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56集
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与49岁的王安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这位年方弱冠的君主为什么不顾重臣的阻拦,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王安石和他的亲密好友司马光,最后为什么会形同水火,发生决裂?
这一年,宋朝和西夏的战争爆发了。西夏人口才两三百万,而大宋有接近一亿人口,双方实力这么悬殊,西夏却经常打得大宋损兵折将,还和大宋战略相持将近100年。是因为西夏的军事技术牛,还是因为大宋的战略战术差?
欧阳修落榜,只因押错韵,押韵比文采更重要吗?古人写诗作赋需要押韵,宋朝花了五年时间,官方主持编订了一部叫《集韵》的书,用来参考。按理说,只要会说话,就应该知道每个字怎么念,什么字押这个韵。怎么还需要专门编一部书供人查阅呢?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正式称帝,作为大宋和大辽之间的第三方,李元昊本可以左右逢缘,他一旦称帝,就同时得罪了大宋和大辽。他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也要称帝?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变法
理财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头上的捐税而已
王安石-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使国库充盈
主张
以天下的力量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富供给天下所用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面主持变法。
青苗法
主要内容
春天将官府粮食借给农民,秋收后再归还,支付少量利息
解决问题
解决农民缺粮问题,缓和民间高利贷
遇到困难
司马光反对,认为是国家与民争利
官员擅自提高利息、强制贷款
结果
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大失民心
朝廷财富迅速积累起来
免役法
将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官府雇人承担
不愿服役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解决不愿服役的死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富人支付有限的免疫钱就能将破产厄运转与下等户
广大下户农民成为被勒索对象,被逼的拆屋卖妻、家破人亡
贪官污吏中饱私囊
朝野反对变法越来越多
取消变法
变法的关键时刻,北宋大部分地区发生长达十个月的旱灾
京城官员郑侠看到了百姓流民的惨状,向神宗上了一张《流民图》
公元1074年,宋神宗将王安石罢相。
成果
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1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
青苗法帮助农民渡过青黄不接的时刻,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
评价
王安石对经济的理解已经接近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变法具有前瞻性。
但是,远远超出当时社会可接受的限度,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变法遭到重重困难的情况下,王安石依然采取强力推行的措施,但变法改革已经深刻地触及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利益。
没有去解决遇到的困难
王
安
石
变
法
背景
盛世背后
宋太祖定下了抑制武将,振兴文教的国策,给官僚机构带来弊端。
宋代官员数量与唐代相比增加了10倍,政府分权制度错综复杂。
采取养兵政策,把大量社会上流亡人士招募为兵
冗官,冗兵,冗费, 使国家积贫积弱。
治世良臣
宋神宗
公元1067年,20岁的宋神宗继位。
虽有百万之兵,契丹、西夏、交趾等外敌都敢频频犯境。
宋神宗忧心大宋的未来,希望找到能安邦治国、强兵裕民的治世良臣
司马光
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以正直敢言著称,道德学问,为世人推崇
宋神宗对他寄予厚望,司马光却大谈修心之要。
务实的宋神宗觉得道理虽然没错,却没解决问题
富弼
曾经主持庆历新政的大臣,但变得十分老于世故
宋神宗请教边防事宜,却说“陛下应当广施仁惠,二十年口不言兵”
韩纬
宋神宗当藩王时的机要秘书。
经常和宋神宗提到王安石及其变法主张,使宋神宗对王安石充满敬意
王安石
字介甫,江西抚州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
宋仁宗年间,就上奏万言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可惜未引起重视。
性格很固执,他觉得皇上不欣赏变法理念,他也无意当什么大官,一次次谢绝了朝廷的任命。
公元1067年,宋神宗下诏,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内容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6集 工具|Mindmaster 制作|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