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生,你在想什么
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学会医学思维,让看病变得简单。本书是医生、科普作家王兴继《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为所有需要看病的人写的一本医疗科普书。让你去医院时不迷路,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得懂医生的诊断,不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不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不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
编辑于2023-07-12 23:02:45 广东面对这场巨大的技术变革,当前还有不少人把ChatGPT当作高级聊天工具,选择调戏它、刁难它,并以此为乐。殊不知,真正的聪明人已经开始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工具,用它来写周报、做编程、做PPT、做翻译、生成视频、生成图片、学习外语、辅助研究、辅助论文写作等等。带你打破ChatGPT和其他AI应用的使用门槛,让你比你的同学、同事更早的把AI工具用起来。
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学会医学思维,让看病变得简单。本书是医生、科普作家王兴继《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为所有需要看病的人写的一本医疗科普书。让你去医院时不迷路,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得懂医生的诊断,不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不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不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
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其实你拆解它、解决它的思路和手段都是相通的。你有了这样一套底层方法,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很多开关,这些开关就叫做思维方式,或者说是方法、技巧。有些人他们就是打开的开关多了一点点,就能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更好地解决问题。越早打开你就能越早地用更清晰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面对这场巨大的技术变革,当前还有不少人把ChatGPT当作高级聊天工具,选择调戏它、刁难它,并以此为乐。殊不知,真正的聪明人已经开始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工具,用它来写周报、做编程、做PPT、做翻译、生成视频、生成图片、学习外语、辅助研究、辅助论文写作等等。带你打破ChatGPT和其他AI应用的使用门槛,让你比你的同学、同事更早的把AI工具用起来。
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学会医学思维,让看病变得简单。本书是医生、科普作家王兴继《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为所有需要看病的人写的一本医疗科普书。让你去医院时不迷路,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得懂医生的诊断,不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不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不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
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其实你拆解它、解决它的思路和手段都是相通的。你有了这样一套底层方法,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很多开关,这些开关就叫做思维方式,或者说是方法、技巧。有些人他们就是打开的开关多了一点点,就能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更好地解决问题。越早打开你就能越早地用更清晰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作者:王兴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思维导图:林林东
学会医学思维,让看病更简单
养生还是杀生?
过去:别问,问就是信则灵
现在:姿态好看,效果免谈
不要成为“提款机”
过度医疗的行为
肺结节是个过度医疗的重灾区
心脏支架(介入治疗)
扁桃体切除术
无效的输液和注射
被过度使用的抗生素
晚期病人无休止的抗肿瘤治疗
高值耗材、高价药物
“魏则西”事件
1、引入第三方 2、选择第二诊疗意见
为什么会过度医疗
有利可图,是核心动机
医生的决策权,是必要条件
病人主观臆断,是加速器
如何破解过度医疗
一个北大的教授终其一生奋斗在手术台上, 晚年也要为一款昂贵的鼻咽癌药物捉襟见肘
是要命还是要钱
生命是有性价比的
医生有温度的理性
认清生命的价码
是看病还是看人
病和人无法泾渭分明
最优解永远处于动态平衡中
既要看病也要看人
Part 5 价值观:人是万物的尺度
建议体检方案
1年/次:甲状腺B超、腹部B超、血尿便生化常规,便潜血
1~2年/次:胸部CT、幽门螺旋杆菌、肿瘤标记物
3~5年/次:胃镜
5~7年/次:肠镜
女性:乳腺B超&盆腔B超(1年/次)、HPV(3~5年/次)
男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1年/次)
唯一有效的预防途径
1、接受局限,追求效益
判断在未来产生重病的可能性,提前干预改变结局
2、做什么?看性价比选择
3、何时做?看疾病发展规律
4、去哪做?都行
去体验、定期体检
找谁看
1、不要相信熟人介绍
熟人的帮助,通常都只限于流程上,而并非医疗行为上
医生会下意识进入防御状态,影响实现“有效的医疗”
2、年资高不等于啥都好
医疗行为通常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术有专攻
只有你和你的医生是真心希望你能好起来的
3、 舍流量取专注度
医生的职称、学术认知和主攻方向
网红医生凡热点必蹭,会损失在病人心目中的权威性
不存在最好的医生
去哪里看
1、根据病情复杂程度选择
去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
选择关键点:报销比例、体验需求、自身基础疾病情况
2、根据病情复杂度的范围选择
去专科医院vs综合医院
选择关键点:专科病复杂性,自身情况的复杂性
3、 根据技术难度普及度选择
感冒就是需要大概三到五天的时间调动免疫
选择关键点:专科病复杂性,自身情况的复杂性
各有各的好,择优
第一,不去会不会出问题 第二,去了能解决什么问题
什么时候看
1、认知偏差可以曲线校准
可理解为心理接受程度,超过接受程度,就想去看病
2、重要参照:频率和难受程度
3、 金基准:病程
感冒就是需要大概三到五天的时间调动免疫
4、状态从不骗人
呼吸窘迫、贫血、甲亢、消瘦面容都呈现在脸上
普通人该怎么思考?
