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脆弱的力量 详细版 2023.7.19
我们似乎总是害怕真实的自己会让他人失望,尤其是那些我们特别在乎的人,可是,这也让我们失去了和他人建立更深联结的机会。我们会脆弱,我们会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值得被爱、被珍视。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尝试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需求和边界,活得更真实自在的时候,我们爱的人依然接纳我们。《脆弱的力量》一书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去联结、去表达
编辑于2023-07-19 13:06:49 北京市涵盖了阅读、学习、运动、健康、家庭、关系、旅行、社交、个人成长、写作与反思等多个方面。更勇敢、更顽强,更有力量承受人生的风风雨雨,走出自己的道路。
1、品质重于数量。对着装比较讲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衣服的档次。如果你过去经常买200元一件的衬衣,那么建议你少买2件,直接花600元买一件就好,花的钱一样多,但是穿得更有品质。 2、工作时间可以设置4~6小时,学习时间至少设置2小时,以保证自己超越性地成长。 3、忙事业、忙赚钱,是一种能量的外放,如果持续外放,会让身体和意识的能量逐渐降低,而关注我们自己则是能量的内收。比如在太阳下散步,感受阳光穿透皮肤、补充身体能量的感觉;在海边眺望,感受大海的宽阔,聆听海浪的声音,从自然中获取能量补充给自己;静坐一会儿,放下所有的思绪,把忙乱的心收一收,慢慢地感受它;还有人会练习瑜伽、打坐、放空自己等,这些都是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在本我,是一种内收。这并不是说不要忙事业,恰恰相反,越多关注自己,会越有力量做更多的事,做更正确的事。
1、小说写作的技能训练旨在激活作者的写作潜能,培育和提升其叙述故事的冲动、感觉和能力。 2、作者用小说场景中某个人物的主观感知来描绘场景。因此,被描绘的小说场景已不是纯客观的场景,场景中的人物、事情和器物、景观等都被投射了该人物的意识和情感。 3、言说式展示是指作者借助人物的言说行为或言说内容来呈现该人物所处场景中的事件,引导读者从人物的言说活动了解小说场景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同观众观看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剧情一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涵盖了阅读、学习、运动、健康、家庭、关系、旅行、社交、个人成长、写作与反思等多个方面。更勇敢、更顽强,更有力量承受人生的风风雨雨,走出自己的道路。
1、品质重于数量。对着装比较讲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衣服的档次。如果你过去经常买200元一件的衬衣,那么建议你少买2件,直接花600元买一件就好,花的钱一样多,但是穿得更有品质。 2、工作时间可以设置4~6小时,学习时间至少设置2小时,以保证自己超越性地成长。 3、忙事业、忙赚钱,是一种能量的外放,如果持续外放,会让身体和意识的能量逐渐降低,而关注我们自己则是能量的内收。比如在太阳下散步,感受阳光穿透皮肤、补充身体能量的感觉;在海边眺望,感受大海的宽阔,聆听海浪的声音,从自然中获取能量补充给自己;静坐一会儿,放下所有的思绪,把忙乱的心收一收,慢慢地感受它;还有人会练习瑜伽、打坐、放空自己等,这些都是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在本我,是一种内收。这并不是说不要忙事业,恰恰相反,越多关注自己,会越有力量做更多的事,做更正确的事。
1、小说写作的技能训练旨在激活作者的写作潜能,培育和提升其叙述故事的冲动、感觉和能力。 2、作者用小说场景中某个人物的主观感知来描绘场景。因此,被描绘的小说场景已不是纯客观的场景,场景中的人物、事情和器物、景观等都被投射了该人物的意识和情感。 3、言说式展示是指作者借助人物的言说行为或言说内容来呈现该人物所处场景中的事件,引导读者从人物的言说活动了解小说场景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同观众观看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剧情一样。
书名:脆弱的力量 作者:[美]布琳·布朗(Brene Brown Ph.D) 译者:覃薇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 ISBN: 9787213060496
前言
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探寻真我时善待自己,知识才有价值。全心投入生活时包容自身的软弱和缺点,和从中增长知识、汲取力量同样重要
