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科 第十九章-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如颅内肿瘤病因有遗传、电磁辐射、神经系统致癌物、过敏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
编辑于2023-07-17 22:03:12 湖南外科 第十九章-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第一节 颅内肿瘤
概述
【病因学】
1)遗传
2)电磁辐射、神经系统致癌物、过敏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
【病理学分类】
组织学病理诊断+基因特征的“综合诊断”
【临床表现】
I 颅内压增高
1)头痛
2)呕吐
a 儿童更常见
b 多清晨呈喷射状发作
3)视神经乳头水肿
可导致视力减退,最终可失明
II 定位症状
1)破坏性症状
a 中央前后回: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b 额叶:精神障碍
c 枕叶:视野障碍
d 顶叶下部角回和缘上回:失读、失算、失用及命名性失语等
e 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
f 下丘脑:内分泌障碍
g 四叠体:眼球上视障碍
h 小脑蚓部:肌张力减退及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
i 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j 脑干:交叉性麻痹
2)压迫症状
a 鞍区肿瘤:视力、视野障碍
b 海绵窦区肿瘤:压迫III、IV、VI、和V脑神经
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等海绵窦综合征
III 癫痫
IV 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
1)老年人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增大,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
2)老年以幕上脑膜瘤和转移瘤多见
3)儿童以发生于中线区肿瘤多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常见
4)常出现脑积水症状而掩盖肿瘤定位体征
【诊断】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I 头部CT和MRI扫描
II PET
III 活检
【治疗】
I 药物抗癫痫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术前有癫痫病史者术后一般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3个月
II 手术治疗
III 放射治疗
生殖细胞瘤和淋巴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
1)全脑、全脊髓照射
2)瘤内放射治疗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IV 化学药物治疗
1)替莫唑胺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线化疗药物
2)替莫唑胺同步放射治疗联合6周期辅助化疗是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3)二线化疗药物:卡氮芥等
一、弥漫性胶质瘤
概念
1)弥漫性胶质瘤
a 星形细胞瘤
b 少突胶质细胞瘤
c 胶质母细胞瘤
d 儿童相关弥漫性胶质瘤
2)所有脑肿瘤里,发病率最高、治疗最为复杂和难以治愈的是胶质瘤
(一)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II级)
【特点】
1)发生于中青年,发病高峰25~45岁
2)多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颞叶多见
3)生长缓慢
4)癫痫常为首发症状,常见颅内压增高症状
【诊断】
1)CT:低密度脑内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瘤周无明显水肿
2)MRI:长T1、长T2信号,一般不强化
【治疗】
1)手术是主要治疗措施,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2)手术目的
a 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
b 缓解占位效应,改善症状
c 降低瘤负荷,延缓生长
d 预防肿瘤恶变
3)术后辅助性放疗
a 肿瘤未能完整切除
b 年龄大于40岁病人
(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III/IV级)
【特点】
1)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BM)
2)好发于中老年,生长迅速,病程短
3)主要表现为颅高压症状与局灶性神经症状,癫痫发作少见
4)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
【诊断】
1)CT:呈低密度或不均一密度的混杂病灶,占位效应明显,伴有瘤周水肿
2)MRI:不均匀长T1、长T2混杂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
【治疗】
1)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2)手术原则: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
3)手术目的:瘤细胞减容、缓解占位效应和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
(三)少突胶质细胞肿瘤(WHO II/III级)
【特点】
1)发病高峰3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2)肿瘤生长缓慢
