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
无数据
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的思维导图,“SQ3R阅读法”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宾逊发明,并于1946年出版的著作《有效的学习》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方法。“SQ3R”是这一阅读法五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浏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回想(Recall)、复习(Review)。
编辑于2023-07-24 11:39:35 山东省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
仅仅靠意志力形成自律或自控力绝没那么容易,也没有那么多手段提升意志力。
做事情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才是正确的。
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怀疑。——邓宁克鲁格效应(Kruger and Dunning,1999)
线性写作
-GTD总体工作流程(戴维艾伦David Allen,《Getting Things Done》2001)
依赖于明确界定的目标,分解的“下一步”
非线性写作
以更开放的形式组织,思路无法明确界定,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清晰
需要在多个任务间不断切换
只有当工作方式足够灵活,才能保持兴致、动机和工作的一致性。
关于写作,需要做的
将观点、论点、引文、已写好的长短罗、参考书目和文献摆在眼前
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是最关键的工作,笔记只是他们的具体成果。
笔记的类型
1,闪念笔记 Fleeting Notes 主要用来收集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想法与灵感,阅读过程中让你心有所感的知识点等等,可以理解为笔记软件中的收件箱或备忘录的概念。 我们在记录闪念笔记时,不用刻意思考,也无需讲究文采,只要能及时记录想法或灵感就足矣。 但事后,通常建议以2天为周期,我们需要及时对闪念笔记进行回顾、整理与思考,并将其转化为后续创作素材的永久笔记。 不能及时进入思考与整理阶段的闪念笔记,意味着笔记里的内容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了,那么,该删就删吧,无谓让它们再占用内存了。
2,文献笔记 Literature Notes 文献笔记的记录方法,也与传统笔记有所不同。不是简单地对引文进行摘录,而是在真正理解含义后,能用简洁的语言,精准转述原文。当然,若是还能有自己的进一步延伸思考,那就更好了。最后,将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文献管理系统中,便于后续检索与调用。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转述引文并不是要随意改变原来的意思,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真实无误地表述原意。只有表达清楚才意味着真正的理解。否则,即便是复制引文,其含义也会因为上下文的剥离而发生改变。 当然,这里的文献笔记,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展成「概念笔记」、「案例笔记」等等,让笔记系统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3,永久笔记 Permanent Notes 在卢曼卡片盒中永久保存的笔记,只有两种: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不同于闪念笔记的收集备忘性质,卡片盒里的每一张永久笔记都要经过深度思考与精心设计,以便为后续创作提供灵感素材。 在创作永久笔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新信息与已有信息间,是否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 是否能把已有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 这些想法又会引发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为每一个思考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此外,对永久笔记,我们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存放地,且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查阅。
新的信息和旧的信息对接,信息越是互联互通,学习起来就越容易——思维模型的网络(Munger,1994)
4,项目笔记 Project Notes 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的笔记。 与项目有关的笔记可以是:手稿中的评论,与项目有关的文献收集,大纲,草稿片段,备忘录,待办事项等等。
撰写论文的步骤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
2.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
3.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把文献笔记和闪念笔记关联,筛选,整理,归纳,使用精确、清晰和简短的话写好放入文献管理系统;
4.现在把你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给笔记添加链接,确保能通过索引找到它,这样关于某个话题你就有了相关知识和自己的思想;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你可以看看目前有什么,缺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广泛阅读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
6.一段时间后,会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
7.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不要简单地把笔记复制到手稿里,要把它们转化成连贯的内容,并将它们嵌入到你论点的上下文中,同时从笔记中得出你的论点。检查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
