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设心理学》整理
《人设心理学》这本书的知识点整理,内容有人格维度、人格决定对话、人物动机、人物的转变、情感之旅、次要人物的作用、角色工作坊,可以方便大家了解相关知识。
编辑于2023-07-25 18:20:07《人设心理学》
人格维度
”大五“人格
外向性
热情
合群
魄力
寻求刺激
积极情感
亲和性
信任
坦率
利他
顺从
谦虚
同理心
神经质
焦虑
愤怒与敌意
抑郁
自我意识
冲动
脆弱
尽责性
能力
条理性
责任感
追求成功
自律
谨慎
经验开放性
想象力
美学体验
情感体验
行为体验
思想体验
价值观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4*4=16型
外向/内向
感觉/直觉
理性/感性
认知/判断
个性特征、文化及情境
个性特征是表现特定行为模式的倾向性,他勾勒出一个人做事、思考及感受的独立风格
特定关系、压力、环境,引发角色特定行为
个性与性别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偏外向、亲和、尽责,但情绪稳定性方面较男性稍差
这些差异在繁荣、健康、平等的文化环境里更大
人格上更大的差异来自同一性别内
角色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通常是因为他们在常理之外
个性与心理健康
常见抑郁、焦虑、物质滥用
神经质维度得分高
了解内化心理问题带来的痛苦
尽责性维度得分低
(物质滥用者)亲和性差
让存在外化心理问题的人及其身边的人感到痛苦
黑暗人格与光明人格
反派角色与暗黑人格
马基雅弗利主义(玩弄策略欺骗、利用他人的人)
自恋(自己最重要、自负自大)
亚临床精神病态(冷酷无情、愤世嫉俗)
光明人格
不与黑暗人格一一对应
康德主义(尊重他人原本的样子,而非视其为利用工具)
人道主义(尊重每个个体的尊严)
相信人性(相信人性本善)
人格决定对话
个性四方面
对话风格
语言风格
内容
用词
各个类型的人
健谈外向
安静内向
体贴亲切
不友善
阴晴不定
沉着冷静
认真负责
散漫随意
开发善辩
闭关自守
语言和性别
语言和权力
亲密的语言
年龄、社会阶层、社区和方言
年龄
年龄越大的人
越积极乐观
常使用正面词汇
少谈过去,多谈未来
表达更为复杂的想法
社会阶层
社会地位高的人
使用较长的词汇
对一件事提出更多的看法
语境
办公室工作时
多“我们”
多复杂句子
多负面情感
谈起运动时
更积极乐观
少说“我”
少做自我反省
坐着吃饭时
喜欢讲故事
用过去时
多用“我”、“他”、“她”
边走路时
更私人、浅显、积极的语言
大多现在时
人物动机
十五种进化动机
生存动机
安全
健康
攻击
好奇
游戏
寻找伴侣和养育孩子
约会/性爱
展示/提升身体技能
展示/提升心理技能
展示/提升外表
展示/获得财富
家庭之爱
感情
建立友谊和联盟
利他主义
良知
创造遗产和有意义的生活
遗产
意义
动机与说服力
有些故事天然的就比其他故事更吸引人,因为这些故事中有更多的冒险元素。 涉及自我保护的故事最引人注目。
从外在目标到内在需求
内在冲突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用选择表现人物
压力越大,对性格的揭示就越深,能揭示角色本质的选择就越真实
战斗或逃跑(男性对恐惧)
僵住→尝试逃跑→试图打架/语言攻击/其他应对机制
遭遇严重威胁(女性特质、照顾他人、友善待人的反应中)
自我保护和照顾可能在附近的孩子
接触陌生人与其成为朋友/与现有朋友增强联系
人物的转变
何时转变
童年(5-12岁)
青春期(13-19岁)
成年早期(20-39岁)
中年(40-64岁)
晚年(65岁之后)
为何转变
高峰体验
低点
转折点
从依赖走向自主
不得不做的重大决定
怎么转变
个性发展
动机的改变
改变信念
情感之旅
如何与角色共情
观众自身会对角色进行道德判断,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偏见
此外,越是感到角色与自身经历相似,就越会被故事深深打动
喜欢的角色表现出不道德行为时,会抽离
性格与情感
六种普遍存在的基本情感
愤怒
是一种有力的动机因素
更加冲动、自满和鲁莽
低估事情出错的可能性
让我们对族群以外的人有所排斥,更有可能寻找替罪羊
恐惧
许多人喜欢恐怖情节
角色面临险境最终适应存活时,感到替代性刺激
”磨难模拟假说”(训练反应,更好应对)
厌恶
助长了仇外情感和对其他族群成员的敌意
厌恶敏感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所在的群体更有吸引力,而对其他群体的看法更消极
两种形式
性厌恶
没有吸引力的潜在伴侣或行为
道德厌恶
不道德的行为
