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王瑞元)--运动生理学,内容包含运动技能、有氧 无氧工作能力、身体素质、运动型疲劳、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特殊环境与运动、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编辑于2023-07-30 02:16:09 陕西运动生理学
绪论
本章内容十分重要,对各节均有考察 ,且历年均有考察 主要涉及有名词解释、简答
概述
运动运动生理学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p5-p7)
新陈代谢
兴奋性
应激性
生殖
简答题扩充回答 名词解释
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
涉及名词解释
生理机能的调节 (p8-p10)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生物节律
简答题 扩充回答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p10
负反馈
正反馈
会涉及到名词解释的考点
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本章内容为高频考点,以第二,第四 五,六节内容为主要考察内容 涉及有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是重点复习章节
肌纤维的结构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管系统
纵横两管+终池
肌丝的分子组成
四肌蛋白+两肌丝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p27-p28
概念p27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跨膜电位 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70~-90mV
产生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p28
动作电位
概念p2
变化过程
兴奋性的变化过程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恢复期p31
特点:“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
产生原理p31
动作电位的传导 p31-p32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p33
神经——肌肉的接头结构
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p33-p36
肌丝滑行学说P34
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p34
兴奋——收缩耦练p36
主要以简答作为考点
骨骼肌的特性
物理特性p36
弹性
粘滞性
伸展性
生理特性p37-p38
兴奋性
收缩性
回答是应扩充回答 将名词解释等小点答上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p39-p41
1.向心收缩
1.等张收缩
2.等动收缩
2.等长收缩
3.离兴收缩
4.超等长收缩
5.向心收缩、等长收缩和离心收缩三种不同骨骼肌收缩形式对比
①力量
②肌电
③代谢
④肌肉酸痛
简答时应扩充回答 包括名词解释,生理特点 第五点在考察收缩形式是可不用回答 分开背诵
骨骼肌的力学表现p42-p44
1.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肌力 (与肌肉横断面大小有关)
相对肌力
绝对力量 (与体重有关)
相对力量
2肌肉力量与运动
①力量——速度曲线
②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
③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运动单位的动员 p44-p46
1.运动单位
释义
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 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分类
运动性运动单位
紧张性运动单位
影响因素
兴奋时发放的冲动频率
氧化酶的含量
2.运动单位单元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p46-47
1.根据收缩速度
2.根据色泽
3.根据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
4.根据肌球蛋白重链同功型
不同肌纤维的形态、技能及代谢特征p48-50
快肌与慢肌进行对比
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2.生理学特征
①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②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③肌纤维类型与疲劳
快肌速度快,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 慢肌速度慢,力量弱,抗疲劳能力强
3.代谢特征
在做简答时进行扩充回答 论述时也参考实际,举例回答
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元的动员p51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p51
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p52-53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酶活性改变
考察方式为简答,论述 简答时将各小点加上 论述时应加上对于实际的参考,举例
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p54-p58
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
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
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p55-p57
1.肌肉痉挛学说
2.损伤学说
3.急性炎症学说
4.骨骼肌蛋白降解学说
5.钙离子损伤学说
这一部分考察较多 多以论述和简答为主 回答时应扩充回答
防治
1.热疗
2.静力牵张
3.按摩
4.针刺
第三章血液
本章主要考察部分为第二、第四节 多以简答为主 没有考过名词解释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p66
血细胞与血浆
血液与体液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p66-67
内环境稳态
调节机制→变动在正常范围→动态平衡
生理意义
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
考察方法一般为名 词解释和简答题
血液的功能p67-68
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运输
3.调节
4.防御与保护
考察多为简答题 回答是应该扩充回答
血液的理化特性p68-70
1.颜色和比重
2.粘滞性
3.渗透压
4.酸碱度
本部分主要重点为 粘滞性、渗透压 和酸碱度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p70
循环血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
除循环血量外 还有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 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影响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对 血容量的影响
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明显增加
长时间耐力性运动对 血容量的影响
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
简答或论述 必须扩充回答
红细胞与运动p71-76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作用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血红蛋白的功能
1.氧离作用和氧和作用
2.缓冲血液酸碱度
3.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主要考察在第一点的名词解释 及三点一起考察的简答
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p72-73
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数量的影响
长期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两点可单独考察 也会综合在一起考察
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p74
正常范围内
过度增加
多和红细胞数量变化 一起考,以简答,为主
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p74-75
红细胞流变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 即被动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流的阻力。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 为细胞的流变性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一次性高强度运动
经常运动
血红蛋白与运动p75-76
1.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2.血红蛋白指标与运动员
本节主要考察运动对红细胞 数量、压积及流变性以及血红蛋 白的相关知识点 主要以简答和论述为主要考察方式
血小板与运动p78-79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以简答为主 对各点进行扩充回答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p80
血凝过程
内源性凝固系统
外源性凝固系统
步骤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激活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③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冻胶状的血块
纤维蛋白溶解p81
1.纤溶酶的激活
①血管激活物
②组织激活物
③血浆激活物
2.纤维蛋白的降解
3.纤溶抑制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动态平衡p79-80 (止血机能p79-80)
对名词解释考察较多 对动态平衡会有简答 的考察
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p82
1.一次性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2.长期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可考察简答也可考察论述 都需要扩充回答 重点背诵
运动员血液
概念p83
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特征p83-84
1.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
2.血容量增加
