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体系梳理,天文坐标系统分为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感兴趣的伙伴一起来学习。
编辑于2023-07-29 20:40:17 天津市读《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简介:作者陈久金
框架
天文坐标系统
地平坐标系
建模:天顶和地平圈建立天球
待测量:地平高度和方位
方位从4到12再到24,即四维八干十二支
赤道坐标系
建模:赤道环的延申,一条恒星带,自西向东分28个天区,即二十八星宿
待测量:选定距星做起算点,测去极度和入宿度
去极度:与北天极的角距离
定垂直方向
入宿度:与西侧第一颗距星的赤经差
定水平方向
黄道坐标系
建模:太阳在天球上周年视运动的轨道
待测量:黄经值和黄纬值
黄经:与距星的赤经差在黄道上的投影
黄纬:沿着赤颈圈到黄道的角距离
1.底层逻辑:视力所限,恒星远近无区别,故投影到以地球为圆心,肉眼极限为半径的球面上。 2.目前不能实践,所以无法体会到其实用性。 3.相关疑问:华夏从何时应用三大系统书中并未给确切介绍,命名也不曾说明
天文仪器
测量仪器—圭表
测量量:日影方向和长度
早期的矢量概念
定向术
中心立正表,画圆取日出日落影子交点,即定东西方向
正好印证了先建卯酉线
定两至日
利用一年中正午表影长短变化
圭表的发展
竿(立竿见影、日上三竿)
日晷(结合有刻度的石盘)
圭表(结合带刻度的平板)
北宋熙宁年间,沈括,密室法,减少漫射影响
元代,郭守敬,四十尺表,景符小孔成像
明代,邢云路,六十尺表
回归年长度365.24219日
主要是研究太阳方位的装置
观测仪器—浑仪浑象
仪:测量天体位置
发展
西汉以前
前赵人孔挺设计
隋书天文志记载
唐代李淳风设计浑天黄道仪
北宋数量多工艺精元代郭守敬简仪,赤道经纬仪和地平经纬仪
立运仪同时测量方位和地平高度
仰仪测量太阳赤经赤纬
象:演示天体视运动
发展
汉代张衡设计漏水转浑天仪
隋朝耿询造水运浑天仪
北宋苏颂、韩公廉设计水运仪象台
擒纵器结构,机械钟表重要部件
苏颂、韩公廉设计内观浑象(宋代王应麟《玉海》)
主要在于黄道度数与赤道度数的换算-球面三角学,插值法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取仪象
计时仪器
日晷:太阳地平经度不均匀变化,等时和等分难以兼顾
漏刻:沉箭漏,淹箭漏,浮箭漏,高级漏,漏壶
北宋燕肃莲花漏,元代郭守敬大明殿灯漏
辊弹:铜球滑落法,用于军事
西方伪史伽利略
恒星观测
三垣二十八宿划分
史记天官书分可见星空为五大天区,成五宫
中宫:北极星附近天空
紫微垣:37星官,163星数
太微垣:20星官,78星数
天市垣:19星官,87星数
四宫:春分昏测按东南西北分四宫
四宫下划分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46星官,186星数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42星官,245星数
西方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54星官,297星数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65星官,408星数
丹元子步天歌
恒星数目
史记天官书500颗—汉书天文志783颗—张衡2500颗—三国陈卓归纳甘德石申巫咸记1464颗恒星
为何重要人物张衡资料大部分遗失,明代郑和
丹元子步天歌
恒星位置
《开元占经》,最早星表
二十八宿距度值,入宿度和去极度
到底什么是去极度与入极度,怎么观测,需要实践
发展即星表绘制
东汉蔡邕《月令章句》记述汉朝星图结构
南北朝祖暅发现岁差现象
岁差是造成距度变化的原因,然岁差的原因又是为何?
