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绪论
生化专业同学必备干货!生理学绪论知识点,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三大板块内容。本思维导图逻辑清晰,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可以大大提高你复习的效率。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0-02-25 09:23:17生理学
绪论
体液
占体重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
血浆(5%)
组织液
淋巴液
脑脊液
15%
内环境=细胞外液=稳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最主要)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基本结构 反射弧
特点
快速
短暂
精确
体液调节
化学物质
激素
远距离分泌——甲状腺素
旁分泌——生长抑素
神经分泌——血管加压素
特点
缓慢
广泛
持久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特点
固定
局限
调节幅度小
肾血流量调节
体内控制系统
反馈
正反馈 加强原有活动
排尿
排便
分娩
血液凝固
滚雪球效应
负反馈 减弱
压力反射
激素调节
最主要
前馈
反馈信息尚未达到已受到纠正
条件反射
冬泳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主动转运(逆)
原发性主动转运 泵转运
出3Na ,进2K
继发性主动转运
借助原动力
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被动转运(顺)
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
气体(O2 CO2 NH3 N2) 尿素 乙醚 乙醇
易化扩散
易非
经通道
离子 K+ Na+CI- Ca2+
经载体
葡萄糖,氨基酸
出胞和入胞
出胞
分泌囊泡 神经递质
入胞
吞噬或吞饮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RP
外正内负
钾离子外流
Rp产生的条件
细胞内有较高浓度的K+,比细胞外高30~40倍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
动作电位AP
上升支(去极化)
钠离子内流
外负内正
下降支(复极化)
钠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电-化学-电”的传递
过程
特点
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由接头前膜传递到接头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
传递延搁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0.5~1.0ms,这是因为化学传递速度比神经传导速度慢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乙酞胆碱在引起接头后膜兴奋后迅速被接头间隙内的胆碱酷酶清除,避免了终板膜的持续去极化
有机磷农药能与胆碱醋酶结合使其失效,造成乙酞胆碱在终板膜处堆积,导致骨骼肌持续兴奋和收缩,故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出现肌肉震颤
筒箭毒(受体阻断剂) 有机磷(破坏胆碱脂酶) 肌无力综合症(抗体破坏神经末梢钙离子通道)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1)横纹肌有两套独立的肌管系统,一套的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垂直,称为横管或T管,它能使电兴奋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另一套的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平行,称为纵管,即肌质网(SR)
(2)肌质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称纵行肌质网(LSR);肌质网末端膨大,与T管膜相接触,称为连接肌质网(JSR)或终池。骨骼肌中T管与两侧的终池相接触而形成三联管结构
结构基础:三联体
纵管系统内含有大量钙离子的终池,一条横管与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管结构
耦联因子:Ca2+
过程
电兴奋传入横管
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并激活三联管上的L型钙通道
三联体的信息传递
L型钙通道的变构或钙离子的内流→激活终末池RYR→钙离子释放→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近百倍→与肌钙蛋白结合→肌肉收缩
终池对钙的释放和回收
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肌质网上的钙泵→钙泵活动将胞质内的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血液
血液生理学概述
血液组成
血量占体液7%~8% 出血量超过全血的20%就会引起休克
血浆
血浆蛋白(60--80g/L)
白蛋白A
40--50g/L
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
球蛋白G
A/G比值 1.5---2.5
20--30g/L
免疫球蛋白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纤维蛋白原
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
无机盐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理化特性
比重
1.050~1.060 比水重
酸碱度
Ph 7.35~7.45
Ph<7.35等于酸中毒 呼酸 Ph>4.75等于碱中毒 呼碱 Ph<6.9或>7.8 危及生命
糖尿病是代谢性酸中毒 血气分析 ①看PH②看呼吸性问题还是代谢性问题
缓冲对 NaHCO₃/H₂CO₃
比值20:1
血浆渗透压
300mOsm/(kg.H2O)
颗粒
晶体渗透压
NaCl
细胞内外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
血管内外
与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相等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
数量
男性:4.5~5.5×10¹²/L,Hb:120---160g/L
女性:3.8~4.6×10¹²/L,Hb:110---150g/L
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血沉↑ 结核 快慢与血浆蛋白性质有关
导致血沉加快的因素
胆固醇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荡秋千
下降
白蛋白
卵磷脂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生成与调节
生成
胚胎期为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养料
叶酸
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
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
缺铁性贫血
调节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产生,在缺氧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量减少时分泌增多,促进造血。
雄激素
慢性再障治疗
白细胞
总数
4~10×10⁹/L
功能
中性粒细胞(50%~70%)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寄生虫
↓伤寒
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肝素和组织胺
↑慢粒
单核细胞(血液)
巨噬细胞(组织)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血小板
数量
100---300×10⁹/L
变异
剧烈运动,妊娠中晚期高
功能特性
黏附
聚集
释放
收缩
吸附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血清
在全血或血浆凝固后,静置数小时可见,血凝快回缩,有清澈淡黄色不凝固的液体析出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凝血因子
外3内12
凝血过程
止血栓的溶解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
纤容因子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抑制物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源的类型
Abo血型
O型血,有H抗原
Rh血型
含D抗原为阳性
输血原则
o型异型输血 少量300ml 慢速
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0.8
心动周期时辰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均长于收缩期
收缩期不重合,舒张期有重合
当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缩短,比收缩期缩短更明显。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
每一一
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
每博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心指数
不同个体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后缩心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前负荷)
动脉血压(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心率
心音
一收二舒
第一心音
心室收缩开始 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心音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突然关闭。舒张期开始 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心脏的泵血过程
压力 瓣膜 容积 方向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分类
普通心肌细胞:心室肌,心房肌。
工作细胞 收缩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窦房结细胞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自律细胞 产生和传导兴奋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室肌细胞
0期
1期
2期
3期
4期
自律细胞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阈值低兴奋性高,阈值高兴奋性低
周期变化
有效不应期
特别长,因为心肌细胞有2期平台期,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传导性
传导途径
特点
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以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
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新式充分休息。
节律性
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起搏点
100次/分
收缩性
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
正常值
收缩压:90-139mmHg 舒张压:60-89mmHg 脉 压: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接近 100mmHg=舒张压+1/3脉压=90+1/3×30
形成
(1)心脏射血——形成血压的动力 (2)外周阻力——形成血压的条件
收缩压 舒张压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博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的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3)外周阻力↑ → 舒张压↑ ,脉压↓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
外周静脉压
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心脏射血功能减弱,静脉血回流减慢时,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将导致静脉压升高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充盈 体位 心泵 肌泵 呼吸泵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②心肌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
③体位改变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⑤吸气时,胸腔变大,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
微循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至微静脉。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血流经微动脉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冠脉循环
特点
血压高,血流快,血流量大,摄氧率高。
影响因素
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调节
最主要的是心肌代谢水平
迷走神经兴奋血管舒张 迷走神经抑制心脏活动,使心肌代谢产物减小。 心肌代谢产物,腺苷作用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