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抑郁障碍
无数据
第八章-抑郁障碍的思维导图,抑郁障碍是以情感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本图分享了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与康复知识。
编辑于2023-07-17 21:40:49 湖南第八章-抑郁障碍
第一节 概述
定义
抑郁障碍是以情感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一、流行病学
二、疾病负担
1)抑郁障碍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占精神与物质使用障碍的比重最大
2)自杀是抑郁障碍患者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
第二节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
二、神经生化
人脑内主要有三大神经递质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递质系统
多巴胺(DA)能神经递质系统
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
三、神经内分泌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皮质醇水平增高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甲状腺功能减退
四、神经影像学
五、神经电生理
六、心理社会因素
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核心症状
1)心境低落
a 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抑郁悲观
b 晨重暮轻
2)兴趣减退
3)快感缺失
二、心理症状群
1)思维迟缓
a 思维联想速度减慢
b 患者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语音变低
2)认知功能损害
a 最常见的主诉
b 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3)负性认知模式
a 认知模式的特点是负性的、歪曲的
b 常见的负性认知
非此即彼
灾难化
贴标签
选择性关注
4)自责自罪
5)自杀观念和行为
a 自杀行为是抑郁障碍最严重的症状和最危险的后果之一
b 扩大性自杀行为:怜悯性杀亲
c 间接性自杀:曲线自杀
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a 精神运动性迟滞:以思维发动的迟缓和行为上显著持久的抑制为主要特征
b 精神运动性激越:表现为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显著增加
7)焦虑
8)精神病性症状
a 幻觉
听幻觉
视幻觉
b 妄想
罪恶妄想
无价值妄想
9)自知力缺乏
多数患者自知力完整
三、躯体症状群
1)睡眠障碍
a 入睡困难最为多见,一般睡眠潜伏期超过30分钟
b 以末段失眠(早醒)最具有特征性,醒后无法再次入睡
2)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
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心悸、出汗、皮肤感觉异常等
3)进食紊乱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伴体重减轻
4)精力下降
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
5)性功能障碍
a 性欲减退乃至完全丧失
b 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症状
第四节 临床分型
一、抑郁障碍
1)抑郁发作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
2)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3)表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二、恶劣心境
1)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
2)从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三、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
第五节 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评估
I 主要检查项目
1)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尿常规等
2)内分泌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激素检查
3)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检查
4)脑电图、头颅CT/MRI检查等
II 治疗效果
1)临床治疗有效
指抑郁症状减轻,HAMD-17减分率至少达50%,或者MARDS减分率达到50%以上
2)临床治愈
指抑郁症状完全消失时间>2周,HAMD-17≦7分或者MARDS≦10分,并且社会功能恢复良好
3)临床痊愈
指抑郁症状完全缓解时间超过6个月
二、诊断
诊断抑郁发作时,一般要求病程持续至少2周
(一)轻度抑郁
1)至少2条核心症状+至少2条附加症状
2)且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有一定困难,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轻度影响
(二)中度抑郁
1)至少2条核心症状+至少2条附加症状
2)且患者的工作、社交或生活存在相当困难
(三)重度抑郁
1)2条核心症状+至少4条附加症状
2)且患者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功能严重受损
(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1)符合中、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存在妄想、幻觉或抑郁性木僵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I 精神分裂症
II 双相情感障碍
III 焦虑障碍
IV 创伤后应激障碍
V 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第六节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全病程治疗
1)急性期治疗(8~12周)
2)巩固期治疗(4~9个月)
3)维持期治疗(2~3年)
(二)个体化合理用药
(三)量化评估
(四)联合用药
(五)建立治疗联盟
二、药物治疗
(一)抗忧郁药物的种类
新型抗抑郁药物
I SSRIs
II SNRIs
III NaSSAs
IV NDRIs
V SARIs
VI 褪色素
VII 伏硫西汀
传统抗抑郁药物
I 三环类
I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III 基于三环类药物开发的四环类药物
中草药
氯胺酮
(二)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
I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II 5-HT综合症(SS)
III 撤药综合症
IV 自杀
三、心理治疗
(一)支持心理治疗
(二)认知行为治疗
(三)精神动力学治疗
(四)人际心理治疗
(五)婚姻家庭治疗
四、物理治疗
(一)电抽搐治疗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三)迷走神经刺激
(四)深部脑刺激
第七节 预后与康复
影响复发的因素
1)维持治疗的抗抑郁药剂量及使用时间不足
2)生活应激事件
3)社会适应不良
4)慢性躯体疾病
5)家庭社会支持缺乏
6)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