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基—第2章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基于中国中医出版社的十四五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内容编写,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抽象和提炼,据象归类事物,整体分析世界→中医学对自然、社会和人体整体功能动态之象相互关系和统一性的认识
编辑于2023-07-11 11:24:57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概念
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抽象和提炼,据象归类事物,整体分析世界→中医学对自然、社会和人体整体功能动态之象相互关系和统一性的认识
内容
象思维
概述
(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意象、应象为特征法则)→类推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认识生命、健康、疾病
汉字发生学
“象形字”
思维发生学
《周易》“象”为基本概念,观察事物不同形象征象,归纳为天下深邃道理
《易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分类
形象思维(根本)
观察法,用直观形象和表象分析解决问题
直接的感性认识+直觉反应
中医辨证依据
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形象+生理功能+外在表现 心“状如莲蕊”、肺“虚如蜂巢”、脾“扁似马蹄”
舌象——四诊中望诊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
脉象——切诊观察脉的形象变化以测知疾病
对已有形象的类比推理 (“创造性”)
病因——“观物取象”
“风胜则动”——观察自然界的风由空气流动引起
风邪——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等病象
中药——“以象名之”
人参——根之形象如人形
白头翁——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状如白头老翁
乌头——形如乌鸦之头乌
产生形象联想,灵感思维,发散思维
意象思维(特征)
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
基础-形象思维
方法-概念、判断、演绎、推理等
特征-抽取事物的本质,舍弃非本质
《易传.系辞上》:"立象以尽意"
《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
优势-“抽象”“意念之象”“功能动态之象”→助于实现理性认识 区别于“具象”“形态之象”
春-木-肝
“司外揣内”
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独悟,昭然独明"
从整体功能动态上把握事物现象及联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机,确立病证和治法
应象思维 (法则)
同气相求,同类相通,以此证彼
基本方法:取类比象(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近、相似、相同特生 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
举例
人与自然
"法象":人的生命活动,效法天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其义无穷”
四海:地域-东南西北四海 人体-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
十二主要河流-人体十二经脉
八个湖泽-奇经八脉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临床实践
《景景室医稿杂存.以药治病关乎气化说》:"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唯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我中华用气化以医病,其道本法乎天气、地气之变迁,病气、药气之制伏。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
系统思维
概述
定义
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系→联系,连续;统→即总括,统一
举例
《周易》构建最早的系统思维方法,奠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抱统坤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一元之气分化出整个宇宙→世间万物存在普遍联系
内容
整体宏观
定义
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以整体、全面、大局方面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思维方式
反映:一切事物(自然、社会乃至人类)本原性、规律性、共同性的"大一统"思想
具体体现:"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由此生的八卦、六十四卦等整体结构模式
整体思维
起源: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
举例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谓"一"或"太极",皆强调世界的本原性、统一性、规律性
子主题
本原性,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最初根源的认识
统一性,是事物各部分相互联系而整合成为一体
规律性,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整体>部分之和;没有孤立的局部,只有整体下的部分→局部病变要从整体调治,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效应,解决局部问题、
具体体现
整体观念
《素问·标本病传论》“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宏观认识
定义: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
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中医):宏观变化来自微观,而微观变化又与宏观密切相关
举例:《素问·灵兰秘典论》“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恍惚,即宏观世界,模糊难辨 毫氂,即微观世界,可以度量
内容
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人体五脏一体观;“天人相应”
《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天人合一
定义: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从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小宇宙)的规律
起源:道家,如《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地道、人道"统归于一"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与人类共生一致→人当效法自然,顺应自然
《周易》阴阳(阴爻阳爻),经卦(即八卦,天、地、人三爻组合而成);别卦(即六十四卦,经卦上下组合而成的);天、地、人谓之"三才(三材)”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举例
《吴医汇讲.人身一小天地论》"人禀健顺之德,以生五行之气,隐于五脏,见于六腑。呼吸,即阴阳运输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
《素问.著至教论》说:"子知医之道乎……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包括
天人同气,即天、地、人同源于一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人同构,即天、地、人的结构特征相同
《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天人同律,即天、地、人的节律相同
年节律,由于阴阳消长而形成春、夏、秋、冬季节更替,人以五脏系统相应,形成"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
月节律,由于月之朔望,形成大地海水潮汐节律变化,人之气血,月满则盈,月亏则虚,《素问.八正神明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日节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并以此构建经脉"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说明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疾病的诊治、针灸按时取穴以及养生保健。
形神合一
定义:形神合一,是指形体为精神活动之载体,精神活动为形体之主宰,形体与精神统一性的思维方式(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举例
《神灭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伤,形大劳则,形神离则死,故圣人重之”
包括
形神构成
含义
形(形体):广义指形体及生命物质,如皮肤、肌肉、筋骨、血脉、脏腑、官窍、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专指脉、筋、肌、骨、皮五体
神:广义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狭义指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形与神变化的外在表现:生命体的构成及其生长壮老的过程
举例
《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人=形+神→"形与神俱"
形神体用:体用指本体和作用。
"体"是内在、本质、本体,"用"是外在、表象、作用。
含义
形为神之体《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敞,精神不散"
神为形之用《类经.针刺类》"无神则形不可活"
形体疾病↔精神活动的异常——调神+纠正形体异常
中风、头痛、消渴、积聚等,常伴有健忘、失眠、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
举例
《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形神存亡:从人体发生学而论,形生而神具
含义:神由形而出,神寄形为用。形坏则神去,神去则形死。
举例
《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其脏周密而不伤,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
养生-"积精全神",望诊-"神、色、形、态",治疗法则-"粗守形,上守神",针刺-"本神"
现代理论关联:"心身医学"、"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变易思维
概述
定义: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等的思维方式
变易,即改变,变化
举例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常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包括
恒动变化
恒动
定义:自然界所有的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永恒地、绝对地、无休止地运动变化之中的思维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人的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举例
《格致余论.相火论》"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
变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变:“后来改前,以渐移改”,事物由小到大的量变发展阶段
化:“一有一无,忽然而改”,事物发展到极点而发生质变(事物新生)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机”
定义:事物变化之所由
《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包括
气机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为“气机”
神机
精神情志的变化,称为“神机”
气机、神机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病机
病变之所由出,疾病变化之纲要,称为“病机”
《本草经集注·序录》“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
疾病防治
病机:病因→机体(体质差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不同证→病情发展变化
举例:中医治未病、病机转化
阴阳
阴阳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法则、纲领、根本和内在动力
《易传·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应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综合分析辨别疾病证候之变化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
“法于阴阳”为养生之道
动静相召
概述
定义:指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思维方式
动之与静,即阳之与阴,具有相互对待、互根、消长、转化的相互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实质:阴阳消长变化(天地万物生化之本)
强调
绝对运动变化
相对静止(一定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暂时的)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运动的另一表现形式
《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根本
事物“中和”——中正平和,协调平衡
《太极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健康
定义: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相召、阴阳协调以臻"平""和"的生理状态
自然界正常气候称为"平气",指五运六气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
《素问.五常政大论》"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健康无病之人称为"平人"
平人的特征,即"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
人的生长发育期"肾气平均",处于身体和精神壮盛阶段
正常脉象称为"平脉"
《素问.经脉别论》"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相召失去"平""和",则是疾病状态
疾病
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称为"阴阳失调"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气血运行失常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脏腑生理功能失常,可导致形体、官窍的病变
《灵枢.脉度》"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痛"
预防和治疗的原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治于权衡"
《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