3.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4.血粘度下降
生理意义p85-86
1.增大运动时的心输出量,提高总体的运动能力
2.减少血流阻力,加快血流速度
3.减低因运动时血浆水分转移、丢失而造成的血液过分浓缩的程度
4.运载脂肪酸供能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第四章血液循环机能
本章后三节更为重要 主要考察方式多以 解答,论述 第三节最为重要
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 心脏和血管构成了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又叫心血管系统。 通过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在血液循环系统内周而复始流动的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心脏的一般结构与血液循环途径p91
体循环
肺循环
各类血管结构功能特点p91-92
按解剖结构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按血管功能
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和大动脉)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管
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
容量血管 (静脉血管)
心脏生理
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p93
窦性心律(窦房结细胞: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结合处)
异位心律(浦肯野细胞:房室交界)
传导性(房室延搁:心房比心室先兴奋收缩) p93-94
对传导方法进行论述
兴奋性p94-95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对三个时期的名词解释
收缩性p95-96
①自动节律性收缩
②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赖性
③“全或无”同步收缩
④不发生强直收缩
四点在论述时应当扩充回答
四点综合回答论述
心肌的供血与能量代谢特点p96-97
骨骼肌:提高血流量和组织对血液氧利用率来满足对氧的需要
心肌:增加冠状动脉的供血量来满足对氧的需要
通过骨骼肌和心肌的变化 进行扩充回答论述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和心率p97-98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心脏每分钟博动的次数
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
最大心率
名词解释为主
心脏的泵血过程pI98
①心室收缩期
②心室舒张期
心脏泵血功能指标
①心率p99
②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p99
每博输出量:受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肌收缩力影响
射血分数: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射血分数↓,心脏泵血功能↓
③心输出量和心指数p100
心输出量: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又称为每分输出量,通常以左心室 每分射血量来表示。心输出量对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心指数:人体的心输出量与身体体表面积呈正相关,因此用心输出量除以体表面积后 得到的数值作为心输出量的相对值,称为心指数。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直接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心肌收缩力
考察简答论述 以简答为主,需 进行详细论述
名词解释与简答论述 回答论述和简答时应 扩充回答
④心力贮备p101
定义: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贮备,或称心力贮备, 可以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心输出量之差来表示
⑤心室舒张功能p101
本部分内容可对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进行考察,简答 论述时需进行详细论述, 结合五点进行论述。也可 将主要几点分开考察
血管生理
本节为重点内容 多次考察
动脉血压 (18.17简答)
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的单位是国际标准压强计量单位KPa 但人们经常用传统的mmHg来表示血压的高低(p104)
动脉血压的形成p104-105
动脉血压: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
形成
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基本条件)
正常值
收缩压
舒张压
影响因素p106-107
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关系
重点考察简答论述 回答时对五点进行 扩充论述
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p108-109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收缩力量
3.体位、温度改变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论述和简答 需详细论述
微循环p109
微循环
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 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一部分就是在微循环部分实现的
直捷通路
定义: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p110-111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
心迷走神经→抑制
血管的神经支配
缩血管神经
舒血管神经
2.心血管中枢p111
延髓心血管中枢
延髓以上部位的心血管神经元
3.心血管反射p112
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化学感受性反射
本体感受性反射
回答时将三点结合 综合详细论述
体液调节p113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主要表现出增强心脏活动,升压作用较弱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表现出升高血压,强心作用弱
2.肾素——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具有直接强心升压的作用 是机体抵抗低血压的一种应急措施
3.血管升压素
减少尿生成量,提高基础血量而升高血压
局部血流调节p113
一方面通过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产生代谢产物来完成
另一方面提高血管平滑肌自身肌源性活动来完成
在论述时结合三点进行 综合详细扩充论述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18论述)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p114-115
1.运动时心率的变化
2.运动时没搏输出量
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动力性运动与静力性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4.运动缺氧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四点可分开考察 也可综合考察 回答时也应该综合 四点进行综合论述 可以通过解答和论述 两种方式考察
运动心脏的特点p116-117
1.运动性心脏肥大
2.运动型心动徐缓
3.心脏泵血功能改善
回答时详细论述 同时 可考察名词解释 解答和论述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回答论述时 将三点综合详细论述 前两点更为重要
第五章呼吸机能
本章主要对第二、五 节重点考察 曾有真题 主要考察方式多重, 涉及有名词解释、简答 论述
概述p121
呼吸
定义: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地摄取O2,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排出体外。 这种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组成
①外呼吸
②气体运输
③内呼吸
呼吸系统
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及各级支气管
肺泡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主要以名词解释为主 个别会涉及到解答
肺通气的动力力学
1.呼吸运动p122-123
①平静呼吸
②用力呼吸
③呼吸形式
膈式呼吸(腹式呼吸)→膈肌活动
肋式呼吸(胸式呼吸)→肋间肌活动
不同的运动 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
2.肺内压
3.胸内压p123-124
形成:胸膜的脏层和壁层延续相连形成密闭的胸膜腔, 胸膜腔内的压力即为胸内压
胸内压=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
意义
①能够牵拉肺呈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计划
②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肺通气机能p124-127
肺容量及其变化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肺通气机能的指标p127-128
1.肺活量
2.连续肺活量
3.时间肺活量
4.最大通气量
气体交换与运输
气体交换
1.气体交换原理p128-130
①分压的概念
②分压差与气体扩散动力
③人体不同部位的PO2、PCO2
④气体扩散的速率
⑤气体的肺扩散容量
回答时结合五点详细论述 也可考察名词解释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p130-131
①肺换气
肺泡PO2>静脉血,PCO2<静脉血 O2由肺泡→血液,CO2由血液→肺泡 静脉血→动脉血
②组织换气
动脉血PO2>组织PO2 PCO2<组织中PCO2 O2由血液→组织细胞 CO2从组织细胞→血液
3.影响换气的因素p131-132
分压差的大小是影响换气的重要因素
①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②呼吸膜
③通气/血流比值(18名词解释)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QC)之间的比值, 简写为VA/QC
④局部器官血流量
结合四点详细论述 考察过解答
气体运输
氧的运输p133-135
1.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2.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 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 的高低而变化的,这条曲线呈“S”而不是直线相关的
可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察 以名词解释和解答为主
3.氧储备
4.氧利用率
每100毫升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5.氧脉搏