全心投入当下生活,意味着我们要从生活中获得价值感,并培养出勇气、仁慈心和联结的特质。早晨醒来,你会对自己说:“无论我已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完成,我都觉得满足。”晚上临睡前,默念着:“我的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归属感的事实。”
我尝试了这个新的“深度挖掘”——熟思、灵感、行动。我告诉自己:“如果你想充电,如果沉迷网络的确让你感到开心和放松,那么就去做。假如不是的话,就该好好考虑其他休闲方式。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耗费精力干这些无聊的事。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是,马上开始行动!”我关上手提电脑,祷告了几句,提醒自己要学会自我仁慈,并观看了那部在我书桌上搁置了一个多月的电影。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这不是老式的“深度挖掘”——撑下去。我并没有强迫自己非工作不可或只做那些富有成效的事,而是虔诚祈祷,潜思默想,还心灵一份宁静
羞耻感:从你最怕展露的自我开始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展露真实的自我,我们就必须认识羞耻感和恐惧的力量。倘若我们不能忍受诸如“你永远不够完美”或者“你以为你是谁”这样的评价,我们就无法朝新的方向前进
坦露自己或许痛苦,但远不如我们用生命来躲避它来得痛苦;承认自己的弱点或许危险,但远不如我们放弃爱、归属感和喜悦来得危险——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变得脆弱不堪,但我们只有勇于探索黑暗,才能发现无限的光明
当我们寻求他人的同情,那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懂得变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包容我们的优势和缺点。能与信任的人分享挫折,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当我们寻求安慰时,我们要学会在对的时间里找到对的人,倾诉对的事
羞耻感和恐惧会因为人与人之间强烈的联结而消退
我愿意在我在乎的人面前表露我的不完美,这实际上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并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我把勇气、仁慈心和联结成称为不完美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接纳不完美和真实的自我,这些礼物会像流水一样不断地给予
勇气:敢于示弱的能力
勇气(courage)的词根是cor,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心脏”(heart)。“勇气”一词最初有多种含义,其最早的涵义是“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勇气随处可见。当人们主动寻求帮助时,就像我向艾希莉倾诉那样,这是一种勇气;当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说“我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时,这也是一种勇气。试想一下,当你确信周围的人都能听懂,可唯独只有你敢承认“我不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我超过12年的从教生涯中,当有人勇敢地说出“你把我弄糊涂了”,这就意味着班上至少有10多个孩子可能听不懂,他们没有勇敢地说出来,但是他们却从别人的勇气中获益
艾伦,开口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将会是我们能做的最勇敢的事情
当妈妈们停下来分享彼此的缺点和脆弱的时候,她们其实是在练习勇气。她们肯花时间停下来说:“这是我的经历,你不是独自在经历着这些。”她们没有必要非停下来分享故事不可,她们完全可以加入到完美父母的大队伍中去
勇气具有连锁反应。每一次我们鼓起勇气,就能使得身边的人受益一点,世界也会变得更勇敢一点
仁慈心:接纳自己和他人
懂得仁慈就意味着懂得划定界线
仁慈的核心是接纳。当我们越是接纳自我和他人,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富有仁慈心。当然,我们很难接纳那些伤害、利用、蔑视我们的人,但是这个研究告诉我,如果真正想要实践仁慈心,我们必须划定界线,也让别人学会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与羞耻感和责骂相比,划定界线和让别人有所担当的确更费工夫,但也更有效。毫无担当的羞耻感和责怪对夫妻、家庭、机构和团体来说都是有害的。首先,当我们感到羞耻和责怪他人的时候,我们就把关注的焦点从最初那个有问题的行为转移到了自身的行为上。当那个老板当着其他同事的面羞辱他的员工时,那么唯一有问题的就是这个老板的行为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不恰当地说明后果,人们就会忽略我们的请求——尽管听起来像是威胁或是最后通牒。如果我们告诫孩子不准把衣服扔在地板上,而且他也知道不这样做唯一的后果只是几分钟的责骂,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种要求并不是那么重要