8.编辑、校对你的稿子。
SQ3R
“SQ3R阅读法”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宾逊发明,并于1946年出版的著作《有效的学习》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方法。“SQ3R”是这一阅读法五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浏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回想(Recall)、复习(Review)。
成功写作的6个步骤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关联的任务
全神贯注于每一项任务
多任务处理会导致低效(Rosen,2008;Wang and Tchernev,2012)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在写作阶段把关注度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切忌反复修正——使用大纲
在校对的时候跳出作者思维,扮演批评家的角色
内化知识,成为专家,通过直觉决策
正确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胜任者
精通者
内化知识,通过直觉决策——专家
德雷福斯(Dreyfus)技能获取模型 从新手到专家要经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只是“知道更多”或者获得了技术,而且还在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形成使用的思维模型等方面体验到根本性的区别。人们获取新技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影响(促进或阻碍)人们工作业绩的外部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新手
• 新手在该领域很少或根本没有经验 • 新手非常在乎他们能否成功。没有太多经验指导他们,无法根据当前发生问题的根点思考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 • 如果给新手提供与情景无关的规则去参照,他们就会变得能干起来
高级新手
他们可以独自尝试任务,但仍难以解决问题 • 他们想要快速获取信息。他们不想在此刻寻根究底或重新温习一遍基础知识 • 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逐步在正确的情景中采纳建议,但比较吃力 • 他们没有全面的理解,而且的确不想有
胜任者
• 能够建立问题域的概念模型,并有效的使用他们 • 开始寻求和运用专家的意见,并有效利用 • 这一水平的人通常被认为“有主动性”和“足智多谋” • 既可以指导新手,也不会经常骚扰专家
精通者
• 需要全局思维。他们将围绕这个技术,寻找并想了解更大的概念框架 • 他们能够纠正以往不好的工作表现,自我改进开始出现 • 他们会学习别人的经验 • 拥有理解和运用格言经验之谈的能力。这些经验之谈,是可以应用于当前情景的基本原理 • 有足够的经验,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发生又需要改变什么 • 可以有效的运用软件模式 • 可以充分利用思考和反馈
专家
• 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在恰当的情景中选取和应用这些经验 • 专家根据直觉工作,而不需要理由 • 专家知道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哪些是非常重要的细节
写下来,以减弱短期记忆的影响
未完成的任务常常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他们被完成——蔡格尼克效应
将琐事从短期记忆中清除出去
减少做决定
建立一个可靠的、标准化的工作环境
阅读和理解
手写比软件记录更有助于理解
手写时关注重点,需要先理解
收集信息
把动机从寻找实证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
收集信息以相关性为标准
支持论点的
驳斥论点的
在卡片盒内部构建联系
卡片盒内部内容的差异,更能发散思维
抓住要点
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
文本的条件和假设
1、文本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要说明的是什么? 2、想要排除什么? 3、想要对比什么? 4、什么样的对比?
批判性的思考+观点总结 =对问题、论断和信息的重新架构
更容易将知识用于实践
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一个论点
重复阅读非常危险,表述才能避免曝光效应,面对自己的理解偏差,提高理解力、学习和进步
变式、间隔、引入情境干扰、测试等方式比演示更能形成长期记忆P148-可作为论文选题
不断的阻碍学习往往会促进学习
在某一任务上的大量测验,往往会先促进教学速度,随后却无法长期记忆和灵活运用。(Bjork。2011)
卡片盒笔记
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把工作分解成可管理和可衡量的步骤
复利投资
在大脑之外思考
告别死记硬背
遗忘——自主意识VS长期记忆——主动抑制
记忆:存储、提取
存储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联系和桥梁
使用重复来强化信息<使用线索提取信息
学习就是建立有意义联系
建立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费曼主张以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实际理解为连接点来促进学习(Feyman,1963)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
发展想法
在卡片盒内思考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学习失败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无法与个人目标相联系
避免隧道效应
人在有压力、急迫等匮乏情况下,通常只能看见很立即、短浅的事物上,难以长远思考,这种现象称为「隧道效应」
解决方案必须看起来简单
考试时总是临时抱佛脚——压力越大,越倾向于自己原有的处理方式,即使原有方式一直存在问题,也很难改变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指个体对人或物出现在自己眼前或接触的次数增加而使态度逐渐转向积极的一个现象。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