦理的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灾难新闻报道机制,快速反应
报道框架:灾难性报道应采用建设性新闻的报道框架
报道手段:新技术参与报道,实现多平台联动报道
健康传播
定义
健康传播概念最早由 Jackson 于 1992 年提出,是一种将医学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 并通过态度和行为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 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传播行为。 健康传播研究旨在改进传播策略,使人们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 或避免特定健康风险的方法。新媒体环境下涌现出“丁香医生”。
健康新闻
即以大众媒介为信道,具有新闻价值且以“健康”为主题的报道
新冠疫情健康传播特点
社交媒体成为主要传播渠道
公众由被动到主动获取信息
多主体发布的海量疫情信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健康信息来源权威的摇摆和不稳定性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类自媒体的特征
内容的个性化
服务的便捷化
表达的趣味化
健康报道的问题
专业人才匮乏
伪健康报道泛滥
选题广度和报道深度不足
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
定义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发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公民运动,在 21 世纪初 引入我国,伴随着 Web2.0 时代个性化表达技术进步而兴盛。 “公民新闻是公民个体或者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者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 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形式, 打破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带来了公众话语权的回归,同时通过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的需求。例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韩国 公民新闻网站 Ohmynews,和美国公民新闻网站 New West。
特点
草根性 / 非专业性
开放性 / 互动性
个性化
体验性
优势与作用
掌握信源并进行现场第一报道
传播主体双向互动,建设公共讨论平台
对主流媒体所忽略的内容和群体的有益的补充
舆论监督权与话语权回归到人民群众
扩大了记者主体与内涵
问题与不足
报道题材受限,公民新闻更多只是一种技术赋权
公民新闻发布者的范围受限
缺乏把关,充斥虚假信息(新闻真实性)
情绪化表达,滋生网络暴力(新闻的客观性)
易被煽动的媒介情绪
排斥平衡报道(新闻公正性)
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应对措施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强化专业水平及自律意识
加快媒介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强化群体意见领袖的引导,追求理性的回归
完善平台的把关制度:
一种批判眼光:公民新闻是一场新闻乌托邦
公民新闻无法摆脱专业媒介精英的原因:从新闻体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角度进行解释
新闻体制:作为社会过程的新闻把关
政治体制:新自由主义与技术决定论的生物性转向
经济体制:双重剥削的新经济模式
公民新闻中的参与与赋权是狂欢的幻象
概念辨析:公共新闻、公民新闻、UGC
名词属性不同
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前者是美国新闻业兴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后者是公民要求主动参与新闻生产的变革运动。UGC 是如今互联网一种普遍的生产模式—— 用户生产内容。
产生背景不同
公共新闻是美国新闻业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公共新闻运动是 以 1988 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针对公众对政治与媒体的疏离,报纸发行量长期下滑以 及美国公共生活的衰退,美国新闻业对此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公民新闻:发起于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的美国公民运动。最早的公民新闻可以追溯到 1998 年美国人德拉吉在其个人博 客中对克林顿性丑闻的曝光。公民新闻产生与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尤其是网络技术的 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此外,公民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也是公民新闻诞生的 原因。 UGC: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 Web2.0 概念兴起的。 比如 Youtube、微博、知乎都是 UGC 的主要平台。
行为主体不同
公共新闻主体是专业媒体的专业人士,公民新闻主体是公民自身, UGC 主体是互联网用户
生产内容不同
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生产内容主要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涉及 社会公共事务的新闻;UGC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 视频等内容
理论基础不同
公共新闻理论基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论,强调媒体不应一味追求经 济效益,也应履行关注公众利益,沟通和化解社会矛盾,促成不同阶层群体的相互理解的 责任。 公民新闻理论基础是新闻自由和公众的民主参与论,强调“意见的自由市场”,普通公众的媒介接近权,也希望拥有话语权、传播权。 UGC 是 Web2.0 的时代精神,即每个个体都有潜力贡献出有价值的信息,且赋予了有机会接触网络的人自我表达的话语权。
理论重心不同
公共新闻强调专业的新闻素养,渴望重构公众对专业媒介的信任, 追求内部更好的发展。公民新闻挑战了专业的新闻素养,提倡全民记者。UGC 强调网络用 户的创造能力,同时 UGC 也会引发法律、社会道德问题,比如侵犯隐私等。
众包新闻
定义
众包新闻本质是 UGC(用户生产内容),是由“众包”和新闻相结合而出现的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将原本由媒体内部的工作人员完成的新闻任务通过在互联网上设置发布选题,吸引普通大众参与生产制作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 传统媒体人设置广大受众喜爱的议题,调动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积极性,扩展 “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同时,要对参差不齐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新闻品质。众包新闻分为两类:“众包内容”和“众筹新闻”
优势
改善新闻同质化现象,颠覆传统新闻生产观念
议题设定功能显著,引导公众自行针对性解决关注的问题
大幅度降低新闻成本,最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众筹新闻
众筹新闻是通过向用户募集资金来完成新闻报道的一种众包新闻形式。 它的具体做法是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提出一系列新闻报道选题,用户通过捐赠一定的资金来资助他们认可的报道选题,在设定的期限里,如果某一选题获得预期的资助金额,那么提出该选题的记者就可以用这笔钱来进行报道。
分布式新闻
社交媒体的应用式的新闻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即多种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共同参与某一个话题的报道。 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分布式新闻生产的普及,分布式新闻意味着新闻生产进一步去中心化。
非虚构新闻写作
定义
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 题材往往涉及重大历史、现实 情景下的个体和群像式命运变迁,又称为特稿、叙事新闻,广义上包括传记、报告文学、 游记、散文等写作样式,狭义上专指美国 60 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历史 小说等新的写作样式或题材。 具有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采访深入性等特点
特征
叙事主体扩大化
观照复杂的公共议题
多样的呈现方式
崛起的成因
1、微信公众号为主要渠道
2、内容的广度扩大:叙事呈现多样化
3、入驻知名作者
4、与资本市场接轨
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
对传播度的过度追求
奇闻异事、凶杀犯罪、情感纠纷等故事
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叙事策略
过度追求情节起伏和叙事技巧
作者主体性对真实的影响
客观性存疑,记者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新新闻主义
定义
新新闻主义是美国者托马斯·沃尔夫认为传统的真实报道新闻事实的原则是墨守成规、原始主义,而主观想象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用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新闻才是高于真实的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新新闻主义作品具有新闻本身的真 实性,同时兼具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故事性以此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