6.氧通气当量
二氧化碳的运输p136-137
1.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
呼吸与酸碱平衡
将三点综合详细论述 也可对单独一点进行 考察 重要考察方式为名词 解释和简答
呼吸运动对调节
1.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①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
②呼吸中枢(延髓)
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反馈调节) p138-139
①肺牵张反射
②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③防御性呼吸反射
④呼吸节律的形成
结合四点综合详细论述 也可能将四点分开考察 涉及有名词解释和简答 论述
3.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化学感受器p140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
二氧化碳、氢离子 和氧对呼吸的影响p140-141
①二氧化碳
②氢离子
③低氧
④PCO2、H+和PO2三个因素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前三点综合论述 第四点分开论述
对两点进行组合 详细论述 主要以简答为主
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p143
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
运动时肺通气的变化 (安静、运动、恢复)
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
肺换气的具体变化
组织换气的具体变化
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神经调节
①条件反射的影响
②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影响
③本体感受性反射的影响
体液调节
二氧化碳、氢离子浓度和氧含量的影响
运动时合理呼吸
1.减下呼吸道阻力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增加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深度)
3.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形式、时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4.合理运用憋气
每一点都可以分开考察 也可结合,综合论述
四大点中的各小点都可考察 也可对大点考察 甚至对本节 整体内容的考察 以简答、论述为主要考察方式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本章重点考察第二章的内容 而主要考察方式为简答和论述
物质代谢
定义: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p153
①三大能源物质
糖类: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提供热量、防止散热及保护脏器
蛋白质: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修复
②水及无机盐
水:具有维持物质代谢、调节体温以及润滑作用
无机盐
③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
2.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①消化pp154-155
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方式: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具有肌组织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
消化液的作用:主要功能→四点
前两点以名词解释为主 后两点多以简答为主, 后两点需扩充论述
②吸收p157
定义:食物的成分活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小肠为主要吸收部位
小肠吸收的特点
3.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p159
这一点需要 详细论述
主要营养物质在体能的代谢
糖代谢——糖类是人体基本的供能物质
1.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糖原和血糖
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p160-161
①糖酵解 (不需要氧的无氧酵解)
定义: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要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 扔能经过一定的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过程:糖原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②有氧氧化 (在耗氧情况下进行的)
定义: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3.运动与补糖p162
①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运动前或比赛前
运动中
运动后
从三个过程进行论述
②补糖种类
第二、三点较为重要
脂肪代谢——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贮能和供能物质p163
1.人体的脂肪贮备:男性约为体重的15%~20% 女性约为体重的20%~25%
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有氧氧化)
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方法:运动与节食相结合
采用有氧运动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人体的特殊状态下的供能物质p164
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氮平衡、氮的正平衡及负平衡
2.蛋白质的补充问题
3.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p165
对图进行分析论述
其他因素:水代谢、无机盐代谢、维生素代谢
能量代谢
定义:人体各种能源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人体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称为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
概念p171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 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安静代谢率指人体安静状态下的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p171
直接和间接测定两种方式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p172
1.食物热价及氧热价
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食物热价 食物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O2所产生的 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2.呼吸商 p172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是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称为呼吸商
3.代谢当量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p174
1.肌肉活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环境温度
对四点进行扩充 进行论述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骨骼肌收缩的直接来源——ATP p175
生成
1.ATP的贮备
2.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ATP+H2O→ADP+Pi CP:CP+ADP→C+ATP
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p176-177
1.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作为极量运动的能源 虽然维持运动时间 仅仅6~8秒,但却是不可替代的快速能源
2.酵解能系统(乳酸能系统)
酵解能系统与磷酸原系统共同为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 提供能量,中距离跑等运动持续时间在两分钟左右的项 目,主要由酵解能系统提供。而篮球、足球等非周期性 项目在运动中加速、冲刺时的能量也由磷酸原及酵解能系统提供
3.氧化能系统(有氧能系统)
以糖和脂肪为主,维持运动的时间较长,称为长时间运动的 主要能源
结合图和运动实际 进行综合论述
能源系统与运动能力 (无氧和有氧代谢) p177-180
1.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注意不同的能量系统的输出功率
2.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
注意几种能源物质的消耗 顺序,参与供能的方式
3.健身运动的能量供应:控制运动强度
注重对简答和论述的考察
体温
正常人体温度
影响体温的因素p182-183
昼夜节律、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肌肉活动 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等 因素均可能对体温造成影响
体温调节
1.产热过程p183
①产热量:运动中人体的产热量要远远高于安静状态
②产热部位
安静时:内脏器官
运动状态:骨骼肌
2.散热过程
①散热途径(p183):皮肤;呼吸道;随尿、粪排泄散发及通过 加温冷空气、冷食物而散发少量热量这四个途径
②散热方式p184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和发汗(可感蒸发)
3.体温调节机理p185-187
①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②运动中体温的变化及调节
③习服:冷习服和热习服
对三点进行分开 详细论述,三点 可同时考察 也快 分开考察
第七章肾脏功能
后两节的内容相对 更为重要 特别是最 后一节 主要考察简答为主
新陈代谢的四个途径
呼吸器官、消化道、皮肤、肾脏
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脏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单位,称为肾单位)
肾单位的基本结构p189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球囊
肾皮质
肾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肾髓质
肾脏的血液循环p191
血液经过两次小动脉(入球和出球小动脉)
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
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p191-193