3)常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诊断】
1)最显著的影像学特征是钙化
2)确诊需要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同时存在
【治疗】
1)手术切除加化疗的联合治疗
2)如果肿瘤发生间变可给予放疗
3)化疗方案
a PCV:丙卡八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
b 替莫唑胺单药化疗
二、脑膜瘤
【特点】
1)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
2)平均高发年龄45岁
3)多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和鞍结节
4)生长缓慢
5)临床表现
a 颅内压增高症状:癫痫
b 对局部颅骨的影响
【诊断】
1)CT:肿瘤密度均匀一致,可伴有钙化,明显强化
2)MRI:硬脑膜尾征
3)DSA:了解肿瘤供血
【治疗】
1)有症状脑膜瘤者应手术切除
2)无症状小脑膜瘤(<3cm),可定期MRI随访,不急于手术
3)恶性脑膜瘤(WHO III级)和复发的不典型脑膜瘤(WHO II级)建议行放疗
三、蝶鞍区肿瘤
(一)垂体腺瘤
【特点】
1)来源于腺垂体的良性肿瘤
2)起病年龄多为30~50岁,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分类】
按肿瘤体积
1)垂体微腺瘤:直径<1cm
2)垂体大腺瘤:直径≧1cm
3)垂体巨大腺瘤:直径>4cm
按肿瘤是否侵犯海绵窦、神经、脑组织和鞍区骨质
1)侵袭性垂体腺瘤
2)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按临床症状
1)功能性/分泌性
a 催乳素细胞瘤(PRL细胞腺瘤)
最常见
女性停经溢乳综合征;男性性功能障碍
b 生长激素细胞瘤(GH细胞腺瘤)
成人肢端肥大症
儿童或青春期巨人症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
库欣病
d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TSH细胞腺瘤)
甲亢
2)无功能性/非分泌性
a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b 裸细胞细胞瘤
【临床表现】
1)因垂体或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导致相应内分泌症状
2)垂体腺瘤体积较大时产生占位症状
压迫视神经
3)颅高压症状
【影像学检查】
1)MRI
a 诊断垂体腺瘤的首选检查方式
b 鞍区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垂体微腺瘤
2)CT:可见蝶鞍扩大
【垂体腺及靶腺功能检查】
1)垂体功能检查包括PRL、TSH、GH、ACTH、FSH/LH等
2)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性腺功能
【治疗】
I 多数垂体腺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
绝大部分垂体腺瘤可采用经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
1)非分泌性肿瘤体积较大引起占位症状
2)垂体卒中
3)溴隐亭治疗无效或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PRL细胞腺瘤
4)GH细胞腺瘤
5)ACTH细胞腺瘤
6)伴脑脊液漏的垂体瘤
II 药物治疗
1)PRL细胞腺瘤首选药物治疗
2)溴隐亭可使肿瘤体积缩小和PRL水平下降
3)垂体靶腺功能低下治疗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
III 放射治疗
1)常用于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
2)伽马刀、普通放疗和质子刀等
(二)颅咽管瘤
【特点】
1)多发生在儿童,发病高峰5~10岁
2)多位于蝶鞍隔上
3)临床表现
a 颅内压增高
b 定位症状:尿崩症、性发育迟缓
【诊断】
1)CT:肿瘤钙化和囊性变
2)MRI:显示肿瘤与下丘脑、终板、垂体和颈内动脉关系
3)实验室检查:垂体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治疗和预后】
1)手术治疗
通过切除肿瘤达到解除肿瘤对视交叉及其他神经组织的压迫,解除颅内高压,但对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则难以恢复
2)术后多需激素补充与替代治疗
四、前庭神经施万细胞瘤/听神经瘤
【特点】
1)起源于内听道
2)多以单侧高频耳鸣隐匿性起病,逐渐丧失听力
3)三联征
a 同侧神经性听力下降
b 耳鸣
c 平衡障碍
【诊断】
1)CT:内听道扩大呈喇叭口状,伴骨质破坏
2)MRI:内听道圆形或卵圆形强化肿瘤
【治疗】
1)病人高龄、肿瘤<1.5cm,可密切观察听力变化
2)肿瘤>2.5cm应力争全切
3)高龄、全身状况差、肿瘤<3cm或瘤内部分切除后,可考虑行立体放射治疗
五、髓母细胞瘤
【特点】
1)属胚胎性肿瘤,是儿童常见恶性肿瘤,多在10岁前发病
2)起源于小脑蚓部,位于IV脑室顶,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3)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
【诊断】
CT、MRI扫描可见颅后窝中线实性肿瘤
【治疗】
手术尽量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六、室管膜瘤
【特点】
1)多发生于儿童
2)常起源于IV脑室侵犯闩部
3)可通过脑脊液种植播散,预后差
4)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眩晕、共济失调
幕上肿瘤可发生癫痫
【诊断】
1)MRI:T1加权像为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为显著高信号
2)CT可见钙化