当我们没有划定界线或是并没要求他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被利用、被恶劣地对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攻击他人的原因
联结:关注、倾听与重视的来源
我给“联结”下的定义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能量——当人们觉得自己被关注、倾听和重视时;当人们的付出与收获没有受到任何评判时;当人们从关系中获得支持和力量时
他通过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证实了“我们天生需要联结”这一观点,我们的人际关系塑造了我们的生理结构和人生经验。戈尔曼写道:“即使是最司空见惯的情境在大脑中也能起到调控器的作用,启动我们的情绪。我们在情感上与某个人的联结越强烈,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越大。”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的联结感同样影响大脑的发展和运转
除非我们能够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接受别人的帮助,如若不然,我们就永远无法学会敞开心扉地付出。当我们对接受帮助做评判时,也在有意或无意地给提供帮助做评判
我之所以从来不需要别人帮助却总是帮助别人,是因为我能从中获得价值感
在我崩溃的时候,我需要帮助。我需要有人给我支持、建议,并紧紧握住我的手。向家人的求助让心灵的隐痛得以释放,被阻塞的爱的能量又重新回到家里。我的生活可以崩溃,我也可以不完美,他们可以和我分享他们的力量与智慧。如果联结是人与人之间的能量,那么这股能量应该是双向流动的
主动说出自己的故事、感受别人的痛苦、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与他人真实地产生联结绝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实践勇气、仁慈心和联结就是面对人生,看着周围的人,可以坦然地说:“我好累。”
主题
爱
羞耻感、责怪、蔑视、背叛、有所保留的情感都会阻碍爱的生长,只有当这些阻碍被承认、修复、削弱的时候,爱才能存活下来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所爱的人激发了我们可以到达的爱的高度,以及前所未有的仁慈心。但是为了实现那个高度,我们不得不挖掘更深层次的自我:光明/阴暗、善/恶、热爱/破坏,挖掘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去爱别人。所以我并不确定是非此即彼,还是两者兼顾。我们深深地爱上某人,仿佛胜过爱自己,这份强烈的爱驱使我们去挖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自我仁慈
她的提示恰恰反映了我们文化中的恐惧感,我们不喜欢令人不快的话题,我们只想要临时凑合的方法教我们“怎样”获得幸福
我肯定不符合这个要求,永远也不符合。千万不要误解我,我当然也想跳过艰涩的话题,但是没有用。如果不去研究一个问题的阴暗面,我们就无法改变、成长和前进。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过上快乐、联结和有意义的生活,就必须讨论那些阻碍我们追求幸福的东西
归属感
出于本能,我们常常通过适应环境和追求别人的认可来获得归属感,但适应和认可都不能取代归属感,反而会成为真正获得归属感的阻碍。只有当我们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我们才能获得归属感,自我接纳比归属感更加重要
阻碍幸福的因素
阻碍我们幸福的因素——尤其是羞耻感、恐惧和脆弱
用精神分析大师荣格的话来说,羞耻感是心灵的沼泽地。我不是建议大家趟入沼泽地,然后在上面露营,我想告诉你的是,心灵的沼泽地是人生路上必到的一处风景,但是你没必要在那安营扎寨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怎样趟过这片沼泽地,直达光明的彼岸。我们必须知道,待在岸边担心可能出现的危险(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如实说出自己的恐惧),也许比握住信任伙伴的手一起趟过沼泽地的感觉更加煎熬。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我们把脚放在岸边,同时又盯着沼泽地另一端那个光明的彼岸——我们的价值感的所在地——这比长途跋涉还要艰难
“怎样做”是一个诱人的捷径,我对此表示理解。如果你能绕过沼泽地,为什么非得穿过去呢?