快乐
打开我们的眼界,并鼓舞我们探索新的理念和行动
悲伤
让角色重新评估计划并调整策略
惊讶
反差越大,惊讶感越大
更多普遍存在的情感
振奋
敬畏
紧张
羞耻
……
情感集合
情感弧线
六种基本形状
悲剧(衰败)
白手起家(崛起)
洞中之人(衰败-崛起)
探索(起-落-起-落)
灰姑娘故事(起-落-起)
俄狄浦斯故事(落-起-落)
引人入胜
转折点不仅频繁,而且是突发的、前后对称的、富有节奏规律的
“焦虑-奖励”循环的周期性性质,为读者创造了一种令人陶醉甚至有点上瘾的体验
故事如何结束
令人满意的结局往往能够解决故事中的主要矛盾
结局分类
大团圆结局
悲剧结局
喜忧参半结局
次要人物的作用
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为中心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
为主要人物提供障碍或提供支持
塑造
出场
第一次出场时的几个行为(尤其是外向程度)令人完全信服, 这些人物对读者来说短期内就是“真实可信的”
后续
从多个维度勾勒,描绘他们个性中令人难忘的方面
赋予清晰的动机和信念
人际关系环
主要与外向性与亲和性有关 支配-顺从、敌意-友好(对角线最后成环形)
区域
极点附近出现明显的控制或交流需求 热情、冷酷,强势、顺从
中间个体有趣、神秘(也解读为无趣)
友好的人与强势的人容易建立最亲密的友谊
富有敌意和控制欲的人容易发生冲突
次要人物的具体作用
朋友
人们倾向于选择和自己一样和善、外向、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朋友
区别
外向的人朋友更多
内向的人拥有更深的人际关系
神经质时友谊中最有害的因素
恋爱的兴趣
短期关系
更重视外表的吸引力
个性
亲和性、外向性有关
被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
长期关系
个性
情绪稳定性、外向性相反(建立关系后可能对内向的人不利)
尽责性、亲和性相似
家庭成员
特点
基因最发挥作用的品质是开放性,其次外向性、尽责性、神经质
作用
相似让我们确信他们的血缘关系
差异最为有趣,且能引发矛盾冲突
对手
对抗性的人物在“黑暗三角”的得分一般很高
平静舒缓的故事中不可取
好坏品质夹杂
不同角色如何得到他们想要的
追求目标(处理关系)12种方式
魅力(施展魅力)
给予个人赞美
表现浪漫
提供礼物
主动提供帮助
诉诸责任
讲清楚需要某人去做,是因为这是他的责任,他有义务
理性(给出理由)
强调享乐(强调享受的乐趣)
(这类人对别人需求敏感,喜欢合作不苛求,让别人愉快地去做)
强调(某事、某物)被拥有的快乐
互惠(互惠互利)
“如果你帮我,我也帮你”
社会比较(社会攀比)
(相对闭关自守的人)
与从事相同工作的人进行比较
认为不这样做会显得很愚蠢
贬低(放低姿态)
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表现得异常谦逊
胁迫(强迫)
强迫别人做某事 批评、威胁、大喊大叫)
回归(退缩)
抱怨、生闷气直到获得自己想要的
贿赂
(神经质较高的人常用)
为实现目的而给出金钱“奖赏”
强硬(强硬手段)
撒谎
胁迫
使用暴力
沉默(沉默的力量)
原因
被排斥或遭受冷漠所激起的情感冲击非常强烈
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和普遍的需求
角色工作坊
确定合适的主人公
从人物个性开始
发展角色的语言模式
练习方法
“焦点人物法” 找人扮演你的角色回答你的问题
尝试写一段人物独白
给你的角色动机和信念
让角色发生转变
图示角色的感情路程
创造次要人物
有关性格问题的疑难解答
你的读者不关心你的主角
希望读者喜欢
确保出场就让读者爱上,相信它拥有善良的品质
光明三角(尊重他人本性。维护他人尊严、相信人本质善良)
热情、善良、诚实、幽默、有合作精神、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感受
希望读者讨厌
本质是好的,让读者注意
设置好的出发点
难以相处、令人不快的性格、更具对抗性、不靠谱
同时赋予一些美好品质作为对人格缺陷的补偿
其他角色
读者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富有魅力
想深入了解
赋予他们耐人深思的品质
主角容易被遗忘,无趣
五大维度处于中等水平
驾驭文字能力不足
读者不太理解角色
角色没有一致的行动
需要让个性特征贯穿于整个故事
所有角色的对话听起来都一样
为每个角色写一段独白
语言风格表现出起码两三个维度
故事不够有戏剧性
没有足够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