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综合知识第一章第一节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第一节思维导图分享!下图包括教育的含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强调了教育的属性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两大重点知识。希望本图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概念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历史性
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通统治阶段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生产性
作为生产力的准备性要素,培养劳动者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管理科学化,最终促进生产,它包括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不一定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教育内容
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材等)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讲授法,实验法等)
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作用方向
正向(促进作用)
负向(阻碍作用)
呈现形式
显性
隐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最早的,最古老的,所有宗教都是持有这种观点,但是又是不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归类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说
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教育
1.没有独立形态,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 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中国
1.夏、商: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学校的萌芽)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府”
春秋时期: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孔子私学规模最大)
战国时期:
养士之风大盛,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
设立洪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魏晋南北朝:
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下令建设,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端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
重振儒术,儒道佛三教统一的文献政策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最早提出是隋朝,确定是唐朝
宋代:
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治思想。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盛行:六大书院
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
明代
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废科举兴学堂
古代印度
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1.最高级的教师 僧侣
2.教育内容 《吠陀》
3.教育活动:背诵景点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古王国末朝已有宫廷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古罗马教育
中世纪的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后进行了两种封建教育体系
教会教育
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是神学和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法,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
2.道统性(反映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
3.专制性
4.刻板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象征性(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提倡人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的普遍实施,教育开始免费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公共性
科学性
未来性
革命性
国际性
终身性
20世纪后的世界(全民多现身)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