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7-27 16:14:34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史称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东京),史称北宋
统一
先南后北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
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调兵权分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中央
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重视文官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概况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积极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
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冗二积问题加重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在边疆战事中屡战屡败
财政入不敷出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
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主要措施
经济(富国)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强兵)
保甲法
结果
变法受到一些成效,但是心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作用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
建国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发展
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
建国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发展
元昊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
战
辽太宗时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宗即位后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澶渊之战)
和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真宗时
常州之战后,辽与宋仪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们处于困苦之中
和
宋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仪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的崛起
统一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
建国
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统治措施
模仿中原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
发展生产
结果
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金灭辽及北宋
背景
女真崛起,辽与北宋的政治腐败,人民不断起义
金灭辽
1125年辽被金灭
金灭北宋
1127年金军破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与金的战和
岳飞抗金(还我河山)
宋金和议
形成对峙局面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原因
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表现
水稻种植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方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北宋时,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展
南宋后期,棉纺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制瓷业
代表:定窑、汝窑、江西景德镇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
城市
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城市中的店铺增加,经商时间不在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
出现草市
市镇
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纸币的出现和发展
出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发展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存的货币
海外贸易
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经济重心南移
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唐朝中期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表现
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灭西夏
成吉思汗率军攻打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遭拒,1227年西夏灭亡
灭金
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与南宋对峙
金朝灭亡之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改行汉制
取谏汉儒
施行“治国安民”方略
实施汉制
建立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统一
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统治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元朝的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疆域
疆域四至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特点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民族交融
形成新民族——回族
行省制度
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腹里
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地方
设立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南
澎湖巡检司
管理澎湖和琉球
西北
北庭都元帅府
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西南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都市生活
背景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表现
娱乐生活
北宋开封
大相国寺
瓦子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
南宋临安
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瓦子的种类和数量很多
杂剧
特点
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艺术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
发展
形成时间
宋朝
开始兴盛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流行全国
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遍及城乡各地
宋词和元曲
宋词
苏轼
词风豪迈而飘逸,打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清照
时风柔软、细腻、清秀;北宋灭亡后,其作品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辛弃疾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关汉卿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资治通鉴》
作者
北宋司马光
体例
编年体通史
内容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价值
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背景
隋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费工费时
发明
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发展
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传播
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又传到波斯、欧洲
意义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制成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制成罗盘
北宋末年,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意义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发展历程
唐朝时,以发明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传播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
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发达的中外交通
原因
宋代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表现
路上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元代的陆路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
海上交通
指南针用于航海,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宋朝的海陆形成多条航线,最远可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影响
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