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之和
③肾血浆流量
影响肾小球滤过 的主要因素。 将三点扩充论述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p193 (重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
重吸收作用:指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 或部分的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 血液中去的过程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重吸收作用和两种方式 的名词解释的考察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p194 (分泌的方向与重吸收方向相反)
分泌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新陈代谢的产物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排泄过程: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可对三点综合考察 也可分开考察 考察方式有简答和名词解释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在泌尿过程中的作用p196
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分泌作用把体内各种代谢终末产物 以及对机体无用和有害的物质清楚体外
②把滤液中有用的物质吸收入血液,如水和各种物质,包括离子(电解质) 葡萄糖、氨基酸等主动地或被动地转运回血,从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 酸碱的平衡
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p196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
将小点补充论述
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p197-198
1.是通过肾小管的“排氢报钠”(排酸保碱),使血浆和尿ph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主要过程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与小管液中的Na+进行交换
②H+_Na+交换的结果保持了血浆中NaHCO3/H2CO3的正常比值20:1, 从而使ph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③由于H+_Na+在肾小管处交换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故需要“泵”的 力量才能完成
3.H+_Na+交换方式
①肾小球滤液中NaHCO3的重吸收
②尿的酸化
③铵盐的形成
将三点综合一起论述 对小点进行扩充
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运动性蛋白尿 p199-200
1.定义: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2.产生原因: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3.检测作用
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②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
③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4.影响因素
①运动项目
②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③个体差异
④机能状况
⑤年龄与环境
将各点扩充 综合 结合论述
运动性血尿p201
定义:正常人在运动会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血尿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长不超过7天。受运动项目、负荷量和运动强度、身体适应能力 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扩充论述
第八章内分泌功能
本章主要考察后三节 以简答和名词解释为主
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p204-205
内分泌:指内分泌腺体或内分泌细胞将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直接释放到体液中并发挥作用的分泌形式
内分泌系统:包括体内能够分泌激素的所有腺体、组织和细胞
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能够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器官、组织 或细胞,分别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
激素传递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腔分泌、神经分泌
激素与激素的分类p207
激素(p205):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经组织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激素的分类
含氮激素
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
胺类激素
类固醇激素
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p207-209
生理作用
1.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
2.调节新陈代谢
3.维持生长、发育
4.调控生殖过程
一般特征
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2.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3.激素的高效生物放大作用
4.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②允许作用
这两点注意考察名词解释
两个大点的小点进行 扩充论述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
生物放大效应或生物放大作用:机体发动体液调节的作用过程非常负责人,需要经过多个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完成一个级联反应,这个生理反应过程常由微量的激素开始发动,经过信息的多级传递,最终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生理反应称做生物放大效应或生物放大作用 (p209)
受体以及作用特征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p210-211
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对两大点需要在继续新的 扩充论述,第一大点还有 名词解释的考察
激素分泌的调节p212
负反馈调控机制是内分泌系统活动保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举例说明负反馈调控机制 解答的考察需扩充论述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腺垂体激素p214
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①促进生长
②促进代谢作用
③调节免疫功能
对三点进行相应的扩充论述
催乳素
促黑(细胞)激素
神经垂体激素p215
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p215-217
甲状腺
1.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提高基础代谢率
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加强基础蛋白质合成,表现正氮平衡
3.对生长与发育的影响: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
4.对器官系统的影响
甲状旁腺
1.甲状旁腺激素
2.降钙素
维生素D3
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应激(217):一般指机体遭到一定程度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伤害刺激时 除了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反应外 ,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 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包括多种激素分泌的变化等。
应急(219):通常将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 称为应急反应
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p220
1.对糖的代谢
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本节中所有大点 在简答或论述 都需要进行扩充 ,论述
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激素对运动的基本反应和适应特征
1.急性运动的影响
2.长期训练的影响p224
重点是对长期训练 影响的考察及论述
激素对运动能量代谢的调控p242-225
1.激素对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的 (主要包括应急和应激激素)
2.激素对运动后能量代谢 (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现象)
需要对两大点进行 补充论述
内分泌轴与运动
1.下丘脑——运动应激行为的发动着p226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运动应激行为的重要执行者p227
注重对第二点的论述 主要考察简答或论述
第九章感觉机能
概述p231
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同构成的结构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快适应
慢适应
回答解答时需对给小点进行 扩充、详细论述
视觉
定义p23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电磁波的光能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 经视神经传到丘脑,再向大脑皮质感觉区投射形成视觉
眼的折光功能及调节p233
1.眼折光系统及成像
2.眼的调节
①晶状体的调节
②瞳孔的调节
③双眼会聚: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称为双眼会聚也称辐辏反射
3.眼的折光异常
眼的感光功能p236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及感光机能
①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高,能接受弱光刺激,形成暗视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
②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差,能接受强光刺激,形成明视觉和色觉,并对被视物体细节具有 较高的分辨能力
