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的思维导图,如痫性发作和晕厥,痫性发作和晕厥均可导致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痫性发作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编辑于2023-07-17 21:50:35 湖南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概述
第一节 意识障碍
概述
1)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2)意识障碍
a 觉醒度下降
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
b 意识内容变化
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
3)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双侧大脑皮质损害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一、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I 嗜睡
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II 昏睡
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
III 昏迷
1)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2)分度
浅昏迷
a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b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中昏迷
a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b 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深昏迷
a 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b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I 意识模糊
1)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
2)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
3)语言缺乏连贯性
4)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II 谵妄
1)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
2)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错觉、幻视等
3)病情常呈波动性,夜间加重,白天减轻,常持续数小时和数天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I 去皮质综合征
1)多见于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2)意识丧失,但睡眠和觉醒周期存在
3)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大小便失禁
4)去皮质强直: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
II 去大脑强直
1)是病灶位于中脑水平或上位脑桥时出现的一种伴有特殊姿势的意识障碍
2)表现为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伸直,多有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3)特殊姿势、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散大固定是与去皮质状态的鉴别点
III 无动性缄默症
1)由于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引起,此时大脑半球及其传出通路无病变
2)肌张力减低,无锥体束征,尿便失禁
3)强烈刺激不能改变其意识状态,存在觉醒-睡眠周期
3)常见于脑干梗死
IV 植物状态
1)是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
2)患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全部丧失,存在吸吮、咀嚼和吞咽等原始反射
3)有觉醒-睡眠周期,尿便失禁
4)持续植物状态:指颅脑外伤后植物状态持续12个月以上,其他原因持续在3个月以上
四、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I 闭锁综合征/去传出状态
1)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2)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
3)眼球上下活动,但不能左右运动
II 意志缺乏症
1)多由双侧额叶病变所致
2)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运动感觉功能存在,但因缺乏使动性而不语少动,对刺激无反应、无欲望,呈严重淡漠状态
III 木僵
1)表现为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甚至出现大小便潴留
2)多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
3)缓解后多能清楚回忆发病过程
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第二节 认知障碍
一、记忆障碍
二、视空间障碍
三、执行功能障碍
四、计算力障碍
五、失语
(一)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
I 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
1)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2)表现为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话为非流利性
II Wernicke失语/感觉性失语
1)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
2)临床特点为严重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
III 传导性失语
1)病变累及优势侧缘上回、颞上回后部等部位
2)表现为流利性口语,患者语言中有大量错词,但自身可以感知到其错误,欲纠正而显得口吃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
1)病灶位于分水岭区
2)共同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
(三)完全性失语
1)是最严重的一种失语类型
2)临床上以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或几乎完全丧失为特点
(四)命名性失语
1)由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
2)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表现为患者把词“忘记”,多数是物体的名称,尤其是那些极少使用的东西的名称
