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因素
江师大826刘金花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因素,汇总了遗传基因、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儿童身体 脑 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的内容。
编辑于2023-07-23 22:18:06 江苏省儿童发展心理学,分享了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想要了解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为我们解释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提供参考。他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类比为人脑,而把软件类比为人类的思维或认知,这种热情促成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布鲁纳的理论的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从而能够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思考和组于动作、坚信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反对阶段观,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知识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强调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享了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想要了解计算机的逻辑运算方式是否能为我们解释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提供参考。他们把计算机的硬件类比为人脑,而把软件类比为人类的思维或认知,这种热情促成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布鲁纳的理论的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结构随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成熟,从而能够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思考和组于动作、坚信我们所经历的世界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反对阶段观,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知识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强调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因素
遗传基因
染色体、DNA和基因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蛋白质的合成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遗传疾病
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发育过程
1、胚种期
0-8、9天,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卵细胞受精后,一方面继续向子宫移动,一方面开始有丝分裂。进入子宫前受精卵的养靠自己的卵黄。进入子宫后,植入在子宫壁上,营养靠母体供给。
2、胚胎期
2~8周,细胞和组织分化期 这个时期的细胞发展极为迅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 外胚层是形成皮肤、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基础; 中胚层进一步分化成为肌肉、血液和循环系统; 内胚层则产生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
3、胎儿期
3月~出生,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阶段的早期,胎儿生长达到高峰,以后有所下降。胎儿的发展是使已形成的组织与器官及神经系统大致完成并开始发挥作用,出现了一些对其在子宫中生存有关的反射。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遗传因素
生物体的各种形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因素是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的重要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先天因和先天代谢缺陷。
2、表观遗传
指由非DNA起的遗传的因表达水平的改变。表观遗传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发育编程。调控表观遗传修饰的基因若发生突变,可导致发育异常。表观遗传是遗传信息和环境因素之间的桥梁,表观遗传修饰是环境和母体影响胎儿发育的机制之一。
3、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1、噪声
2、噪音
3、超声波
4、高温
5、电磁场
2、化学因素
1、汞及其化合物
2、铅及其化合物
3、有机农药
4、吸烟
5、嗜酒
6、饮用咖啡
7、吸毒
8、大气污染
9、妊娠期药物
3、生物因素
病毒性感染
4、母体因素
1.孕妇的营养
胎儿的营养供给是通过脐带和胎盘的半渗透薄膜从母亲的血液中汲取的。需平衡饮食,大多数孕妇需要增加10%~20%的热量摄入。
2.孕妇的疾病
怀孕后的头三个月内,母亲害病对胎儿发育影响最大,某些病毒和微生物对胚胎具有致畸作用。 大多数疾病不会影响胎儿,然而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麻疹、梅毒等会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带来不利影响。
3.药物或其它至畸因素
致畸物定义:指能产生致畸作用的环境因素。大致分为化学性、生物性(如某些病毒)、物理性物质(如放射线等)三大类。
(三)致畸物的作用原理 ①致畸物的影响有赖于机体的基因型 ②致畸物在胎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影响会不同 ③某一种致畸物品会影响胎儿发展的某一特定方面 ④致畸物的影响有赖于剂量 ⑤致畸物的伤害未必明显地反映在孩子出生时,很可能反映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
药物、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有毒化学物质和环境污染都会干扰正常胚胎发育。 尼古丁:抑制血管,减少输送给胎儿的氧和营养,出现注意力、语言、认知技能受损的行为问题; 阿司匹林:胎儿出血、生长受限等。
4.孕妇的情绪或心理压力
孕妇的不良情绪会使内分泌腺尤其是肾上腺分泌出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激素,使细胞新陈代谢发生变化,血液里的合成物也发生变化。 这些新的化学物质被送到胎盘,使胎盘的循环系统发生变化,由此影响胚胎的发育。 严重焦虑会导致:高流产率、早产、婴儿低体重、呼吸道疾病、消化障碍、唇裂。
5.应激
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使胎儿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子代神经心理行为及免疫功能。
6.身体活动
适当的锻炼可以改善呼吸、循环、肌肉张力和皮肤弹性,使分娩更容易和安全。
7.母亲年龄
最安全的生育年龄是16~35岁。 低于16岁:早产、分娩低体重婴儿; 高于35岁:自然流产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更可能出现染色体变异。
5、父源因素
1、年龄
45岁以上的父亲,后代出现早产、死产、低于胎龄儿、低体重儿的概率要比30岁左右的父亲高10%-30%。
2、疾病及药物
①患有糖尿病的父亲的子代出生体重非常低,其将来患糖尿病的概率偏高。
②受孕前男性对叶酸的摄入量过低,会使得其精子和子代的表观遗传改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3、肥胖
超重或肥胖男性的生殖激素水平低于正常男性,使得受精卵中父源基因异常,其子代发生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将会增加。
4、生活方式
吸烟和酗酒。
5、环境暴露因子
辐射、高温等物理因素以及酗酒、药物和重金属等化学因素对胎儿的出生结局和其后天对某些疾病易感性有着影响。
6、其他
父亲对怀孕母亲的情绪影响也可能导致后代出现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此外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胎儿的发育。
儿童身体、脑、神经系统的发展
1、身体的发展
儿童身体的发展呈波浪式,不等速,时快时慢。
①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身高和体重有两个最快发展期
出生后的一两年和青春发育期。 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米)=实龄 x5+80(2岁以后);体重(公斤)=实龄 x2+8(1 岁后)
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①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学前期已接近成年水平
