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4.2.1 人格 P270
【普心】4.2.1 人格,人格特点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人格测验(问卷法)、投射式人格测验(潜意识)。
【四、行政法】1、2 行政概述的思维导图,行政主体(官) 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并承受一定法律后果的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
法的本体的思维导图, 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心】1.1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专指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正面管教
逻辑填空
2.1 人 格 270
概 述
概念
特 点
独特性
不一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统合性(整体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功能性
性格决定命运
社会性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人格的共同特征
70年代……,80年代……
结 构
气质
概述
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特点
稳定性、可塑性、动力性
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气质与生俱来
理论
体液说
胆汁质
精力旺盛,容易冲动
自制力差,办事粗心
人物
张飞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
缺乏坚韧性,见异思迁
王熙凤
黏液质
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
灵活性不足
林冲、陈景润、达尔文
抑郁质
行为孤僻,观察细致,多愁善感,优柔寡断
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
分类
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型
神经活动过程
强、不平衡(兴奋和抑制)
类型
灵活型(活泼型)
过程
强、平衡、灵活
不灵活型(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抑制型
弱
注释
强弱
强烈刺激,是否可承受
强
平衡
兴奋抑制势均力敌
灵活
不灵活
不平衡
兴奋与抑制
教育
1、克服气质偏见 2、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3、注重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4、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5、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对胆汁质
直接了当的告诉需改进的地方
培养自制力,冷处理
对多血质
培养坚韧性,防止见异思迁
热处理,多种教育方式
对黏液质
耐心教育,培养兴趣爱好
对抑郁质
教育方法应委婉暗示
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友谊
性格
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结构
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如对社会、对集体、对劳动、对自己的态度
集体主义、见义勇为、不负责任、勤奋与懒惰,胸怀坦荡等
意志特征
果断与犹豫、勇敢或怯懦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认知特征)
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有人看轮廓,有人看细节
性格与气质
联系
1.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2. 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3. 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4. 气质与性格均有稳定性和可塑性(气质较难改变)
区别
1.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3.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4.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自我调控系统
核心
自我意识
子系统
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首要成分、心理基础
自我体验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尊心、自信心等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
自我意识 发展理论
生理自我
1周岁——3周岁
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认识。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
3周岁——青春期
相信别人评价→自我评价
心理自我
青春期之后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PS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典型表征是:自我评价
人 格 理 论
人 格 特 质 理 论
奥尔波特
共同特质
群体共有、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
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
卡特尔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艾森克
PEN、大三人格模型
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本我
也叫“生物本能我”;快乐原则
自我
也叫“心理社会我”;现实原则
超我
也叫“道德理想我”;道德原则
人 格 测 验
自陈式人格测验(问卷法)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E)
投射式人格测验(潜意识)
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
主题统觉测验(TAT)
句子完成测验(SCT)
影 响 因 素
遗传
可能性
环境
现实性
家庭
基础
学校教育
关键性和主导
个人主观
内部决定因素
【普心】第四章 个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