2.视网膜的感光换能机制
①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
②视锥细胞的光化学反应
视觉生理与运动p237
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
视力、视野、双眼视觉、眼肌平衡、暗适应和明适应、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回答论述时对给大点 的小点进行扩充论述
听觉与位觉
听觉p240
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微音器单位
听阈与听域
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低声强称为听阈。 当声强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引起的将不单是听觉,甚至引起鼓膜的痛觉,此 限度称为最低可听阈。
听域:从听域到最大可听域曲线之间包括的面积称为听域
位觉p242
定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加减速运动)时会引起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感觉, 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1.前庭器官感受毛细胞的适宜刺激
①壶腹嵴毛细胞的适宜刺激
②囊斑毛细胞的适宜刺激
2.前庭反应与前庭功能稳定性
前庭反应: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骨骼肌紧张性改变、 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一定的姿势和保持身体平衡
3.位觉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①主动训练
②被动训练
③主动与被动结合的综合训练
位觉更为重要 主要以简答为主 听觉多以名词解释
本体感觉
定义: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梭),能分别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为本体感受或称运动觉
本体感受器结构与功能p245
1.肌梭的结构与功能
肌梭是位于肌肉中的一种梭性感受器,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与肌纤维平行排列。 肌梭内含6~10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肌梭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 纤维。
2.腱梭的结构与功能
腱梭是分布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一种张力感受器,与梭外肌纤维串联。当肌肉收缩 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 起肌肉舒张
本节内容在本章中 较为重要
第十章神经系统机能
概述
神经元与神经纤维p252
神经元
定义: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功能分类
①感觉神经元将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将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
③中间神经元在以上两类神经元间起联络作用
神经纤维
突触p255
概念和机构
概念: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终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起或胞体相互接触,并进行兴奋或抑制的传递, 这个相接触部位称为突触
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分类
兴奋性突触(EPSP)
抑制性突触(IPSP)
神经递质和受体p256
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与突触后膜受体 ,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受体: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 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兴奋在发射中枢传播的特征p259
①单向传播
②中枢延搁
③兴奋的总和
④兴奋节律的改变
⑤后发放
⑥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中枢抑制p260-261
突触前抑制
因其抑制产生的部位与方式,是使突触前轴突末梢局部去极化, 故称他为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定义:突触后抑制都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
传入侧支性抑制 (交互抑制)
回返性抑制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路p262
1.躯体感受的传入通路
2.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
3.特殊感觉的传入通路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自主神经又称为植物性神经,指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调节心肌、 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活动而通常不受意志支配的内脏运动神经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p266-268
1.植物性神经系统机构与机能特征
2.运动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循环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代谢系统
④内分泌腺
3.中枢神经对植物性神经机能的调节
①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②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
③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体温调节
水平衡调节
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生物节律控制
④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对所有大点进行扩充 详细论述,必要时对 大点下的小点继续再 一次的补充论述 以简答 论述为主 可将多点分开考察 也可考察整体
脑的高级功能p272-273
条件反射的抑制
非条件反射
定义: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训练就具有的
外抑制
超限抑制
条件反射
定义: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需要逐渐训练学习形成和巩固
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
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是人类所特有的)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p276-278
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
①引发随意运动
②调节姿势
③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
2.肌梭的结构及其神经支配
3.脊髓反射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 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
①牵张反射
定义: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 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②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若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一反射 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③腱器官反射
4.脊髓休克
定义:简称脊休克,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 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2.姿势反射
①状态反射
定义: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 一种反射活动
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②翻正反射
定义: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称为翻正反射
③旋转运动反射
④直线运动反射
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p281
途径
①经小脑下行
②经基底神经节下行
1.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2.基底神经节在运动中的调控作用
病症
①具有运动过少而紧张过强的综合症
②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的综合症
两点可分开考察 需补充论述 多以简答为主
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p283
1.大脑的分区
四个运动区:第Ⅰ运动区、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和扣带运动区
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①交叉性
②精细定位性
③倒置性
回答时需对三点进行 补充论述
2.运动传出通路
躯体运动协调的神经机理
结合本节其他内容进行综合 论述
运动中神经系统对人体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
运动生理学
第十一章运动技能
重点章节,本章重点内容 为运动技能的形成,第三节 相对也很重要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p293
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 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 间和空间内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 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运动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是高度自动化的技能,技巧动作的完成在时间上 、空间上各方面都已达到高度熟练自动化的程度
运动技术:是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运动的合理手段。运动技术,如 人的跑、跳、投、拉、推等基本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
分类
闭式运动技能
开式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与运动技能p294