【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放射治疗
七、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特点】
1)好发于50~60岁左右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3)肿瘤主要位于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及丘脑,易出现脑内播散
4)症状上以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和神经功能缺失较为常见
【诊断】
1)典型的CT/MRI表现常为均匀一致的增强病灶伴瘤周严重水肿
2)应活检明确肿瘤性质
【治疗】
1)首选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2)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后进展者需要及时采用放疗控制肿瘤的进展
八、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瘤
【特点】
1)主要见于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多发生在间脑中线部位
男性以松果体区多见
女性以鞍上多见
【临床表现】
1)肿瘤压迫中脑顶盖:眼球上视不能
2)肿瘤位于鞍上:视力视野障碍、尿崩和垂体功能减退
3)导水管受压: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
4)肿瘤位于基底节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诊断】
与生殖细胞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甲胎蛋白(AFP)
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
【治疗】
1)生殖细胞瘤的治疗模式静脉化疗与中等剂量放疗联合
2)NGGCT类恶性肿瘤需手术、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
3)成熟畸胎瘤手术完整切除后无需放化疗
九、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特点】
1)是先天性良性肿瘤
2)起源于椎管内外胚层的异位组织
3)好发于桥脑小脑角、鞍上
4)皮样囊肿内含皮肤附属器如毛发和皮脂腺等
【诊断】
1)CT:肿瘤低密度,略高于脑脊液,不被强化,无脑水肿
2)MRI:T1加权像为不均匀低信号,T2加权像为与脑脊液相似的高信号
【治疗】
1)肿瘤全切可治愈
2)表皮样囊肿刺激性强,可导致化学性脑膜炎,应尽量全切除
十、脊索瘤
1)来源胚胎残留结构脊索组织
2)浸润性缓慢生长,好发于中枢神经中线骨性结构
十一、脑转移瘤
1)脑转移瘤入颅途径为血液
2)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是脑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类型
3)以脑转移灶为首发症状
4)激素可减轻脑水肿
5)单发病灶手术切除,多发病灶采用全脑放射治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十二、血管网织细胞瘤
1)多见于后颅窝
2)家族聚集倾向
3)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小脑体征
4)术前栓塞肿瘤血管有助于手术切除
5)放射治疗可延缓肿瘤生长
第二节椎管内肿瘤
概述
【分类和病理】
I 髓内肿瘤
II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多为良性肿瘤
III 硬脊膜外肿瘤
1)多为恶性肿瘤
2)起源于锥体或硬脊膜外组织
【临床表现】
I 根性痛
1)早期最常见症状
2)神经根痛常为髓外占位病变的首发症状,其中颈段和马尾部肿瘤更多见
3)硬脊膜外转移瘤疼痛最严重
II 感觉障碍
1)髓外肿瘤压迫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肿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和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2)髓内肿瘤对称压迫脊髓,一般不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
III 肢体运动障碍及反射异常
1)压迫神经前根或脊髓前角:出现支配区肌群下位运动元瘫痪,即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萎缩,病理征阴性
2)压迫脊髓:肿瘤平面以下的上位运动神经元瘫痪,即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病理征阳性
3)压迫圆锥及马尾部出现下位运动神经元瘫痪
IV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最常见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2)肿瘤平面以下躯体少汗或无汗
V 其他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治疗】
除病人全身状况差或已有广泛转移外,应及早手术治疗
一、神经鞘瘤
【特点】
1)最常见
2)起源于神经根鞘膜
大部分起源于脊神经后根
3)神经鞘瘤以胸段最常见
4)本病发展缓慢
5)首发症状多为神经根性疼痛
【诊断】
1)脊柱X线平片可见椎弓破坏,椎弓根间距加宽,椎间孔扩大
2)CT:瘤内钙化影,增强扫描瘤体强化
3)MRI:长T1、长T2信号,瘤体与脊髓分界清楚
【治疗】
一旦确诊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好
二、脊膜瘤
三、室管膜瘤
四、星形细胞瘤
五、转移瘤
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七、畸胎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