这里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为什么“怎样做”具有如此的诱惑力?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那么多关于“怎样做”的方法,但是为什么我们还待在原地,渴望更快乐、更有意义的生活呢?
为什么呢?当代人拥有更多的资讯和书籍,还有更先进的科学——为什么我们还受到这么多问题的困扰?因为我们从不去讨论那些阻碍我们为孩子、家人、组织和社区实现最大福祉的因素
当自我价值遇见自我怀疑
自我价值感和羞耻感水火不容——求全责备只会让我们感到“永远不够完满”
你不可能真的爱自己。你不够(漂亮、苗条、成功、富有、有才、快乐、聪明、有女人味、有男人味、多金、友善、强壮、坚强、有爱心、时髦、创新、讨喜、受人钦佩、有贡献)
你以为你是谁,能让你的想法/艺术作品/创意/理念/文字闻名于世?
羞耻感犹如一股热流灌入心田,让我们觉得自己渺小、有缺陷、永远不够完满。如果我们想培养出羞耻感复原力——察觉羞耻感的能力,并带着自我价值感和真实的自我去克服羞耻感——我们不得不讨论羞耻感产生的原因
关于羞耻感:害怕别人不爱自己
关于羞耻感,你必须知道三件事
1.人人都有羞耻感
羞耻感很常见,它是最原始的人类情感。没有体验过羞耻感的人说明他缺乏共情的能力,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结关系
2.我们每个人都害怕讨论羞耻感
3.对羞耻感的讨论越少,它就越能控制我们的生活
从本质上说,羞耻感是害怕别人不爱自己——这与拥有自己的人生和自我价值感完全相反
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痛苦感受或体验,我们觉得自己有缺陷,因此不值得拥有爱和归属感
羞耻感使我们深信把握自己的人生会招致别人的轻视。羞耻感更多的是恐惧,我们害怕别人知道我们是谁、来自哪里、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辛酸、我们的春风得意之后会不喜欢我们自己。信不信由你,有时我们承认自己的优点跟承认缺点一样困难
人们常常以为羞耻感是经历过痛苦创伤的人才能体验得到,其实不然。每个人都体验过羞耻感,只不过羞耻感给人的感觉仿佛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实际上它存在于我们熟悉的任何地方,包括我们的外貌、身材、家庭、父母、金钱、工作、健康、成瘾行为、性行为、衰老和宗教信仰。体验羞耻感乃人之常情
面对自己的痛苦与挣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只是努力让一切“看起来”很好,而当我们必须要真实面对的时候,它的代价将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羞耻感喜欢黏上完美主义者的原因所在——它总是轻易能让这类人保持缄默
除了担心让别人失望而闭口不谈过去的经历之外,我们还害怕说出的那段经历会毁了自己。其实真正的恐惧在于他人会依据我们说出的不好的经历对我们定性,而实际上这只我们身上很小的一个点
在《我以为只有我》这本书里,我提到了许多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士鼓起勇气跟邻居说自己正在戒酒,结果她的邻居听了之后连忙说:“那我可不敢再让我的孩子去你家玩了。”这个勇敢的女人摆脱了自己潜在的恐惧说道:“他们这两年都来我家玩,况且我已经戒酒20多年了,10分钟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会这么说?”
