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史 总绪论
对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一再强调,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眼镜的历程,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编辑于2023-07-22 23:43:36 湖南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本位
对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一再强调,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眼镜的历程,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属于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
第四,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
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的一翼,文学传媒影视文学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极其两翼。
史学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
突破过去那种按照时代顺序将一个个作家作品论简单排列在一起的模式,应当注意史的脉络,清晰的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
文学史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
评价式的语言重在定性
描述式的语言重在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寻绎史的规律,而不满足于事实的罗列
文化视角
不排斥反而十分注意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
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的存在是客观的,描述文学史应当力求接近文学史的实际
文学史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撰写《中国文学》史应该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外国时髦的理论当成公式生搬硬套的用于解释中国文学
文学史史料学
地位: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工作。
内涵: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是以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资料考证学。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俗与雅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 复古与革新 文与道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民族矛盾 地理环境……
内部因素
首先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
文体发展不平衡
朝代不平衡
地域的不平衡
其次,在中国文学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
俗与雅的互动使文学的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从而保持它的长清
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各种文体都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交融,吸取其他文体艺术特点以求得心变,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内涵: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的领域。魏晋以后的文学走上了自觉的道路,文学创作不断自觉或半自觉地进行着革新。
地位:复古与革新两者的互动也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途径。
文与道的离合
内涵: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自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地位:在文与道或离或合的过程中,中国文学得以演进。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四三古、七段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双视角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
上古期
①⚠️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② 其次,中国的文学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的; ③ 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意文学社会功能,道家注意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形成了; ④ 从文学、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多年学的基本格局也是上古期奠定的。
先秦两汉(BC3世纪)
第一段:先秦
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
就散文领域而言,在讲历史著作时,也无法排出哲学著作,没有纯文学的散文
诗乐舞结合
诗歌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第二段:秦汉
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新特点
1、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有梭鱼列国之间的事,具体到统一帝国的皇帝火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他们也歌功颂德或讥喻谲谏为己任 ;
2、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
3、汉人对先秦典籍包括文学作品的整理与编辑成书,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巨大。
中古期
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划分的理由:
①这时开始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自觉的进程;
②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奥古转向浅近;
③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题材的鼎盛期,他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了高峰;
④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
⑤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各种新的形式;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方面。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心情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是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
文向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杜甫是这个阶段最后一位诗人,也是开启下一阶段的最早的一位诗人,像一个里程碑矗立在文学史上。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典范,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革新,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散文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
宋诗与唐中叶以后的诗歌延续:
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
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
宋代出现的新趋势
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以及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元代的文学以戏曲和散文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成为这个阶段的另一标志,它们的出现预示着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
近古期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1⃣️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文学作品的内容、哈哈哈题材、趣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在王学左派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对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金羽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汤显祖《牡丹亭》
3⃣️通俗的文体生机勃勃,小说最富于生命力。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