人运动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理假说
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的区别
①复杂性
②链锁性
③本体感受
2.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p295
第一点的名词解释已经第三大点 的第一小点的解答或论述的考察 需要详细扩充论述
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p295
重点部分 着重背诵 记忆
1.泛华阶段
2.分化阶段
3.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①巩固阶段
②动作自动化现象
对各点进行详细补充论述 回答时从生理特点,阶段 的名词解释以及教学时应 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的因素
动机与大脑皮质机能状态p298
1.动机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受一定目的支配的。这种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 称为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发端
2.动机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①动机与运动机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表现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他们之间并不是呈线性关系,而是倒U字形的曲线关系
②抱负、动机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及运动成绩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3.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与运动技能形成
回答时对三点进行 扩充综合论述
身体素质p300
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是运动技能的基础,身体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改 善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身体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从协调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灵敏素质 等方面进行论述
感觉机能与反馈
1.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p301
从视觉、听觉、位觉、皮肤感觉及本体感受 等多方面进行回答论述
2.反馈的概念与分类p302
①根据反馈效果分类
正反馈
负反馈
②根据不同信息来源
固有反馈
非固有反馈
3.反馈在运动技能发展中的作用p303
①提供信息
②强化学习
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
③激发动机
④过量使用会产生依赖(缺点)
4.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反馈方法p305
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的运用反馈原理来提高教学训练水平
②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比赛前想象完成比赛动作的过程、注意事项及胜 利后的喜悦,从而产生反馈信息,强化和激发成功完成比赛动作的动 机
③在纠正动作时,对初学者应当经常给予阳性的反馈信息
综合四点进行详细论述 也可每一点进行单独考 察 都小点进行扩充论述
教学方法p306
1.渐进式分解式教学与整体教学
2.重复式与持续式教学法
3.固定练习与变换练习
4.比赛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对各个教学法的名词解释进行 回答 再进行对比论述
运动技能的迁移p307
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指已获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前获得的经验,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也称为良性迁移 以前获得的经验起妨碍作用的称为负迁移,也称为劣性迁移
主要对名词解释的考察
第十二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主要对无氧 有氧工作能力进行考核 第一节也会对相关名词解释进行考 核 本章主要考察简答 论述及名词解释
概述p311
1.需氧量:指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可有两个变量决定 :单位时间内的需氧量和总得需氧量。正常成人安静是需氧量约为250ml/min
2.摄氧量:通常将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量为摄氧量,也称为耗 氧量。摄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
3.氧亏: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 ,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4.运动后过量氧耗
定义:运动结束后多数肌肉已停止活动,由于能量代谢率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机体的摄氧量也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种运动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 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影响因素
①体温升高
②儿茶酚胺的影响
③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④Ca2+的作用
⑤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回答时对五点 进行扩充论述
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
概念及正常值p314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
测量p315
1.直接测量法
2.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推算法
影响因素p318
1.肺通气与换气功能
2.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
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4.其他因素(遗传、年龄与性别、运动训练)
回答时需要补充论述 对细节需要进行补充
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p320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2.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3.是选材的生理指标
4.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在回答时需对四点 进行补充
乳酸阈
概念p321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学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 血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哪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个体乳酸阈: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 1.4~1.7mmol/L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测定方法p322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跑台或功率自行车)试验,通过连续测得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来确定乳酸阈,或通过测得运动中呼出气体参数的变化来无损伤测定乳酸阈
1乳酸阈的测定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通气阈是无损伤测 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
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p323
1评定有氧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第二点和第三点主要考察 简答,论述,回答时 需要对 各点进行补充论述 第一点考察名词解释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p324
1.持续训练法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3.间歇训练法
①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②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
对名词解释 特性进行补充论述
无氧工作能力
定义: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它由两部分组成 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和糖无氧酵解能(乳酸能)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p326
1能源物质的储备
①ATP和CP的含量
②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
3.最大氧亏积累
定义: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2~3分钟),完成该项目的理论需氧量与实践 耗氧量之差
测试与评价p328
动力学检测
生理学检测
概要
1.无氧功率
定义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的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①撒扎特纵跳试验
②玛加利亚——卡拉门台阶实验
④温盖特试验
对各试验方法从特点, 效果,注意事项,操作 方法进行论述
2.恒定负荷试验
3.无氧能力的生物学检测
对主要内容进行论述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p330
1.发展AR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①最大乳酸训练
②乳酸耐受力训练
从训练方法的原则 具体操作方法,训练 效果等进行论述
第十三章身体素质
主要对力量、速度和耐行 考察主要以名词解释和简 答为主 耐力可参考第十二章的部 分内容,力量素质最为重 要
定义: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 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p334