假如羞耻感是普遍存在的恐惧,害怕自己不值得拥有爱和归属感;而爱和归属感又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天性,就很容易理解羞耻感为什么常常被称作是“控制型情绪”。我们没必要在经历过羞耻感之后变得麻木不仁——害怕失去自我价值感足以让我们对过去避而不谈
从羞耻感中变坚强
羞耻感复原力(shame resilience)是指辨识羞耻感的能力;保持自我价值感及真实的自我,从而积极克服羞耻感的能力;最终从羞耻经历中获得更多的勇气、仁慈心和联结的能力。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羞耻讨论得越少,就越会感到羞耻
羞耻感若想控制我们的生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掩饰、沉默和评判。当羞耻感产生,而我们又不愿意说出来,羞耻感就会愈演愈烈,逐渐恶化,最终吞噬我们。我们应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羞耻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却也在人与人之间消除。若是能找到一个信任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故事,我们就能把羞耻感说出来。当你一开口,羞耻感就会失去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垦过去的荒芜,从而放下羞耻感。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必须培养羞耻感的复原力
让人们从羞耻中站起来的复原力所包含的四个因素
1.理解羞耻感,能够识别产生羞耻的诱因
2.批判地看问题,不完美不代表不够好
3.和信任的人分享故事,说出来
4.勇敢地谈论羞耻——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
羞耻感复原力有四要素:给羞耻命名、找人倾诉、拥抱你的过去、说出你的过去
研究中的受访者谈道自己坦承经历之后让生活大为改观——他们彼此分享过去——我发现这其实也是在练习从羞耻感中站起来的复原力
羞耻感和内疚感有什么不同
内疚感=我做了一件坏事
羞耻感=我是坏人
羞耻感是关于我们是谁,而内疚感是关于我们的行为。当我们阻碍了某件事情的进展或是成为不了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就会感到内疚。当我们为做过的事情道歉,补偿过失,改变我们不满意的行为,内疚感往往是其背后的动机。内疚感的力量和羞耻感一样强大,但是前者的作用通常具有积极性,而羞耻感导致的后果却具有破坏性。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道歉、弥补过失时,内疚感通常是背后的推动力,而不是羞耻感。实际上,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羞耻感腐蚀了我们的部分自我,令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并做得更好
难道羞耻感不能约束我们的行为吗?和其他研究者一样,我认为羞耻感大多会导致破坏性、伤害性的行为,而不会带来解决方案。再强调一次,人类天生需要拥有爱和归属感。当感到羞耻时,我们会感到与他人联结的缺失,渴望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充满羞耻感或对羞耻的恐惧更容易让我们自暴自弃,甚至攻击或羞辱别人。事实上,羞耻感与暴力、攻击、抑郁、成瘾、饮食紊乱和欺凌密切相关
倘若孩子的自我对话更多的是关于羞耻感(我是坏人)而不是内疚感(我做了一件坏事),他便在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自我厌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父母用羞耻感来教育孩子无异于告诉孩子,他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差评邮件”:承认羞耻感
我尽可能地向她解释:“反唇相讥是我的惯常做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我来说算不上勇敢。如果受到羞辱,我能马上用羞辱还击别人。而让自己感受这份悲伤——完全不同于我以往的做法。你的惯常做法就是我的勇气。”
一股“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热流灌入心田、心跳加速、脸部发热、腋窝刺痛、感觉时间停滞。为了平静地应对羞耻感,了解我们自己的生理症状尤为重要
如果你想培养自己从羞耻中站起来的复原力,并接纳自己的过去,不妨先从以下的问题开始。你的答案也许会改变你的人生
1.当你退回到羞耻感的角落时,你变成了怎样的一个人?
2.你如何保护自己?
3.当你设法克服自己反唇相讥、暗自哭泣和取悦他人等行为时,你会向谁倾诉?
4.当你感到自己渺小和受伤的时候,你为自己做过最勇敢的事情是什么?
