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双相及相关障碍
无数据
第九章-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思维导图,双相障碍(BPD)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编辑于2023-07-17 21:41:49 湖南第九章-双相及相关障碍
概述
1)双相障碍(BPD)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2)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二)神经生化因素
1)5-HT假说
5-HT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5-HT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2)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NE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3)多巴胺(DA)假说
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DA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4)其他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四)脑电生理变化
(五)神经影像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
I 精神运动性改变
1)焦虑
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II 生物学症状
1)睡眠障碍
2)食欲下降、性欲减退
3)精力缺失
4)其他躯体不适
III 精神病学症状
出现幻觉和妄想
(二)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
I 情感高涨
II 思维奔逸
III 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多
IV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V 睡眠需求减少
VI 其他症状
食欲增加、性欲亢进
轻躁狂:临床表现较轻
(三)混合发作
(四)其他症状
四、临床分型
(一)双相障碍
1)双相I 型(BP-I)
最常见的情感障碍
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2)双相II 型(BP-II)
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
(二)环性心境障碍
1)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2)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都较轻,心境波动通常与生活时间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五、病程和预后
1)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
2)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
3)复发率相当高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I 症状特征
1)躁狂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
2)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
3)多数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异常与高涨或低落的心境相协调
II 病程特征
多数为发作性病程
III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一般无阳性发现
(二)诊断分型
I 双相障碍
II 环性心境
(三)鉴别诊断
I 继发性心境障碍
1)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有相应指标的改变
2)可出现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能障碍,原发性心境障碍除谵妄性躁狂发作外,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及智能障碍
3)症状随原发疾病的病情消长而波动,原发疾病好转,或在有关药物停用后,情感症状相应好转或消失
4)无既往心境障碍的发作史
II 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出现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郁症状,其情感症状不是原发症状,而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心境障碍以心境高涨或低落为原发症状
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常表现言语凌乱、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行为怪异
3)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缺损;而心境障碍是间歇发作性病程,间歇期基本正常
III 其他
七、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原则
2)个体化治疗原则
3)长期治疗原则
4)心境稳定剂为基础治疗原则
5)联合用药治疗原则
I 双相躁狂发作
以药物治疗为主
1)药物治疗
锂盐
a 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
b 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应监测血锂浓度
抗癫痫药
抗精神病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II 双相抑郁发作
1)心境稳定剂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3)双相抑郁
(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