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秋燥
中医温病学秋燥的框架内容总结,标注重点,可脱离课本背诵,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中医内科脑系知识点框架总结,结合歌诀更利于背诵记忆,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中医内科脾胃知识点框架总结,结合歌诀更利于背诵记忆,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中医内科心系知识点框架总结,结合歌诀更利于背诵记忆,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做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秋燥
温病秋燥,为狭义,指的是初秋的温燥邪气 燥无热无寒,但可与寒热结合(温邪同样) 初秋:温燥(热) 深秋:凉燥(寒)
介绍
《黄帝内经》“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甘寒”
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明 李延 分为内燥(津血干枯)外燥(秋季外感时令之邪)
清 喻嘉言 首创秋燥病名,创制清燥救肺汤
病因
感受温燥病邪的急性外感热病
辨治要点
明显的季节性,初秋多见
初起肺卫表热证,伴有口唇皮肤干等津液干燥征象
病变以肺为重心,燥伤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
病情较轻,传播少,后期以肺胃阴伤为多,较少传入下焦(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津,终伤肝血肾阴)
论治要点
治则:清热润燥。“治燥当润燥”,同时清热祛邪
注意:“宜柔润,忌苦燥”,“治火可以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 燥性近火又不同于火,甘寒生津以润燥,苦寒伤阴
上燥治气(肺),中燥增液(肺胃),下燥治血(肝肾)
初:燥邪上受,首犯肺卫,治宜以宣肺透邪,润以制燥保肺
中:燥热病邪移到中焦,损伤肺胃津液,治当甘凉濡润,以复津液
后:少数演变为燥热损伤下焦肝肾精血,治用甘咸凉润,补肾填精
证型分治
邪在卫分
燥犯肺卫
证候:微恶风寒,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咽干,舌尖红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
桑杏汤(辛凉轻剂,治上焦如羽的代表方)
邪在气分
燥干清窍
证候:身热、口渴、耳鸣、目赤、咽痛
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
翘荷汤(清凉而不寒凝,使邪有出路,火郁发之)
燥热伤肺
证候:身热(高热),干咳无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鼻燥齿燥(有光泽),胸满闷痛,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
治法:清肺润燥,养阴益气
清燥救肺汤
轻宣透热:桑叶
宣肺止咳:杏仁、枇杷叶
清泄肺热:生石膏
养阴润燥:阿胶、胡麻仁
益气生津:人参、麦冬、甘草
肺燥肠热,络伤咯血
证候:初起干咳,继而痰黏带血(肺络受伤),胸胁牵痛,腹部灼痛,大便泄泻
治法: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阿胶黄芩汤
腑实阴伤(肠燥便秘)
证候:潮热,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苔黑干燥,或有神昏谵语
治法:滋阴润燥,通腑泄热
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肺燥肠闭(气分后遗症,津液损伤明显)
证候:咳嗽不爽而多痰(肺气壅滞而生痰),胸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病机:阴伤➕气滞,肺与大肠同病
五仁橘皮汤(行气除满,润肠通便)
肺胃阴伤
证候:身热已退或身有微热,干咳或痰少,口鼻干燥,口渴,脉细数
治法: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沙参麦冬汤,津伤甚者合五汁饮
邪在营血
气营两燔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玄参、生地
燥伤真阴
证候:昼凉夜热,甚则痉厥,脉虚
治法:滋养肝肾,潜镇虚风
三甲复脉汤或小复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