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写道:“与其说灵魂寻找通向地狱或天堂之路,不如说灵魂把自己变成天堂或地狱。”
在人生路途中,阳光明媚或风雨交加,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无法预测命运的无常,也无法掌控未知的前路。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诚然,我们不必欢迎苦难、歌颂苦难,也没有必要将其当成一种必要的磨砺,可人生在世,难免遭逢不如意,当它们降临之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当坎坷与障碍横亘在面前时,我们又该如何跨越呢?
《想念地坛》是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分为散文与随笔、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史铁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并勾勒出他一生当中的欢乐与苦难、热望与挣扎。可以说,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二十来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在此后的漫漫岁月中,写作成为了他的救赎。
他将自己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对命运无常的深切感知,对理想与现实的关注,对美好与幸福的期盼,都写进了凝练质朴的文字中,创造出一个开阔自由、力量无穷的精神世界。他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十几项殊荣,他的散文,也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虽然因为疾病史铁生不可避免地承受了身体残缺之苦,但他的灵魂却在向内探索中,变得日益丰沛。他的睿智和乐观,也成为穿透迷雾的一束光,照亮了无数迷惘之人前行的路。
他不再急于赴死,甚至对生活多少有了期盼,决定勇敢面对自己遭遇的坎坷。
史铁生的心境开阔了不少,也慢慢地去探索自己到底还可以怎样活
他开始写作,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都融进文字里,通过文字,不断与自己对话,
写作是将他拉出泥泞、看到光明的重要存在
写作让史铁生有了成就感
他在《务虚笔记》里写道:“所有的写作之夜,雨雪风霜,我都在想:写作何用?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肩上和心里感到它们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现在才能存在。现在才能来往于过去和未来,成为梦想。”
三十岁之后,他又患上了肾病,后来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他数次危在旦夕,却都坚韧地挺了过来,还能打趣地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史铁生面对人生的种种变故,态度通透、达观,只要不被剥夺生命,就能勇敢地活下去。他曾经对妻子说,“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
他坚强地活到了2010年,在感知到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他主动签下了遗体捐赠协议。
2010年12月30日,史铁生突发脑溢血,在弥留之际,他发着高烧,咳嗽不断,却坚持了几个小时,等红十字会摘取器官的医生赶来,才松了最后一口气。
就在次日凌晨,年仅59岁的史铁生过世了。他的肝脏救活了天津一位濒临死亡的肝病患者,他的眼角膜则帮助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而他的大脑和脊椎,也按照他的遗愿,捐献给了医学院做研究。
史铁生在写给好友余华的一封信中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史铁生一生被厄运纠缠,坎坷不断,最后却对人生、对世界没有怨言,满腹爱意。这样的达观心性和生活态度,正是他能够激励、感染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
无论命运如何,生命的美丽和悲壮,都将由我们自己来书写。藉由史铁生的人生和文字,我们或许能够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渺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也能找到微笑着生活下去的蓬勃力量
作家余华曾写道:“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而史铁生的文字,就具有这样的能量。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他自己,有他见过、爱过的人,有滋味十足的人生经历。他具备强烈的同理心和细腻充沛的情感,双腿的残疾,限制了他的自由,但充满活力的丰满灵魂,不会因此被局限。他往来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书写了璀璨如歌的人生传奇,创造了无比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史铁生或者是他笔下的人物而言,希望是很重要的存在。心中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使得他们即使暂时活在贫瘠的土地上,即使被摧残,被压倒,也不至于枯萎。
除了散文,在史铁生的小说作品中,也充满坦然接受坎坷、永远心存希望的积极态度。
他写道:“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
在散文《好运设计》中,他畅想了理想人生的状态,虽然今生命运多舛,但他设想,如果有来世,也并不希望人生平顺得毫无波澜。
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与苦难,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存在,很多时候,在苦难之后,幸福的感觉会更强烈,人生也因为有对幸福的渴望,而迸发出超越苦难的巨大力量。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着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友情很重要
史铁生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记录了自己患病、残疾的过程,他写道:“21岁的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
在史铁生的后半生,朋友们带着他,去了世界各地,甚至还带他去爬了山。他从这些事情中,获得了经久不息的生命活力。
对奶奶的怀念
在小说《奶奶的星星》中,他讲述了自己对奶奶的复杂情感,也展现了大时代之下个体命运的沉浮。
对母亲的追忆
他甚至感到,母亲之所以早早离去,是因为她心里太苦,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史铁生失去双腿之后,有一段时期沉溺于自我的悲伤中,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意识到,对于自己的残疾和绝望,母亲的悲伤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