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这是一篇关于《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的思维导图,“媒介即隐喻”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
这是一篇关于《思考快与慢》的思维导图,此书主要讲述了对大脑思考速度的看法,以及如何改变传统的思考方式。 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媒介即隐喻
媒介与形式
现象
政治娱乐化,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无足轻重。
上帝偏待那些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个技巧的人。
趋势:专业者走向角落,形式者靠近人群。
原因
更简单,更直接,更通俗的观点,更容易被他人所吸收认同。
更透彻的观点在于:它的价值体现在其视角的直接性。
结论
假如会话形式对于表达思想有重大影响,那么更容易被表达个吸收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华的组成部分。
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
媒介的重要性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例:东汉末年皇帝对儒家文化的推广,使得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某个文华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那些习惯于用图画、雕像或者其他具体形象表达思想的人,会发现他们无法像原来一样去摩拜一个抽象的神。
文字,触感,味道,都具有想象力。
图像具有具象化,会排除想象力。
现代娱乐体系=图像(直接性,具象性)+网络(闪电性,爆炸性)
信息与媒介
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世界观”的不同。
媒介是对信息的二次创作再表达
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
媒介更像隐喻,用一种隐藏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环境暗示,抽象理解+自行脑补)
结论:媒介即隐喻
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时钟
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
钟表是人类运用工具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钟表替代了日出日落,季节更替的作用。
钟表的分秒世界削弱了大自然的权威。
文字
文字把语言凝固下来,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查。
文字革命:眼睛替代了耳朵而成为语言加工的器官。
为了方便他人理解便衍生出了隐喻的概念。但隐喻并不一定能精确表达,所以会产生信息的误差,从而生成新的信息继续传播。
大自然本身没有语言,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而是他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1.显微镜:展示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2.智商:说明大脑情况的工具。
3.表情:展示情绪的工具。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媒介的认识论
在学术世界里,出版的文字比口头语言更具备权威性和真实性。
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因为它必须通过媒介(修饰)被人承认。
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局限性)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真理和时间一样,都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和自己对话的产物。
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
印刷技术的意义
枪炮的发明使奴隶个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
印刷术为各个阶层的人打开了同样膜信息之门
被利用的印刷技术(思想统治)
铅字
垄断人们的智力水平,
文字必然带有偏向性和局限性。
阅读是一件严肃,理性的活动,能促进理性思维。
统治
控制媒介的传播途径(报纸,书籍)
控制知识的制造,吸收(学校,教堂)
广告的利用
文字不再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形成一个语境。(使人幻想,求知)
媒介娱乐化
特点:降低信息行动比,信息碎片化,因果关系割裂。制造的是一个伪语境。
书籍—收集信息—理解能力(主动获取)
电报—传播信息—接受能力(被动接受)
图片—传递事实—辨认能力(被动接受)
后视镜思维
新媒介只是就媒介的延伸。
只有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是完全中立的。
应对
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能对其他媒介进行控制。
好句子: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