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伏暑(伏气温病)
中医温病学伏暑的框架内容总结,标注重点,可脱离课本背诵,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中医内科脑系知识点框架总结,结合歌诀更利于背诵记忆,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中医内科脾胃知识点框架总结,结合歌诀更利于背诵记忆,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中医内科心系知识点框架总结,结合歌诀更利于背诵记忆,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伏暑(伏气温病)
介绍
理论源于《内经》,“夏伤于暑,秋必阂疟”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首载“伏暑”之名
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首先确立伏暑病名
特点
夏季暑邪内藏(暑湿或暑热),为秋冬时令之邪所诱发(新感诱发)的急性外感热病
伏暑没有伏邪自发: 秋冬气机潜降,不利于邪气自发
发于秋季病情较轻,发于冬季病情较重(邪气内藏,正邪斗争,损耗正气)
起病急骤,兼见短暂的卫表证
初起表里同病,以里热证为主
暑湿郁蒸气分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卫气同病
暑热内炽营分证(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舌红绛)
卫营同病
中期多以郁闭为主(郁闭少阳、郁阻肠道、内闭心包)
后期邪多化热伤阴动血,热郁互结
病因
外因
首要:暑湿或暑热邪气内伏
其次:新感诱发(风寒/风热)
内因:正气亏虚(不足以抗邪外出)
辨证要点
辨伏邪性质
暑湿内伏
多发于气分
暑热内伏
多发于营分
辨病发部位
气分(少阳、脾胃、肠腹等)
营分(心包、小肠、肝肾、全身络脉等)
辨诱发因素
风寒/风热/燥邪
论治要点
吴鞠通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基本治疗原则:清泄伏邪、清暑化湿或清暑泄热
根据暑和湿的多少:治疗方法与暑温夹湿、湿温之气分证相同
邪在营血:治疗方法与温热类温病邪入营血分相同
鉴别诊断(季节、初起部位表现)
分型辨治
初发
证候:头痛,周身酸痛,苔白腻
病机:暑湿内郁气分,时邪束表
治法:清暑化湿,疏表透邪
方药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风热袭表,暑湿内蕴)或 黄连香薷饮(风寒外束,暑湿内蕴,暑热较盛者)
去牛蒡子、玄参意在不宜寒凉滋腻过重,以防阻碍时邪去除
证候:口干而不甚渴饮,斑点隐隐,舌红绛少苔,脉浮细数
病机:暑热内炽营分而外兼表邪
治法:辛凉透表、清营泄热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中期(表已解)
邪在气分
暑湿郁阻少阳
证候
寒热似疟,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甚,天明得汗诸证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退,口渴心烦,脘痞,苔黄白而腻,脉弦数(邪阻则寒,正争则热)
治法: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蒿芩清胆汤(分消走泄代表方)
分消:祛湿,温胆汤(三焦湿邪)
走泄:辛开苦降,宣气机,青蒿黄芩
暑湿夹滞,搏结肠腑
证候: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
病机:暑湿与积滞互结阻于肠道
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枳实导滞汤
轻法频下:轻而和缓,反复多次运用(湿不易祛)
大便由溏转硬标志邪已除尽,应停用下法🤚
热炽阴伤
证候:无汗,小便短少不利(小肠热结,泌別失司)
“温热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小肠)热结”
病机:暑热内炽,郁阻气分,阴液耗伤
治法:滋阴生津,泻火解毒
冬地三黄汤
配伍原则
黄连黄芩黄柏量小,均只用一钱,取其苦寒之意
生地玄参麦冬量大,甘寒以滋阴生津
银花露、苇根汁,甘凉滋润,清泄肺热
甘草配生地等,以化阴生津,共成甘苦和化阴气法
邪在营血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
证候:心烦不寐,口干不甚渴饮
治法:清心凉营,清泄小肠
导赤清心汤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证候:神昏谵语,皮肤出血出斑,舌深绛或紫晦
治法:凉血化瘀,开窍通络
犀地清络饮
热瘀气脱
证候:舌热面赤,四肢厥冷,汗出不止
病机:暑热深入血分,热瘀互结,气阴两脱(暑热耗气伤阴)
治法:急予凉血化瘀,益气养阴固脱
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
后期
肾气亏损,固摄失职
证候:小便频数,遗尿,口渴引饮,腰膝酸软
病机:邪热已退,肾气肾阳俱损,肾虚不固
治法:温阳化气,益肾锁尿
右归丸合缩泉丸(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