3)患者说不出指定物品的名称,但能叙述该物体的性质和用途
(五)皮质下失语
(六)失读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
1)由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病变引起
2)不能辨别书面文字,不能理解文字意义
3)能轻声朗读材料但出现语义错误
(七)失写症
书写中枢
1)由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病变引起
2)丧失写的能力,手部运动正常,抄写能力保留,多合并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
六、失用
概念
1)指在意识清楚、语言理解功能及运动功能正常情况下,患者丧失完全有目的复杂活动的能力
2)多见于优势半球顶叶下部受损
(一)观念性失用
1)常由双侧大脑半球受累引起
2)是对复杂精细的动作失去了正确概念,导致患者不能把一组复杂精细动作按逻辑次序分解组合
(二)观念运动性失用
1)病变多位于优势半球顶叶
2)表现为患者可以完成相关动作,但不能按指令去完成这类动作
(三)肢体运动性失用
1)病变多位于双侧或对侧皮质运动区
2)主要表现为肢体,通常是上肢远端,失去执行精细熟练动作的能力
(四)结构性失用
1)病变多位于非优势半球顶叶或顶枕联合区
2)指对空间分析和对动作概念化的障碍
(五)穿衣失用
1)病变位于非优势半球顶叶
2)指丧失了习惯而熟练的穿衣操作能力
七、失认
概念
指患者无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在意识正常情况下,不能辨认以往熟悉的事物
(一)视觉失认
1)病变位于枕叶
2)表现为物体失认、面容失认、颜色失认等
(二)听觉失认
1)病变位于双侧颞上回中部及其听觉联络纤维
(三)触觉失认
1)病变位于双侧顶叶角回及缘上回
(四)体象障碍
1)病变位于非优势半球顶叶
2)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身躯体的存在、空间位置及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失去辨别能力
3)表现
a 偏侧忽视
b 痛觉缺失
c 手指失认
d 自体认识不能
八、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痫性发作和晕厥
痫性发作和晕厥均可导致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
一、痫性发作
1)痫性发作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
a 意识障碍
b 运动异常
c 感觉异常
d 精神异常
e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二、晕厥
1)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2)病理机制是大脑及脑干的低灌注
3)临床表现
a 晕厥前期
先兆症状:乏力、恶心、呕吐
b 晕厥期
意识丧失,并伴有血压下降、瞳孔散大等
c 恢复期
三、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
第五节 眩晕
概述
1)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2)分类
眩晕性质
真性眩晕: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
假性眩晕:仅有晕动感,并无对自身或外界环境空间位置错觉
眩晕部位
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非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
(一)系统性眩晕
(二)非系统性眩晕
多为假性眩晕
第六节 视觉障碍
第七节 听觉障碍
(一)耳聋
听力的减退或丧失
I 传导性耳聋
1)由于外耳和中耳向内耳传递声波的系统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声波不能或很少进入内耳Corti器从而引起神经冲动
2)临床特点
a 低音调的听力明显减低或丧失;而高音调的听力正常或轻微减低
b Rinne试验阴性
c Weber试验偏向患侧
d 无前庭功能障碍
II 感音性耳聋
1)由于Corti器、耳蜗神经和听觉通路病理改变所致
2)临床特点
a 高音调的听力明显减低或丧失;而低音调的听力正常或轻微减低
b Rinne试验阳性
c Weber试验偏向健侧
d 可伴有前庭功能障碍
III 鉴别
(二)耳鸣
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患者听到的一种鸣响感,可呈发作性,也可呈持续性,在听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都可引起耳鸣
I 主观性耳鸣
II 客观性耳鸣
(三)听觉过敏
指患者对与正常的声音感觉比实际声源的强度大
1)中耳炎早期三叉神经鼓膜张肌肌支刺激性病变
2)面神经麻痹时,引起镫骨肌瘫痪
第八节 眼球震颤
概述
1)眼球震颤是指眼球注视某一点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节律性往复运动,简称眼震
2)分类
按往复运动的方向
a 水平性眼震
b 垂直性眼震
c 旋转性眼震
按运动节律
a 钟摆样眼震
各个方向上的速度及幅度均相等
b 跳动性眼震
慢相
快相
(一)眼源性眼震
指由视觉系统疾病或眼外肌麻痹引起的眼震
(二)前庭性眼震
I 前庭周围性眼震
II 前庭中枢性眼震
1)脑干病变的眼震
a 延髓病变:多呈旋转性自发性眼震
b 脑桥病变:多呈水平性
c 中脑病变:多为垂直性眼震
d 鞍旁肿瘤所致
2)小脑病变的眼震
特点
a 眼震与头位明显相关
b 眼震方向不确定,多变
部位
a 小脑蚓部:上跳性眼震
b 绒球病变:水平性眼震
c 小结病变:快相向下下跳性眼震
第九节 构音障碍
第十节 瘫痪
概述
1)瘫痪是指个体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2)分类
(一)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I 肌力减弱
II 肌张力增高
III 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IV 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
V 病理反射
VI 无明显的肌萎缩
(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I 肌力减退
II 肌张力减低或消失
III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IV 肌肉萎缩明显
V 无病理反射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鉴别
第十一节 肌萎缩
概述
1)肌萎缩是指由于肌肉营养不良而导致的骨骼肌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
2)是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或肌肉病变的结果
(一)神经源性肌萎缩
1)病变部位
a 脊髓前角细胞
b 延髓运动神经核
c 神经根、神经干
d 神经末梢
2)肌电图:病变部位纤颤电位或高大运动单位电位
3)肌肉活检:肌纤维数量减少并变细、细胞核集中和结缔组织增生
(二)肌源性肌萎缩
1)病变部位
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以后病变
a 肌膜
b 线粒体
c 肌丝等
2)多不伴皮肤营养障碍和感觉障碍,无肌束颤动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4)肌电图:肌源性损害