唐代李淳风观测数据距度值与前代不同
唐代僧一行采用自己观测数据
北宋皇佑年间观测345星官距星的入极度和去极度
北宋姚舜辅编撰《纪元历》
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采用分绘图
元代郭守敬进一步减少误差
基于天象观测的导航
《淮南子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郑和下西洋三阶段
苏州—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右傍海岸近海航行
苏门答腊岛—锡兰(斯里兰卡)
指南针为主,观象为辐
锡兰—非洲东海岸,横穿印度洋
观象为主
郑和航海图和过洋牵星图
特殊天象观测
日食月食观测
最早日食纪录:殷商甲骨文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
最早月食纪录:公元前13-14世纪五次月食
《春秋》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共241年37次日食
黑子观测
日珥:现代认为是气体
黑子
最早记载:《汉书五行志》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三足金乌,等形象描述
黑子周期:11.33年
流星雨与陨石
《竹书纪年》:帝禹夏侯氏八年,雨金于夏邑
明代宋应星:星坠为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远见皆火光赫然照天
彗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秦始皇-清代宣统共计2149年,彗星回归29次
象:三种轨迹曲线,解析几何三大曲线
《晋书天文志》慧体天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昏见则西指
明确指出太阳与彗尾方向的关系,非长时间多次观测所能做到
《新唐书天文志》乾宁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
变星:因亮度变化而造成,《史记天官书》有句圜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
新星和超新星
最早纪录《后汉书天文志》南门中—对应现在半人马座贝塔星
《宋会要》天关星即金牛座
现代中子星的发现
占星
《周易》总起:天垂象,见吉凶,舍人象之
天文分野占
《周礼》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汉书地理志》
《淮南子天文训》分13组
《史记天官书》列出八个国家
《后汉书天文志》彗星出现
《三国志》东汉桓帝时期宋楚黄星出现
日月占
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
行星占
《开元占经》
位置推算,预报,凌犯,颜色大小亮度,顺逆
木星主兴旺
火星主动乱
土星主吉祥
金星主兵戈
水星主杀伐
火星犯南斗
吴楚七国之乱
吴郡人羊珍反叛
许昭造反自称越王
二十八星宿占
各有所指
彗星占
《乙巳占》
历法系统
阴阳二气
属性
交感
循环
有运动和相互作用
《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致意配日月
《春秋繁露》:天之道,终而复始
《管子》: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
五行
概念追溯
《尚书洪范》:行者,言顺天行气也
运动状态而不仅仅指物质
《白虎通》: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春秋繁露》: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木曰曲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要好好感悟体会
五行相生(生数五行)
木火土金水
木居东方主春气
火居南方主夏气
金居西方主秋气
水居北方主冬气
以五行应五季,夏秋之间存在一个季节
根本没有什么哲学,一切基于象,从实际生产生活出发
阴阳合历系统
四季配十二月八节二十四节气
本质:用朔望月和回归年拟合,以闰月调整节气
纯阳历系统
一年分五季,一季七十二天,再分阴阳两部各三十六天
以冬至为历元起点定甲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彝族历法目前采用此种方式,360天外加过年5-6天
配三十节气,每节十二天,共计三百六十天,一行六个节气
人文:三百六十行出于此
洪范五行
水火木金土
夏朝使用,商朝箕子解释,象征一个收获季节
疑问:周易,河图,洛书均属于洪范系统?
《周易》十数:天地之数1至十
孔颖达-唐初经学家
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对应水火木金土
陈抟-北宋易学家
一岁十个节气,即十个阳历月
历法设计
日月年的概念
观象周期:昼夜交替,月亮盈缺,植物枯繁
历法起点即安排年月日
一年有几个月
一个月有几日
一日的起点是何时
闰年闰月怎么添加
三大历法
太阳历
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一年十二个月(此月仅作为单位,非朔望月),合360天
太阴历
以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分大小月(29或30天),12月组一年(此年仅作为单位,非回归年),共354日
阴阳历
兼顾两个周期,符合四季变化,寻找合适置闰周期
三大运动
我国共有10种历法
回归年和朔望月
回归年:太阳两次经过冬至点
圭表易知日子,但难知时刻,需长时间观测
春秋战国以前,365又1/4回归年,四分历
明末邢云路六丈高表测定365.242190日
南宋杨忠辅测定365.2425与现行公历一致
现代数值365.242217日,借助天文望远镜结合天体力学高等数学推算
朔望月:月亮位置造成的盈缺
朔时:日月中心黄经共线,黄经差0度,地球上看不见月亮
望时:日月隔着地球遥遥相对,黄经差180度,地球上看完美无缺
连续两次朔或者望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朔望月
是何原理?
置闰
19年4闰
北凉赵斐600年221闰
397年144闰
二十四节气
阴阳合历置闰不能完全匹配气候变化
本质: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均分成15度一份,共24份合360度,每个节气代表轨道上的一个位置,椭圆轨道运行不均匀导致有的节气14天有的16天
分类
表四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表冷暖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大寒、小寒
表降水量: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表农事: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属于阳历系统,以上属于代数的角度,此间属于图形的角度
年月日的安排
闰月如何安排
阴历大小月合计354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累积两到三年就得补充一个月
西汉中期,闰月安排在年终
西汉太初以后,以无中气之月置闰(中气即二十四节气偶数位),其月序同上月
现今,以两次冬至包含13个月的年为闰年,闰年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为闰月
解决了阴历年与物候的对应问题
定朔
月亮运动也有快有慢,为了使每个月的月首与朔日 重合
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平均值称为定朔
日起算点
日出-日落-日中-子夜
2000多年前采用子夜,最为合理
岁首
一年以什么季节开始
秦汉后,立春逢朔之日
虽阴历年短于回归年,年首日早于立春,但经过置闰可消除
两张表:《阴阳历要素对应表》和《中国古历回归年值比较表》
干支与生肖
起源未知,据考古,殷商之前已大量使用干支纪日
《史记律书》《说文解字》释义十天干十二地支来源于物候
愚认为不正确,应源于北斗七星象
十天干可能属阳历,十二地支属阴历,阴阳相配
天干地支纪年: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一循环
天干地支纪月
正月建寅,依此顺序,最后为丑
为何正月建寅,而不从甲开始
月天干要考虑年天干,年为甲己时月从丙开始,以此类推
甲己丙
乙庚戊
丙辛庚
丁壬壬
戊癸甲
35791奇数排列
天干地支纪日呢???