②淋巴系统在第一个十年中发展迅速,10岁左右达最高峰
③生殖系统在全身第二次发育开始后才迅速发展
④身体正常发展遵循的原则:1、从头到尾;2、由近及远;3、等级整合;4、系统独立
①头尾原则。即身体发育是从头部和身体的上半部开始,然后扩展到身体的其他部分。也就是说,头、脑比驱干和双脚先发育。头尾原则也意味着视觉发展先于走路。
②近远原则。即身体发育从中央部位向外围扩展。也就是说,头部、脚腔、躯干的发育先于四肢、手脚的发育,然后是手指、脚趾、婴儿有效使用手臂能力的发展就早于使用手的能力。
③等级整合原则,即简单技能一般是独立发展的,之后这些技能会整合成更为复杂的技能。比如,相对复杂的用手抓握的技能,直到婴儿学会控制和协调每个手指的运动时才能掌握。
④系统独立性原则,即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某一个身体系统得到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身体系统也有同样的发展。比如,婴幼儿神经系统发展速度比较快,而性别特征的变化则更滞后。
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重量的增加
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已达成人脑重的25%。出生后儿童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达成人脑重的90%。以后的增长就很缓慢,到20岁左右停止增长。
2、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
神经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神经纤维髓鞘化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 新生儿出生时,脑的低级部位已开始髓鞘化,以后发展不均衡,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先开始,然后是与运动系统有关的部位,最后是与智力活动相关的部位,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鞘化。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儿童脑电图的发展趋势是:新生儿的脑电图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13岁左右脑电波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儿童脑的发展有其严格的程序性,它的发展基本上是逐渐的与连续的,但不是等速的、直线的。大约在4至20岁这个年龄阶段中存在着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第一次是在5至6岁左右,第二次在13至14岁左右。这两个显著加速的时期使儿童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断续”或“飞跃”。
4、脑反射活动
脑的基本活动就是反射活动。刚出生的新生儿,大脑皮层还未成熟,神经活动主要是在皮层下部位进行的一些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
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是指新生儿一出生或之后不久就表现出的几乎没什么用处的反射,它们往往被认为是我们的进化痕迹。
原始反射的正常大多表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反射消失过早,则可能在在发有早熟的问题;若反射失过晚,则可能存在发育迟缓的问题。
①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触摸新生儿脚底,则足趾必向上呈扇形张开。此反应约在婴儿六个月时消失。
②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当用物品刺激婴儿手心时,他就会马上抓紧东西不放。这种反射约在出生后2-3个月消退。
③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手托新生儿,脸朝上,然后迅速下降,新生儿则伸直双臂,然后缩回紧贴胸前,紧握拳头。出生后一个月内反射明显,四个月消失。
④游泳反射。把不满六个月的婴儿俯放在水里,他会表现出协调很好的不随意游泳动作。
⑤行走反射。刚出生的新生儿被人扶在腋下光脚板接触平面,他会做迈步的动作,看上去非常像动作协调的行走。这种反射在出生后两个月消失。
⑥强直的颈反射。当婴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于是他就伸出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弯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这种反射应在出生后2-3个月消失。
生存反射
指新生儿一出生或之后不久就表现出的反射中,具有明显的生存适应价值的几种反射。
呼吸反射(为儿童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眨眼反射(保护婴儿眼睛免受明光照射或外物伤害)
眨眼反射又名眼轮匝肌反射。 随着天数和月龄的增长,宝宝逐渐看得见活动着的物体和大人的笑脸,如果将手慢慢逼近他眼前,他就会眨眼。这是宝宝能看到一些物体的证明,这种眨眼叫“眨眼反射”。
定向反射(使婴儿转向乳房或奶瓶)
反射又称探究反射,指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包括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如动物把感官朝向刺激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压抑、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变缓、出现缓慢的深呼吸、瞳孔扩散、脑电出现失同步现象等。 这一系列身体变化,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并能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如趋向活动的目标,逃离威胁个体生存的情境等。定向反射的这种特殊作用,使它在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生物学意义。
瞳孔反射(保护婴儿免受明光伤害、使视觉系统适应低照明环境)
瞳孔反射是一种通过虹膜肌肉的收缩改变瞳孔大小的生理反应。光照瞳孔引起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始终保持适量的光线进入眼睛,使落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形像达到最清晰的效果;控制光线,防止有过量的光线灼伤视网膜;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强度,保护眼睛。
吸吮反射(让婴儿可以吸收营养)
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当用乳头或手指碰新生儿的口唇时,会相应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蠕动。
吞咽反射(让婴儿可以吸收营养)
指一种先天遗传的、本能性的、典型而复杂的反射动作。食物进入口中后,会引起一系列有关肌肉的反射性和顺序性收缩,使食物由口腔进入胃内。
抑制性反射(特殊)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抑制性反射(一个刺激引起原来反应的停止或减少)对儿童来说有很大的意义,可以提高儿童对外界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素乱,随着言语作用的发展,儿童的条件抑制逐渐精确而稳定。
儿童动作的发展
1、发展规律
由上至下: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由近及远: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儿童用手握笔自如写画往往到6、7岁才能做到。
2、发展的阶段
一定的发展顺序: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反射性微笑:指由某些触觉刺激引起的微笑,可于出生后一个星期看到。 社会性微笑:对人的微笑做出反应的微笑,3、4个月才有。
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的协调的动作。婴儿掌握了人类一些基本动作之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开始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所需要的较简单的动作技能,如翻书、穿衣服等。但开始时儿童进行这些动作很不协调,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
动作和动作技能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对个体的思维和智力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动作是个体心理内化的基础
(3)动作对个体早期心理发展具有建构作用
(4)动作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独立性
(5)动作的发展有利于儿童交往
3、发展的训练
1、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生理成熟、环境、长期的动作训练
2、无论在成熟的早期、中期、晚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动作的最佳期或关键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但总比不学习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