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一章 学习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学习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编辑于2020-02-26 09:30:19第十一章 学习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首先,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其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最后,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二、学习的基本问题
(一)学习的产生
行为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就是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结的形成,因而也称为联结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该理论认为,即便是刺激与刺激的联结、反应与结果之间联结会产生学习,但这种学习也含有心理成分。
(二)学习的影响因素
行为论和认知论都赞同学习者之间及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学习,但是,对学习者重要还是环境重要这个问题,这两种理论有着不同的主张。
行为论强调环境的作用,具体而言,注重刺激的安排和呈现、对反应的强化等。
认知论也承认环境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学习者怎样加工信息,即如何注意、激活、转换、编码、储存和提取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就学会了?
回顾:行为主义
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是查明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S-R
第二节 经典条件反射
一、巴甫洛夫的实验范式
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反复多次的结合,使动物学会对信号(即条件刺激)做出反应。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成分
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
首先有一个刺激能引起生理或情绪上的反应(或二者都有)。这种刺激叫做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或称为US。
被试对刺激做出的自动的生理或其他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或称为UR。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
选择一个最初是中性的,但是你却希望它随后能引发所期望的反应的刺激。这个最初的中性刺激叫做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或称为CS。
让CS与US配对出现多次后,CS与US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最后,条件刺激就会引发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或称CR。
二、经典条件化作用原理
(一)强化
强化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二)习得与消退
习得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习得之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削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三)泛化与分化
当有机体对某个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时,他们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也会形成相同的条件反射。与最初的CS相似的刺激引起了CR,这种情况叫做刺激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草木皆兵
爱屋及乌
与刺激泛化相反的现象是刺激辨别在条件作用中有选择地只对条件刺激而不对其它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就叫做刺激分化。
(四)次级条件作用
如果一种条件作用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次级条件作用。
(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如声音、光等。
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三、经典条件化作用的运用
(一)情绪学习
(二)药物成瘾研究
(三)经典条件作用与免疫功能
第三节 操作条件反射

一、斯金纳的实验范式
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是由斯金纳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做实验的装置称为斯金纳箱。

斯金纳研究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结果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一)结果的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事件,而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刺激,而是行为的结果。
行为反应后带来愉快的结果(如食物或奖励)会提高有机体作出这种反应的频率,而不愉快的结果则会降低该反应的频率。这种行为结果称为强化物。
因强化物的出现而增加有机体以后在相同情境下重复表现该反应的过程称为强化作用。
(1)正强化和负强化。
凡是有机体的反应带来的结果能强化该反应,这种结果称为正强化物。正强化物的出现对有机体的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
凡是有机体的反应能使厌恶的结果停止,强化该反应的这种结果称为负强化物。负强化物的消失对有机体的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
(2)一级强化和次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是指直接满足有机体基本需要的刺激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和性等)。由于一级强化物的出现而对反应所起的强化作用称为一级强化。
次级强化物是指经学习而间接使有机体满足的刺激物(如奖品、金钱等)。由于次级强化物的出现而对反应所起的强化作用称为次级强化。
(二)强化程式
立即强化
延迟强化【立即强化效果好于延迟强化】
连续强化
部分强化【部分强化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固定时距
不定时距
固定比率
不定比率
(三)惩罚
惩罚的目的与强化相反,强化是为了让有机体增加某种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与强化有正负之分一样,惩罚也有正惩罚和负惩罚之分。
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称为正惩罚。
负惩罚是指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应给予的愉快刺激,如取消本来答应给孩子的玩具。
如果行为得不到积极强化呢?
习得性无助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
(一)行为塑造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生物反馈
游戏四大特征
目标:指的是玩家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它吸引了玩家的注意力,不断调整他们的参与度。目标为玩家提供了“目的性” 。
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它消除或限制了达成目标最明显的方式,推动玩家去探索此前未知的可能空间。规则可以释放玩家的创造力,培养玩家的策略性思维。
反馈系统:告诉玩家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它通过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来反映。反馈系统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让玩家认识到—个客观结果:“等….的时候,游戏就结束了。”对玩家而言,实时反馈是一种承诺:目标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它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了解是建立多人游戏的共同基础。任意参与和离去的自由,则是为了保证玩家把游戏中蓄意设计的高压挑战工作视为安今日愉快的活动。
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游戏,而是在游戏结束、现实开始时迷失了方向。
第四节 认知学习
一、经典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
预期是指了解到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的心理。
阻滞是指由于对无条件刺激的先前经验,先呈现的条件刺激可能会阻断后呈现中性刺激的信息,从而妨碍后呈现中性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想象是一种将过去经验的记忆与先前形成的心象重新组合成新结构的认知过程。
二、操作条件作用中的认知因素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都认识到认知过程在操作条件作用中所起的作用,如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多次痛苦的折磨所养成的绝望心态,即使有摆脱痛苦的机会也没有勇气争取。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奖赏的水平影响个体的行为,但是,奖赏水平并不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唯一因素。如果个体以前经历过奖赏,那么他们会把当前的奖赏与之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就是比较效应。
如,当把给动物的奖赏由小变大时,动物的行为表现会比总是给它们大的奖赏时要强,这叫正比较效应,反之则为负比较效应。
三、潜伏学习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认知结构
潜伏学习:有些行为的变化是无法立即显现出来的,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或场合才会表现出来
四、观察学习

个体仅仅是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就作出类似的行为或抑制该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是观察学习的神经基础。
自我调节学习(第361页)
自我调节学习包括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对思想、情感和行为所做的自我生成和自我监控。
确定目标以拓展知识,维持学习动力
了解自己的情绪构成,具有管理自我情绪的策略
定期监控自己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根据目前的进展情况对策略做调整或修改
评估可能出现的障碍并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五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及其种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学习迁移有多种形式:
正迁移和负迁移
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二、迁移理论
当新旧情境具有共同的元素,行为就产生了迁移(或推广)这种解释称为相同要素说。
概括说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不是因为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只有在两种任务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或完形)的顿悟及其转移。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认为,如何把信息储存到记忆中是学习迁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