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派
本图分享了传播学三大学派概述、发展、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影响、评价及意义,如三大学派具体是经验学派管理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技术学派。
编辑于2023-07-18 00:19:05 贵州传播学派
传播学由来
三大源头
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产竞争构成了社会进化的基本动因,达尔文社会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费洛伊德:精神分析,现代心理学的基石(心理学传播学的影响)
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塔尔德(法)的模仿理论
齐美尔(德)的传播网络理论
美国源流
杜威的“实用主义”
库利《社会组织》初级群体(首属群体)、镜中我理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客我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
”四大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拉斯韦尔(美)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5W“
社会传播的”3功能“
环境监控
社会协调
文化传承
卢因(德)
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美)
《传播与说服》
《大众传播实验》
说服效果实验
拉扎斯菲尔德(影响最大)
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
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两级传播论
施拉姆(传播学之父)
《大众传播学》
《传播过程与效果》
创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三大学派
经验学派管理学派
芝加哥学派
学派概述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后被称为“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及理论
约翰.杜威(John Dewey)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
查尔斯·霍顿·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研究的先驱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
镜中自我理论
首属群体(初级群体)、参考群体、次级群体、偶然群体
米德
自我客观理论
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
自我互动理论
帕克
社会互动理论
补充
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
欧文.戈夫曼
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化社会理论体系,对传播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哥伦比亚学派
学派概述
起源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40-6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及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麻醉负功能、既有政治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人民的选择》、《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莫顿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麻醉负功能
克拉伯
提出有限效果论
中介因素论
受众的三种选择性行为(注意、理解、记忆)
卡茨
使用与满足理论
媒介事件
贝雷尔森
做过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与拉斯韦尔德合作”伊里调查“
影响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评价
进行许多研究方法是创新,提出了统计调查法、抽样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其研究不仅局限于大众传播,还渗透到了整个社会科学当中
耶鲁学派
学派概述
通过信息实验法,侧重研究传播效果,修正魔弹论效果观
代表人物及理论
霍夫兰
《传播与说服》
休眠效应
特点
主要采用”实验心里学方法“,揭示勒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效果的形成受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舒服方法、受众属性等的制约
内容本身对传播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施拉姆学派
传播学之父、《大众传播学》、《报刊四种理论》
补充
经验学派是以传播机制的改进来实现更好的社会管理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特点(重点)
实用主义研究目的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经验派研究者着眼于考察传播过程的功能和结构,传播对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来达成个人或群体的目标,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多元主义社会观
否认西方资本主义是阶级支配的社会,而认为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这种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批判的立场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定量分析研究
方法论背景:19世纪的实证哲学;采用社会学、心理学为主的强调定量和统计分析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批判学派
学派概述
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主要包含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语义批评、当代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学派等。
焦点问题
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开端:法兰克福学派
学派概述
创立于1923年,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思想来源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
研究重点
反对实证主义,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发展
20世纪30年代(二战前):创立形成批判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二战后):否定辩证法®1969后:哈贝马斯改善,社会合理性实现社会变革。
核心精神
反对科学主义,关注传播中的权利和不平等现象
代表人物及理论
第一代
狄奥多·阿多诺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否定的辩证法》
文化工业理论
瓦尔特·本雅明
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赫伯特·马尔库塞
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
《审美之维》、《单向度的人》
马克斯·霍克海默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启蒙辩证法》、《反思文化工业》
第二代
尤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
批判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公共领域理论体系
意义|评价
理论意义
最早从哲学思辨角度关注媒介并提出批判,建立了“文化工业”的批判话语,媒介文化批判的代表
为文化工业服务,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符合当地社会现实,媒介帝国主义正威胁着第三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的特性和连续性
现实意义
在美国文化刚出现全球化趋势时提出来批判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对信息社会中媒介文化的分析也有启迪意义
为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大众文化入侵取代领土入侵第三世界提供了批判发达国家大众文化的基本准则
宏观
政治经济学派
学派简况
理论源头:亚当·斯密等英国古典经济学者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感召、马克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不平等、阶级压迫的鼓舞。
特点: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传播学现象,视传播活动为一种经济活动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美洲
斯密塞
传播政治经济学鼻祖
《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标志着受众商品论的形成;依附理论
赫伯特·席勒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提出“文化帝国主义”
欧洲
默多克
格尔丁
补充
数字劳工
以游戏公司为主的众多企业:通过剥削用户休闲时间的注意力价值与其内容生产的剩余价值,为自身经济利润的获取提供看似自愿的、免费的数字劳动力
被剥削的方式
强迫性
异化
Produser的双重商品化
意识形态学派(编外学派)
通过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向(而非武力),来维护现存权利结构。
葛兰西(Gramsci)
《狱中札记》中提出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微观
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学派概述
学派内容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奠基人
雷蒙.威廉斯
传播意向论
文化与社会
文化唯物主义
汤普逊
以“自下而上”的视角抨击了精英主义文化观
开创了其独特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与历史书写范式
子主题
创始人
理查德·霍加特
试图重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文化观
《识字的用途》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第二代
斯图亚特.霍尔
《电视话语的解码编码》
受众解读的三种模式
费斯克
大众文化、通俗文化
文化偷猎
双重经济理论
青年亚文化研究
第三代
德理查德.约翰逊
到底什么是文化研究
历史研究给文化研究带来的新的研究方法和影响
第四代
乔治.洛伦
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合并,成立文化研究社会学系
重要人物
约翰.菲斯克(美)
《解读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电视文化》
电视文本的产生与接受
文化消费主义研究
戴维.莫利
民族志受众研究
结构主义
探索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
代表人物
符号学理论
流派
符号学
叙事学
女权主义
塔奇曼“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特点
抵制文化精英主义,将电视、广播、报刊、流行音乐等纳入文化研究领域
拒绝高雅和低俗的机械的二分法,企图建立一个包含所有文化的共同领域,肯定了大众文化的价值
文本分析法:揭示大众传媒为统治地位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受众调查法:考察受众符号的多样性。
特点
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只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批判阶段,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方法论--思辨,反对实证主义,并不总是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批判学派尽管立意高远,但大多数传播学者敬而远之
媒介环境学派技术学派
概况
概述: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1、认为传播在人类文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居首位;2、重点研究转播技术和符号如何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围观或宏观影响;3、认为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决定了人的生活
代表人物:英尼斯、麦克卢汉、波茨曼、梅罗维茨
核心观点实质:媒介形成了一种环境
多伦多学派(第一代)
哈罗德.英尼斯
技术决定论奠基人
《帝国与传播》、《传播与偏向》
媒介偏向论、媒介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马歇尔.麦克汉卢
继承英尼斯的思想
《机器新娘》、《理解媒介》
媒介即讯息、媒介就是人体的延伸、冷热媒介、地球村理论
纽约学派(第二、三代)
第二代
尼尔.波茨曼
媒介批判三部曲
《童年的消逝》
《娱乐至死》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第三代
梅罗维茨
理论基础
麦克卢汉的媒介论绪、戈夫曼情景(拟据)理论
代表作
《消逝的地域》
主要理论
媒介情景论
保罗.莱文森
媒介进化论
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
补救媒介理论
媒介演进三阶段
补偿性媒介
窗帘比喻
后麦克卢汉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者
补充
德科柯夫的文化肌肤理论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电子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