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十二章-躯体治疗
无数据
第二十二章-躯体治疗的思维导图,精神药物按其临床作用分为a 抗精神病药物、b 抗抑郁药物、c 心境稳定剂或抗躁狂药物、d 抗焦虑药物、e 精神振奋药物等。
编辑于2023-07-17 21:44:48 湖南第二十二章-躯体治疗
第一节 概述
1)精神药物按其临床作用分类
a 抗精神病药物
b 抗抑郁药物
c 心境稳定剂或抗躁狂药物
d 抗焦虑药物
e 精神振奋药物等
2)精神药物特点
a 亲脂性化合物
b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不易用透析方法清除
c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d 药物间相互作用
e 精神药物的半衰期长
3)物理治疗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物
一、历史和分类
I 历史
1)氯丙嗪:第一个治疗精神障碍的合成药物
2)氯氮平:化学结构或治疗靶标的最佳参照
II 分类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低、中、高效价三类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a 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SDAs)
利培酮
b 多受体作用药(MARTAs)
氯氮平
c 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拮抗剂
氨磺必利
d 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
阿立哌唑
二、作用机制
三、临床应用
I 治疗作用
1)抗精神病作用
2)非特异性镇静作用
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II 适应证
1)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复发预防
2)躁狂发作的控制
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III 禁忌证
IV 药物的选择
1)个体化原则
2)急性期治疗
一般6~8周
3)巩固治疗期
至少4~6个月
4)维持期治疗
四、不良反应和处理
I 锥体外系反应
1)急性肌张力障碍
2)静坐不能
3)类帕金森症
4)迟发性运动障碍
II 其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恶性综合征
2)癫痫发作
III 自主神经的不良反应
1)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
口干、少汗、尿潴留、便秘等
2)α肾上腺素能阻滞作用
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等
IV 代谢内分泌的不良反应
1)溢乳
2)体重增加等
V 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过度镇静
VI 心脏相关不良反应
心源性猝死等
VII 其他不良反应
1)转氨酶升高
2)变态反应
3)粒细胞缺乏
VIII 过量中毒
五、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六、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第三节 抗抑郁药
一、适应证
1)主要用于抑郁谱系疾病
2)焦虑谱系
3)强迫谱系
4)神经性厌食或贪食治疗
二、分类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文拉法辛
3)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
安非他酮
4)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s)
瑞波西汀
5)5-羟色胺阻滞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s)
曲唑酮
6)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或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
米氮平
7)褪黑素能抗抑郁药
阿戈美拉汀
8)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丙米嗪
9)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肼类化合物
传统抗抑郁药,其余为新型抗抑郁药
10)治疗抑郁的植物药或中成药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
一、碳酸锂
(一)体内处置和作用机制
(二)临床应用
(三)不良反应
1)早期表现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后期表现
持续多尿、烦渴、体重增加等
3)锂中毒先兆
持续烦渴、反复呕吐、腹泻等
4)轻度中毒表现
嗜睡、极度乏力、精神迟钝
5)重度中毒表现
意识障碍加深出现昏迷,以及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二、丙戊酸盐
子主题
三、卡马西平
四、拉莫三嗪
第五节 抗焦虑药物
一、苯二氮䓬类药物
I 药理作用
1)抗焦虑作用
2)镇静催眠作用
3)中枢骨骼肌松弛作用
4)抗惊厥作用
II 作用机制和
III 药物选择
IV 适应证
V 禁忌证
VI 不良反应
二、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
第六节 物理治疗
一、改良电痉挛治疗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I 适应证
1)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企图及行为者,以及明显自责自罪者
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者
4)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
II 禁忌证
(二)治疗方法
(三)并发症及其处理
二、经颅磁刺激治疗
三、深部脑刺激治疗
四、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