Part 4 病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枢纽:规范化+人性化
1、个案管理师:事务支持者
2、师傅:病人勤杂好帮手
3、输血科:为生命续力
4、药剂科:医生的第二双眼
5、病案室:两头的责任
系统通力合作的结果
设立什么科室,和医院的规模、对应科室的病人数量、医生的资质与能力各方面都相关,呈动态变化
医疗行为系统化 + 民生问题产业化
科室:学科、病人思维
1、大科:受众
2、小科:器官、系统或人群
分科依据
医疗行为系统化 + 民生问题产业化
医院:系统化+产业化
1、风险、收益、需求层层博弈
1)医院永远是负责为风险托底的地方
2)当代医院越发需要学科的细分和整合
3)医院成为重资产机构,提供综合诊疗产业
2、医疗系统是把双刃剑
文明发展产生的代价
Part 3 治疗:如何开始,怎样结束?
就是有自我防御和调节的系统
大病无预警信号
1、身体能自救绝不呼救
2、认怂保平安
黑色素瘤、眼睑下垂、不明原因发热、便血、消瘦
以上是需要及时就医的信号
人体有代偿功能调节
病:是概率性事件
1、基因遗传也是概率
2、环境也是有概率诱发疾病
3、生活习惯也会诱发疾病
4、大胆假设不一定经得起求证
5、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健康且有规律地作息
不确定性>确定性
1、没有人会无疾而终
2、可以确定的病因极其有限
3、疾病确实增多了
平均寿命增长导致
Part 2 疾病:真相是什么?
医生
1-问诊
目的why
了解你的全部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并书写一份合格的病历
问什么what
主要诉求
症状+持续时间
例如:排尿困难2天
现病史
疾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受过什么治疗
任何和这次疾病不相关的都不属于现病史
既往病史
以前有过什么病/手术/特殊的治疗/过敏等
1是判断有什么关联,2是兼顾其他病症
其他病史
职业/工作/疫苗接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史等
20多岁的矿井工人肺部有阴影疑似肺癌
怎么问how
假设一个年轻人来和你说刚刚测了血压,偏高
以前有没有过血压高,判断的是病程,病程长的要考虑检查眼底问题
以前最高到了多少,判断的是严重程度,严重的要住院检查治疗避免并发症
以前有没有吃过药,判断的是治疗过程,决定现在开什么药
以前有没有心慌、头痛,判断的是有没有继发性高血压,需不需要转科室
医生常用的技巧:打断病人、让病人发散后又收拢
患者该如何配合
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不隐瞒病情、不懂就问
比如医生问“你有心悸吗”“你有眩晕吗”,可以直接问是啥意思
2-查体
目的-why
感知你身体存在的某些故障>>得出诊断>>寻找治疗方案
关键是医生要感受过什么是异常的,才敢下判断
初步筛选出来需要进行收费检查项目的病人,尽可能地降低费用和病人的痛苦
查什么-what
面色、舌苔、表情、声息、气血状态等
怎么查-how
4个手段:视(观察)、触(按/揉/挤)、叩(敲)、听
有经验的医生在病人身上拍一拍、敲一敲、揉一揉,听听声音,就有诊断方向
但查体结果只是医生的一面之词,不能作为责任判定的证明,辅查才是证据链
3-辅查
目的-why
帮助我们更接近疾病真相,更精准、客观、先进、安全
辅助检查地位不断上升的初始原因并不是医疗市场化,而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查什么-what
5个层面:影像、功能、微观、分子、基因
怎么查-how
影像:X射线(俗称胸片)、CT、磁共振
功能:吸气吹气、心电图、心脏超声、听觉测试、脑电功
微观:检查痰液/病变组织(细菌学、病毒学、病理学)
何其他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都不如微观检查,它属于金字塔塔尖的金标准
分子:抽血、尿检等生化检测
一张血常规里,医生首先看的是三个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
分子类的检查就属于“参考”,要有选择性地、理性地看待指标
基因:第二代测序技术
不属于智商税,有确定的价值,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属于“有效医疗”
4-诊断
目的-why
尽可能用一种疾病来解释病人的所有临床征象减少误诊
我们能够理解误诊有概率发生,但我们又很难接受误诊发生在自己身上
诊什么-what
找出引起问题的原因和即将要进行治疗的方向
病人多数情况并不按照教科书里发病,本质上是靠医生的知识储备主观判断
怎么断-how
鉴别:有两类关键场景
1、需要考虑其他诊断的可能性,免得“一条道走到黑”,即批判性思维