十二生肖
起源未知,推测,为了推广历法到不识字人群
东汉王充《论衡》已有记载
《诗经》吉日庚午,既差我马,龙尾伏辰
纪时系统
西汉前十六时制
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东中
日中,西中,餔时,下餔,日入,黄昏,夜食,人定
春秋战国十二辰纪时法
太阳黄道运行一周,划分十二天区,冬至天区为子以此类推
西汉太初改历
地球公转,视运动太阳在黄道自西向东周年运动
地球自转模式运动太阳沿赤道自东向西昼夜运转
天赤道划分为十二天区
东西方向建卯酉位
北南方向建子午位
《汉书翼奉传》
魏晋南北朝二十四时
一分为二置入八天干
为何单单去除戊己
置入艮、巽、坤、乾
唐代二十四时
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
漏刻纪时法
民间不具备上述计时方法
《周礼》契壶氏,《汉书》率更令
对一昼夜进行刻度划分
十二时辰与漏刻制结合
百刻制-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
百刻十二分把大刻加六分之一小刻
更点制度
《汉旧仪》《晋书》《隋书天文志》《五经要义》《新唐书》
更点时长随季节变化
岁差现象:回归年小于实际恒星年
一定要理解,北极点退行
历代历法家测量
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昏旦中星,认为昏旦中星不变
测量岁首冬至太阳所处的位置
昏旦法如何测量,需实践
冬至点移动
西汉刘歆《三统历》
东汉贾逵与刘歆相合
岁差现象
东晋虞喜测得冬至昏中星为壁宿,尚书《尧典》记载为昂宿,2700年合计退行51 度,53年退行一度
祖冲之编订《大明历》引入岁差计算,奈何受权贵所阻
唐朝僧一行后,开始引入岁差并应用
北极移动
古籍记载所放弃得北极星:右枢星-天帝星-天枢星
天帝星时,北斗七星建时节,天帝驾车巡游四方
明朝认识本质原因,赤道沿黄道得运动
日月运动及计算
日运动
不均匀
地球绕日椭圆轨道
黄道对于赤道的投影
北齐人张信子通过30年观测确定日月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
定气:先要找太阳视运动最快最慢的位置
唐僧一行《大衍历》不等间距二次差值内插公式计算修正值
大学数值计算为什么不好好学呢???
黄赤交角换算
《周髀算经》23度39分18秒1
北宋《仪天历》误差仅为23分9秒
丹麦第谷伪史,不解华夏天文古籍深义
黄赤交角变化
地球形状密度微变引起地轴方向变化
黄赤交点春分点沿着黄道缓缓向西
与春分点相差九十度黄经的冬至点也向西移动
由此出现岁差现象
月运动
本质:朔望由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决定,而与恒星背景无关
恒星月短于朔望月
图示更容易理解
公式换算:月每日所走度数=日每日所走度数+月比日多走的度数
依此公式推算月球位置
近代月大于恒星月
月运行最快的位置
近地点也在移动
东汉刘洪《乾象历》近点月值27.554756日
日食月食
日食必定发生于朔,月食必定发生于望
日月黄经相交位置,此时日月中心距两个量
交点年:太阳连续两次经过黄白交点的间隔
交食周期为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
南宋《统天历》交食周期为223个朔望月,与199个交点年相差0.46日
行星运动及计算
名称
公转周期11.86年,接近12,天赤道分为十二份,木星一年走一个位置,用木星纪年称为一岁
火星:颜色偏红,且由于轨道偏心率大,其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亮度差明显,故称荧惑
土星:28年一周,合于28星宿,故称镇星
金星:最亮一颗,颜色纯白,故称太白
水星:离太阳最近,在太阳运动摆角最大为30度,接近一辰所占度数,故称辰星
春秋战国之后,以五行命名
对于此点存疑
视运动
运行快慢
上合:藏在太阳后面
下合:重叠在太阳前
留:停止不前
逆行:相反方向移动
五大环形图
复见会合
唐《大衍历》前从辰始见到辰始见
唐《大衍历》以后两次与太阳相合时间间隔
《甘石星经》《五星占》《大明历》《大业历》
行星位置
行星与太阳位置
修正黄经差
天文机构
夏商周—清神灵台
《诗经》灵台
历朝历代钦天监
人员配备
上古人物
太史令
宇宙学说
周髀派盖天说
七衡六间图与二十四节气
勾股定理
北极高度
太阳夏至日从东北出现在西北消失
托勒密伪史
浑天说
张衡《浑仪注》
比盖天说完善许多,实测否定盖天说日影千里差一寸
宣夜说
日月星辰附着于天壳之上
地球之外全是气体
日月行星恒星银河都是会发光的气体
对于物质结构很完美,但是没有计算公式,而更注重思辨,发展成为玄学
要好好研究一下,尤其中医等
轮回说
《淮南子天文训》
康德天体演化论伪史
邵雍《皇极经世》
少数民族历法
暂略
时间脉络
华夏先贤筚路蓝缕,百万年探索一时没有头绪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