主题
“真实的你”VS“不真实的你”
真实是一种实践,即清醒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真实”是我们每天所要做出的一连串的选择,是一种对表露自我和诚实的选择
真实是一项生活实践,我们不需要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而是要拥抱真实的自我
选择真实意味着
勇敢地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和脆弱,并划定界线
仁慈心来自于认识到我们是由自身的力量和脆弱所塑造的,并实践它
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足够好时,才能拥有联结和归属感
jie 我确实不完美,但并不代表我不够好
选择真实
畅所欲言很容易招致羞耻感,表达真实时碰到的困扰
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要诚实
不要扫别人的兴或是伤害别人,但是要诚恳地说出你的想法
让别人觉得你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但不要假装自己什么都知道
别说不得人心或者有争议的话题,但要有勇气不同意大家的观点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感受、信念与主流文化的性别期望相冲突时,就会陷入纠结的状态。例如,与“女性气质”相关的研究发现,女性最重要的特质是苗条、漂亮和谦逊,这意味着女性如果想谨慎行事,就必须尽可能保持弱小、安静、有魅力
而与“男子气概”相关的研究表明,男性最重要的特质是:情感控制、工作优先、支配女性、追求地位。这意味着男性假如想要有所成就,他们就必须避免多愁善感,开始努力赚钱,对有意义的联结不抱任何希望
表现真实
当别人正在冒险时,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攻击他、批判他——声称他的做法不得人心或不合时宜,或批评他做了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
当我们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且对别人的伤害有免疫力时,我们也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联结。勇气是说出我们的经历,而不是对别人的批判免疫。如果我们想要和别人建立联结,表露自己的脆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冒险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表达真实时畏首畏尾——向外界表露真实的自我确实存在风险,但我相信封闭自我和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才是更大的冒险。我们内心尚未表达的想法、观点和意图并不会烟消云散,它们会在暗处生脓溃烂,最终啃噬掉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想人类一出生就该挂上一个警告牌,就像贴在香烟包装盒上的警示语一样——注意:如果你想牺牲真实来获得安全感,你便会出现以下症状:焦虑、抑郁、饮食紊乱、成瘾、暴怒、抱怨、愤懑和无以名状的悲伤
牺牲真实的自我来迎合别人的期望,这样做的价值不大。的确,真实表达可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但最终,真实的自我是我们能给予所爱的人最好的礼物。当我不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我有更多的时间、注意力、爱和联结献给我生活中重要的人
如果接纳和认可是我的目标却没有实现时,我才会感到羞耻,从而觉得“我不够完美”。但如果真实表达成为我的目标,别人却不喜欢我,我也不会觉得难过。如果我的目标是需要别人喜欢我,而别人不喜欢我,那我就有麻烦了。而我总是把真实摆在第一位
完美主义:“我不承认自己有羞耻感”
完美主义不等于“尽力做到最好”
完美主义不利于健康成长和进步。完美主义是一种信念——如果我们过着完美的生活、看上去很完美、表现得也很完美,我们就能减轻或躲避由责怪、评判和羞耻感带来的痛苦。完美主义是一个庇护所,它犹如一个20吨的庞然大物般给我们提供保护,但实际上,完美主义是阻碍我们奋斗的借口
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妨碍了成功。事实上,完美主义还是滋生抑郁、焦虑、成瘾和生活麻痹的温床。生活麻痹(Life-paralysis)是指因为过于害怕不完美的自我暴露于人前而错失了生活中的机会;因为害怕失败、犯错、失望于人而停止追求梦想。假如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会害怕冒险,害怕拿自我价值感做赌注
完美主义不是自我完善
完美主义的核心在于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可。大多数完美主义者会因成就和表现(分数、举止、循规蹈矩、取悦他人、外貌和运动才能)而沾沾自喜。如此一来,我们内心顺应了这种危险和软弱的信念体系:我就是我获得的成就,并且是非凡的成就。这就是取悦、表现、完美的三部曲。健康的奋斗应该是关注自我——我怎样才能改善自我?完美主义关注的是——别人会如何看我?