2、排除“错误选项”,即判断一个病人“没问题”,letting go~
印证:让事实说话
1、查房制度:是对前1个级别的工作进行检查、纠错,以及做决策上的提升
2、试验性治疗:实验和试验一字之差,但实验重在研究,试验重在尝试
3、医生之间进行交互验证:多视角、多专业地下判断
患者如何不被误诊
1、必要时(对医生存疑或重大疾病),可考虑换个医生
2、要及时、认真地和医生反馈用药的治疗效果
3、不要为了一些目的,引导医生开具不恰当的诊断
诊断不仅仅是一种医学行为,还具有一定法律意义
5-病历
目的-why
其实就是病人情况的记录,是写给医生们看的“心里话”
病历也是写给司法人员,以及医疗事故鉴定团队看的,也具有“法律属性”
写什么-what
客观病历:病史、辅助检查、会诊资料、检验报告、手术资料、耗材记录单、护理记录、麻醉记录等
主观病历:病程记录、会诊意见等
病人多数情况并不按照教科书里发病,本质上是靠医生的知识储备主观判断
怎么写-how
以前:手写式病历,讲究用词精练、思维严谨、书写高效
“协和式”的医学教育,他们的病历都要用英文手写,认真到一个错都不能有
现在:模板化,小幅修改,大幅提效
6-治疗
能治愈的少-why
相当大一部分疾病是自限性的疾病
这类病识大体,知进退,有限度,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好
找不到病因,但通过支持治疗能够创造自愈的机会
如能发现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症状非常丰富,但病因非常单一
治什么-what 消除病变和保留功能
即要理解人体损伤和愈合的机理,也要了解恢复过程
权衡治疗方法所产生的风险与获益比,也就是保守治疗
治疗模式越来越从单一学科模式变成了多学科综合模式
基于医生个人经验,对于“武器”的偏好性选择
新治疗技术≠疗效
新的治疗带来的改变经常是统计学上的,而非突破性的
怎么治-how 治疗是连续的过程
一个医疗行为只明确地解决一个医疗需求
7-用药
药物治疗是魔法攻击
可能是火系魔法、冰系魔法或者黑暗系魔法
解药也是毒药
加法:也就是补充人体缺少的成分,如钾离子、蛋白
减法:减轻人体某个过强的行为,如高血压、血糖等
媒介:通过提供必要的元素,起到催化的作用
培养皿:让药物和治疗对象产生物理或者化学反应
记得吃任何药都不喝酒就对了,例如“头孢就酒,说走就走”
有时候药的副作用,恰好是另一个疾病的解药
8-补液
少数情况少数人才用
不能吃喝,需要维持生命的病患(营养液替代不了食物)
特殊药物不能口服,只能输液
紧急治疗,要求药效提高治疗率的病患
输液有副作用,能不输液就不输液
如果你的输液速度很快,输液量很大,就有可能让人体的血容量瞬间井喷,加重心脏的负担,有时候甚至造成心肌缺血或者心功能衰竭。
输液速度如何计算
1分钟60滴就是3毫升,1小时就是180毫升,这就算快
老年人一般每分钟40滴会相对安全一些,所以谨遵医嘱别瞎调
9-手术
主观性极强+技术活
有且仅有三种场景:救活、没救活和误杀
一个医生建议开刀,一个医生建议保守治疗,都可能是正确答案
除了找到第二个可靠的医生,你无法通过任何网络或资料来证明其真实性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个治疗小组由4-5个人构成,如下
副主任以上医生*1:定期查房确定方案正确或者进行相应的调整
主治医生*1:收病人、统筹治疗方案、保障质量完成关键操作
住院医师*1-2:进行病史采集和检查化验的实施
切下来的组织去哪里
用于医患沟通:是否成功、是否与术前判断一致
病理科的医生会把标本像书页一样切开做病理学分析
比如是不是癌,有没有转移,有没有切干净,等等
10-沟通
80%时间在建立信任
10分钟问诊时间:8分钟都在建立信任,2分钟给结论
好医生让问题软着陆
1、选择合适的环境:相对安静的空间,两人侧身坐
面对面说话容易造成对峙或者是谈判的感受
2、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
1)病人要听么?要不要让病人回去休息,能不能当着病人的面讲病情?
2)你能为病人做主吗?最好把能做主的人一起叫来听。
3)充分地倾听不打断病患/家属,让病患/家属充分的说
4)懂得寻求上级医师的帮助
聪明病人懂双赢
1、尊重医生的时间
2、尊重医生的专业知识
3、勇敢表达诉求,同时注意优先级
医生,我们家条件一般,如果能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请尽量用医保报销
Part 1 医生:到底在想什么?
有医学思维的好处
能掌握寻找及判断最适合的医生的能力
能为自己和家庭选择最合适的健康规划方案的能力
能理解疾病和现状的局限性,从而不再焦虑、从容生活的能力
什么是医学思维
让你理解医生是怎么问诊、怎么查体、怎么得出诊断的
让你感受到医生的思维模式,并学着像医生一样思考
医学思维是你与一位医生最短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