定义: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是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 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包括有绝对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 肌肉耐力等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要素p334
1.肌源性
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
②肌纤维类型
③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2.神经源性
①中枢激活水平
②中枢神经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3.其他
①年龄与性别
②体重
③肌糖原、肌红蛋白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
结合三大点的各小点 并且论述时需对各小 点进行补充论述
训练原则p338
1.大负荷原则
2.专门性原则
①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
②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3.练习顺序原则
4.合理间隔原则
对各训练原则的释义、 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回答
手段与方法p339
1.训练要素
①负荷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②每组练习次数、组数和频度
③动作速度和组间间隔时间
对几点的进行补充论述
2.几种训练手段的生理学分析
①抗阻力练习
等长练习
向心练习
离心练习
等速练习
对四种练习方法的名词解释、 优点、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 补充论述
②电刺激
③震动训练
速度素质p342
定义: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p342
1反应速度
①反射的复杂程度和中枢延搁
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 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③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2.动作速度
①纤维类型
②肌肉力量
③肌肉组织机能状态
④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3.位移速度
速度素质的训练p344
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ATP——CP系统功能,因此,肌肉中 ATP——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
1.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2.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3.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4.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对四点要素进行补充论述
耐力素质p346
定义: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也称抗疲劳能力。
分类
运动时的外部表现
①速度耐力
②力量耐力
③静力耐力
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
①呼吸循环系统耐力
②肌肉耐力
③全身耐力
有氧耐力
定义: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称作有氧能力。
无氧耐力
定义: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无氧糖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无氧能力。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
第十四章运动型疲劳
主要对二三四节内容 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考察方式有名词解释, 解答及论述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p363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 平和/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疲劳的分类
1.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及呼吸系统疲劳
2.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
3.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
4.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
5.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疲劳
各种类型的疲劳的名 词解释可作为考点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p365
1.衰竭学说
2.堵塞学说
3.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4.保护性抑制学说
5.突变理论
6.自由基损伤学说
对各理论进行补充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特征p369
运动性疲劳控制链
发生的部位
躯体性疲劳
①神经——肌肉的接点
②细胞膜
③兴奋收缩蛋白
④兴奋——收缩脱耦联
对四点的各自特点进行 补充论述以及发生部位
中枢性疲劳
①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
②运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
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
1.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如短跑等)
2.短时间、次最大强度运动(如800米跑等)
3.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如长跑等)
4.静力性运动(如马步、平衡等)
对主要对四种运动类型 进行补充论述,以及论 述其他类型的运动,如 非周期性运动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p373
1.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①骨骼肌力量测试
②呼吸肌耐力测试
2.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
①两点辨别阈
②闪光融合频率
以及反应时、膝跳发射阈及血压体位发射
3.用生物电评价疲劳p374
①肌电图
②心电图
③脑电图
对三点进行综合分开 论述
4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5.测定运动中心率判断疲劳p376
①基础心率
②运动后即刻心率
③恢复期心率
通过对这三点进行 补充论述 进行回答
6.其他指标
①肌肉硬度
②生化指标 (血尿素、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血乳酸 尿蛋白、尿胆原)
③教育学观察
将各大点小点进行补充 再进行综合论述 分析
第十五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在回答时需要结合五个过程进行 综合论述,同时五个过程也可以 分开考察。 前两节更为重要。后面几节多以 名词解释为主。考察方式有对整 个过程的论述,简答以及给点的 单独考察:名词解释、简答、论 述等 在回答时需要扩充论述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两者区别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是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身体机能提前动员 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是受运动条件刺激而引起人体生理机能发生变化 的自然条件反射;后者是人为的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良好的赛前 状态与适宜的准备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赛前状态p380
定义: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 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1.生理变化
①赛前状态,生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提高, 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温升高,物质代谢活动加强
②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员 的技能状态及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
2.产生机制:条件反射学说
3.类型
①起塞热证
②起塞冷淡
③准备状态
对于三种类型的原因、 特点、表现形式等因 素进行补充论述
4.调整p381
补充论述 着重背诵 五点内容
准备活动p382
定义: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 其目的是为一些运动员人体的身体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训练和体育 课做好机能上的准备,或是为了强化以掌握的运动技能,以提高比 赛成绩。
1.分类
①一般准备活动
②专门性准备活动
2.生理作用和机制p383
生理作用
①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
②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③提高体温和代谢水平
④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⑤提高机体的散热能力
⑥调整赛前状态
对六点进行适当 的补充论述 以简答论述为主
生理机制
3.生理负荷
主要对定义和作用进行重点考察, 以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为主
进入工作状态
1.产生的原因p384
人体机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技能能力的根本原因,而技能水平从运动前的正常状态 上升至运动中的最高水平需要一个过程,它是由人体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所决定 的。物理惰性是指人体由运动到静止到运动,或者由低速运动到高速运动时所必须 克服的惯性;生理惰性是指人体生理机能逐步提高的特性,其中生理惰性是影响进 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①发射时
②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对两点进行补充尤其 是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p385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运动强度、运动性质、训练水平、训练状态、 准备活动个人特点以及当时的技能状态等因素。
