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讲 网络属性与传播形态
无数据
第二讲 网络属性与传播形态,其网络传播的渠道特点有:技术、平台依赖性;交流对象的广泛性与可控性;交流手段的可选择性(面不对面也有缺憾);传播情境的虚拟性(物理环境和社会情境)。
第二讲 网络属性与传播形态
网络的多重属性
传播媒介属性
复合性
传播形式和形态的复合性
传播手段换的多媒体融合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个人层面
群体层面
社会层面
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公共领域不乱用)
连通性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控制的难度)
网络信息的连通性(网页链接)
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受众超时空连通
不可控的信息流
非正效应:弱小个人服从集体
开放性
传播格局的开放(打破垄断)
传播过程的开放
发布频率
过程环节
信息变形
多级性
网状化(节点等同)
经营平台属性
传统经济:网络经济的基础(有根之水)
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有关于成员的独特中心
内容与通信的结合
强调由成员生产的内容
选择竞争的卖主
商业动机明确的虚拟社会组织者
体验经济:网络经济的增值方向
内容或服务的体验
社区的体验
网络情境的体验
共享经济:网络经济的再升级
数据经济:网络经济的未来方向(比如医疗)
实时更新
状态数据趋于分享
大规模数据库收集整合
社会形态属性
作为虚拟社会的网络
与现实社会日益交融的网络
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到互联网社会
基本节点:拥有多重虚拟角色、可自我定位的个体
枢纽:网络服务平台
内容为核心
关系为核心
服务为核心
平台自身利益诉求
调控因素的变化
空间特征:解除物理空间束缚的流动空间
互动:形式多样、结构多元的中介性互动(强化与弱化)
生态单元:群体
权利结构:开放、流动
治理机制:以组织式自治为基础
网络空间:从赛博空间到第五大空间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渠道特点
技术、平台依赖性
交流对象的广泛性与可控性
交流手段的可选择性(面不对面也有缺憾)
传播情境的虚拟性(物理环境和社会情境)
需求与动力
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论
成功
刺激
价值
剥夺-满足
攻击赞同
理性
情绪调节
自我认知(也会有较大偏差)
表演与印象整饰
昵称与头像设置
角色设定与扮演(同性恋、扮异癖)
自我披露策略
交流手段选择
情绪表达与控制
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性孤独)
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形成基础:社区
兴趣
关系
幻想
交易
影响要素
社区结构模式、关系链条、强弱关系、社会行动者
成员关系
群体认同与群体承诺
情感取向(情感性承诺)
工具取向(继承性承诺)
规范取向(规范性承诺)
群体心理
深化方向:网络社群
社群经济
服务对象或营销场所
粉丝社群价值
集合成员力量共创或经营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到网络,集权到分权
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利用内联网或其他先进技术进行组织传播,有可能导致成员关系的变化
使虚拟办公成为可能
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宣传主动权
效果取决于网络手段
组织与大众传播模糊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受众的高能动性与传播的互动性
受众信息方面的能动性
受众信息消费方面的能动性
受众与专业机构互动所表现出的能动性
传播效果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