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朝花夕拾》读书报告
作者文常+基本简介+文本剖析+主题剖析+艺术特色,《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于1926年,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这是一篇关于17.一元二次方程的思维导图,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方程类型,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判别式,解法,概念。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16.二次根式的思维导图,二次根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形如a(a≥0)的代数式,其中a是一个非负实数。这里的“二次”指的是根指数为2,即平方根。将关于二次方根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朝花夕拾》读书报告
一、文学常识
鲁迅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白话文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于1926年,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虽都是追忆往事,但也反映着社会斗争的痕迹。
三、文本剖析
《狗·猫·鼠》
本文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而发的,借“仇猫”之喻,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正人君子” 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先抑后扬,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深切怀念。
阿长(长妈妈)
没有文化、好事粗俗、迷信可笑
善良朴实,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五猖会》
本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谴责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音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十四孝图》
本文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故事的感受,批评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无常》
本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无常
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公正爽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天性),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寿镜吾
方正、质朴、博学、比较开明。
《父亲的病》
本文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对所谓"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行为表现出极大憎恨,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陈莲河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琐记》
本文忆叙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表现出了作者在青年时代冲破封建束缚的决心和对新知识的追求与渴望,同时批判了当年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衍太太
表里不一,表面精通礼节,实则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
表面宽厚可亲,实则内心奸险恶毒。
《藤野先生》
文章脉络
明线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爱国主义的情感变化
本文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感激与真挚怀念。
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忧患意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之心)。
藤野先生
生活作风简朴。
治学产谨,正直热诚,关爱学生,摒弃民族偏见。
《范爱农》
本文通过追述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
为人孤傲,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
四、主题剖析
温馨的回忆
通过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或温馨或有趣的往事,塑造了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表达出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理性的批判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并批判封建思想、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
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即所谓“正人君子”的丑恶本质。
再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殖半封的中国社会,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反思。
五、艺术特色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
擅长以小见大。
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常用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