3.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p385
①生理“极点”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 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 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 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肌肉活动的需要,出现体内氧气供应 不足、大量代谢产物(如乳酸)在体内堆积、血浆pH值下降、内环境发生改变 等现象
需要在进行补充论述
②“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的原因
定义:“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 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 如,心率出趋于平缓,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精神状态继续运 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产生的原因
进行补充论述
稳定状态p386
定义:指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一段时间 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最稳定状态
人体在进行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 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的要求,各项生理、 生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2.假稳定状态
人体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 结束后,摄氧量已经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的水平上,但仍 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氧亏不断增多,无氧酵解功能比例 明显增加,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乳酸堆积 血浆pH值下降, 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3.“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4.最大摄氧平台
以名词解释为主
疲劳状态
恢复过程
定义: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运动 中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性水平的变化过程
1.一般规律
①运动时恢复阶段
消耗大于恢复
②运动后恢复阶段
恢复大于消耗
③超量恢复p391
定义: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该现 象称为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的水平。
特点:
超量恢复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与运动量(消耗程度)有密切关系。
不同能源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快慢也不同(即运动后物质恢复的易时 性原理)
超量恢复与膳食与运动模式有密切关系。
对三点需要进行补充 再综合回答
2.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p393
①磷酸原的恢复
②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对维持和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④乳酸再利用
①工作肌中乳酸穿梭
②血管的乳酸穿梭
3.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p395
①运动性手段
整理活动与积极学习
②睡眠
③消除疲劳的营养学手段
④消除疲劳的中医药手段
⑤盐水浴
第十六章特殊环境与运动
高原环境与运动p400-4409
高原应激p400
1.肺通气量
2.心血管反应
3.最大摄氧量
4.高原反应证
初到高原,机体因缺氧而产生一系列机能反应,会出现头痛和呼吸困难等 所谓急性高山病。这主要是脑缺氧所引起的,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最易 受损
高原服习p402
定义: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间,机体通过对低氧环境产生各种适应性反应,是提高对缺氧的 耐受力,这种现象称为高原服习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p403
1.呼吸系统
2.血液系统
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血液流变学指标 (“浓”、“黏”、“聚”)
④红细胞变形能力↑
⑤血乳酸变化
3.心血管系统
4.骨骼肌
①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和酶活性↑
②肌红蛋白浓度↑
③肌肉缓冲能力
④体重和体成分↓
5.免疫系统
6.内分泌系统
7.代谢能力 (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高原训练的要素p407
1.适宜的海拔高度 (一般为2000~2500)
2.适宜训练强度
①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来定
②根据比赛的强度而定
③将高原训练的强度和下高原后的强度衔接起来
④需根据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阶段来安排训练强度
3.训练持续时间 (3~8周)
4..出现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
5.训练方法与手段
①高住低练
②高住高练
③高练低住
④低住低练
⑤间歇性低氧训练法
⑥模拟高原训练法
热环境与运动p409
热应激与适应
1.热应激的生理反应
①心血管反应
②排汗增加
③尿量变化
④内分泌变化
⑤代谢变化
⑥耐力下降
2.热服习
定义:在高温与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 称为热服习,也称为热适应
①排汗阈值下降、排汗率增加、排汗能力增强
②肾脏和汗腺对Na+重吸收增加
③心功能改善,没搏输出量增加
热病及其预防
1.热病
①脱水
②热痉挛
③热衰竭
④中暑
2.预防
合理补液和预防过度脱水
冷环境、水环境、微重力及水下环境与运动
第十七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本章主要考察简答和论述 同时需要结合实际回答
概念p423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
在运动实践过程中,采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和方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 进行测量以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及时向教练员反馈,这 一过程称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利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为运动员机能的生理学 评定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功能
1.运动员选材的科学依据
2.客观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3.预测运动成绩
4.监控运动员合理膳食和营养
对各点进行补充 结合论述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p424-432
1.运动系统测试指标
①肌力
②肌电图
③关节伸展度
2.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
①心率监测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基础心率、安静时心率、运动时 心率和运动后心率
②血压监测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③心电图监测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电压增高、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
对三点进行补充
3.呼吸系统测试指标
①肺活量的测试
②连续肺活量的测试
③时间肺活量的测试
④最大通气量的测试
4.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
①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PWC170实验:运动员机能评定中一种常用的次极限负荷实验。他测定机体在定量负荷运动中 当身体机能动员起来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心率为170次/分时,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数量
乳酸阈的测定
②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评定
③糖酵解代谢能力测定
5.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
①两点辨别阈
②闪光融合频率
③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④脑电图检测
6.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①体重测试
②身体成分测试
水下称重法、皮皱厚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体重指数法
③其他形态指标测试
7.其他机能评定指标
对各系统综合 论述,结合实际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p433
①骨骼特征
②骨骼肌特征
③血液循环特征
④呼吸机能特征
对各点需要进 行详细论述
2.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p434
对照书本 重点背诵
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一般步骤p435
1.明确机能评定目的及范围
2.常规健康检查
3.机能测试
4.评定报告及运动处方和膳食处方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p436
1.结合教练员训练周期的安排制定机能评定计划
2.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特点进行有层次的机能评定工作
①进行一些基本机能测试
②进行系统生理指标测试
③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研究
④进行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
3.机能评定工作标准化
4.建立重点运动员机能评定档案
5.建立运动员机能测试、比赛测试及训练计划数据库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p437
生理指标的检查
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