当时屋子里乱七八糟,我从爱伦的声音中能够听得出她肯定在想着:“噢,不,妈妈要疯了!”我回答道:“等会儿。”我连忙穿上衣服,她跑到我房间问我:“你需不需要我帮你收拾呀?”“不用了,”我说,“我已经穿好衣服了,我很高兴他们能来看我,真是一个大惊喜啊!谁还在乎屋子乱不乱呢!”于是我默念着静心祷告词朝外面走去
接纳不完美
真实表达并拥有自我价值感的人
首先,他们能够温柔、诚实地说出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陷入羞耻和恐惧中。其次,他们很少评判自己和他人。他们总是站在“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尽力做到最好”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始终带着勇气、仁慈心和联结对待自己
自我仁慈
主题
复原力:从逆境中站起来的能力
灵性是觉察和认同有一种比我们更强大的力量使我们彼此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与这股力量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爱和仁慈的基础之上。灵性实践有助于我们洞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希望VS无力感
当我知道希望不是一种情绪时,我感到很惊讶,它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过程,情绪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实际上,斯奈德博士认为希望是由目标(goals)、路径(pathways)和代理(agency)三个要素构成。简而言之,希望产生的三种情况是
我们有能力去设定现实的目标(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
我们能找出如何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包括保持灵活的状态,拥有挖掘新的抵达目的地的路径的能力(我知道如何到达那里,我能坚持到底,不怕失望并且越挫越勇)
我们相信自己(我能做到)
如果我们不能忍受伤痛,也就失去了感受喜悦的能力
参加培训课程。如果你感到脆弱,生活乏善可陈,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妨去上课充电
玩乐的反面不是工作——玩乐的反面是抑郁
尊重我们人类玩乐的天性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重拾热情和对工作的新鲜感。玩乐有助于我们解决困难,开拓思维,提高技艺水平,也是发挥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玩乐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本能,它是我们找到工作中持久的快乐和满足感的必经之路。从长远来看,工作不能脱离玩乐
如果想要全心投入生活,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休息和玩乐,并放弃把精疲力竭当作地位的象征,把产出的生产力当作自我价值
人们通过欢笑、唱歌、跳舞建立情感和精神上的联结,当我们寻求慰藉、欢庆、灵感和疗愈时,这些提醒着我们只有一样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不是孤身一人
若想学会从羞耻中站起来的复原力,我们必须懂得欢笑。在《我以为只有我》这本书里,我强调了这种欢笑有助于疗愈心灵,我把它称为“会意的欢笑”(Knowing Laughter)。欢笑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流方式,虽然没有语言,可彼此之间都明白“有我陪着你,我理解你”
真正的欢笑既不是自我贬损的幽默感,也不是隐藏痛苦的强颜欢笑。当经历痛苦时,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故事与别人分享——我们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取笑,而是互相陪伴。减轻痛苦,建立联结才是欢笑的真正内涵
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哪一种表达方式比跳舞更让我们有脆弱感,从表面上看,跳舞是一种动及全身的脆弱感,另一种则是赤身裸体
许多人不敢在公共场合暴露自己的脆弱,他们一般只在家里或喜欢的人面前跳舞。有些人甚至认为跳舞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以至于他们从来不跳舞
无可否认,有些人更具有音乐天赋和肢体协调性,不过我慢慢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舞蹈的基因,我指的不是嘻哈舞、时尚舞或排舞之类的舞蹈,而是人人都可以跟随节奏强烈地摇摆身体。我们很容易从孩子身上看到他们跳舞的欲望,在我们还没开始教育孩子顾及自己的形象、在乎别人的想法之前,他们甚至会光着身子手舞足蹈,也许他们的动作既不优雅也没有节奏感,可他们却显得特别高兴
背叛。当我们戴上“耍酷”的面具,让“掌控一切”的欲望阻碍我们表达内心充满激情的、笨拙的、诚挚的自我时,我们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背叛自己,同样也会背叛自己所爱的人。
一旦我们不能给自己自由,自然也就无法忍受别人的自由,我们有意无意地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讥笑别人的所作所为,有时还会羞辱别人:“天啊,你真是土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