5)肌肉活检:病变部位纤维肿胀、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等
(三)其他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失用性肌萎缩
2)肌肉血管病变引起缺血性肌萎缩
第十二节 躯体感觉障碍
概述
1)躯体感觉指作用于躯体感受器的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反应
2)躯体感觉
a 浅感觉
b 深感觉
c 复合感觉
(一)抑制性症状
感觉减退或缺失
I 完全性感觉缺失
一个部分各种感觉缺失
II 分离性感觉障碍
某部位的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保存
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或深感觉保存
见于脊髓后角、侧索、三叉神经感觉核
III 皮质感觉缺失
患者深浅感觉正常,但无视觉参与下,对刺激部位、物体形状、重量等不能辨别
IV 痛性痛觉减退/痛性麻痹
一神经分布区有自发痛,同时又存在痛觉减退者
(二)刺激性症状
I 感觉过敏
II 感觉过度
1)潜伏期长
2)感受性降低
3)不愉快的感觉
4)扩散性
5)延时性
III 感觉倒错
IV 感觉异常
V 疼痛
1)局部疼痛
2)放射性疼痛
3)扩散性疼痛
4)牵涉性疼痛
5)幻肢痛
6)烧灼性神经痛
第十三节 共济失调
概述
1)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2)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本身、小脑脚的传入或传出纤维、红核、脑桥或脊髓病变均可产生小脑性共济失调
I 姿势和步态异常
II 随意运动协调障碍
III 言语障碍
吟诗样语言
IV 眼球运动障碍
V 肌张力减低
(二)大脑性共济失调
I 额叶性共济失调
1)由额叶或额桥束病变引起,表现为对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2)临床表现
a 体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
b 伴有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
中枢性轻偏瘫
c 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II 颞叶性共济失调
III 顶叶性共济失调
IV 枕叶性共济失调
(三)感觉性共济失调
1)深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2)临床表现
a 站立不稳,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闭目难立征阳性
b 无眩晕、眼震和言语障碍
3)多见于脊髓后索和周围神经病变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1)临床表现
a 站立不稳,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
b 伴有明显的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c 四肢共济运动及言语功能正常
2)多见于内耳疾病、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
第十四节 步态异常
概述
步态是指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
(一)痉挛性偏瘫步态
1)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
2)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外旋
(二)痉挛性截瘫步态/剪刀样步态
1)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步态
2)表现为患者站立时双下肢伸直位,大腿靠近,小腿略分开;行走时两大腿强烈内收,膝关节几乎紧贴,足前半和趾底部着地,用足尖走路,交叉前进,,似剪刀状
(三)慌张步态
1)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2)站立时身体前屈,头向前探,肘、腕、膝关节屈曲
3)行走时起步困难,第一步不能迅速迈出,开始行走后,逐渐速度加快,停步困难,极易跌倒
(四)摇摆步态/鸭步
1)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2)行走时躯干部,特别是臀部左右交替摆动的一种步态
(五)跨阈步态/鸡步
1)常见于腓总神经损失、脊髓灰质炎等
2)是由于胫前肌群病变或腓总神经损害导致足尖下垂,足部不能背曲,落脚时总是足尖先触及地面
(六)感觉性共济失调
1)多见于脊髓后索和周围神经病变
2)肢体活动不稳、晃动
3)闭目难立征阳性,夜间行走不能
(七)小脑步态
1)小脑受损所致
2)行走时两腿分开,步基宽大,站立时向一侧倾倒,步态不稳且向一侧偏斜
倾倒方向与病灶相关:一侧小脑半球受损向患侧倾倒
第十五节 不自主运动
概述
1)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2)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病变
(一)震颤
震颤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人体某一部位有节律的振荡运动
I 静止性震颤
1)指在安静和肌肉松弛的情况下出现的震颤
2)表现为安静时出现,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呈“搓药丸样”
3)常见于帕金森病
II 运动性震颤
1)姿势性震颤
2)运动性震颤
(二)舞蹈样动作
1)多由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引起
2)为肢体不规则、无节律和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
3)常见于小舞蹈病或亨廷顿病
(三)手足徐动症
1)多见于尾状核病变和红核综合征
2)表现为上肢远端的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而产生手腕及手指做缓慢交替性的伸屈动作
(四)扭转痉挛
1)病变位于基底核
2)表现为躯干和四肢发生的不自主的扭曲运动
(五)偏身投掷运动
1)病变位于对侧丘脑底核
2)为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的不自主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以肢体近端为重
(六)抽动症
第十六节 尿便障碍
概述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2)病变部位在皮质、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一、排尿障碍
(一)感觉障碍性膀胱
病变损害脊髓后索或骶神经后根,导致排尿反射弧的传入障碍
(二)运动障碍性膀胱
病变损害脊髓前角或前根,导致脊髓排尿反射弧的传出障碍
(三)自主性膀胱
病变损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S2~4)或马尾或盆神经,使膀胱完全脱离感觉、运动神经支配而成为自主器官
(四)反射性膀胱
当骶髓以上的横贯性病变损害两侧锥体束时,完全由骶髓中枢控制排尿,并引起排尿反射亢进
(五)无抑制性膀胱
是由于皮质和锥体束病变使其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减弱所致
二、排便障碍
(一)便秘
(二)大便失禁
(三)自动性排便
(四)排便急迫
第十七节 颅内压异常和脑疝
第十八节 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