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生态
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生态,分享了土壤微生物生态、空气微生物生态、水体微生物生态的知识,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8-02 23:01:55 山西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相关概念
1.生态系统
1.定义
2.组成:环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3.结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环境条件
4.功能
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名词解释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物生产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生物圈
生态平衡
生态阈限
土壤微生物生态
土壤微生物生态
1.土壤微生物生态条件
(1)营养:含大量有机无机物质
(2)PH:多为5.5~8.5.适合大多数微生物需要
(3)渗透压:土壤的渗透压对微生物是等渗或低渗环境,有利于微生物摄取营养。
(4)氧气和水:土壤具有团粒结构,有孔隙,具有持水性,可为微生物提供氧气和水分。
(5)温度:土壤保温性强,一年四季温度变化不大,适合微生物生长。
(6)保护层:表层土是保护层,可使土壤微生物免受紫外辐射的照射。
2.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在任何土质中:细菌量 放线菌 真菌 藻类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3.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不同,受营养 水 温度等因素
土壤自净
✅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 生化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是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土壤污染
1.污染源
(1)含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污废水农田灌溉和土地处理;
(2)固体废物的堆放和填埋的渗虑液进入土壤;
(3)地下储油罐泄露和农药喷洒等。
2.污染物质
农药 石油类 氨 重金属等。
3.土壤污染的后果
(1)对土壤本身: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盐碱化 板结;
(2)对土壤中的生物:毒害植物和微生物 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3)对人类:土壤中的毒物被植物吸收 富集 浓缩,随食物链迁移 转移到人体,威胁人类健康
(4)造成二次污染:被污染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流入河流等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污染物及病原微生物又随水源进入人体,毒害人类。
土壤修复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的天然微生物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天然功能的过程。
1.土壤修复步骤
(1)调查污染地的本底资料,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结构,含氧量和温度等“土著”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等。
(2)制定方案,进行适当的可行性试验。
(3)技术实施。
2.修复技术的关键(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
(1)微生物种类
a-“土著”微生物
目前用的较多,具有经济性,但效果较差;
b-从污染土壤选育优势菌种,经过扩大培养接种到污染土壤中
容易实施+收效快+效果好
c-用质粒育种或基因工程构建工程菌并接种到污染土壤中。
有不容性,工程菌受到“土著”微生物的排他作用
(2)营养
C/N=25:1 或BOD5:N:P=100:5:1,试验时加以调整
(3)溶解氧
a-通气良好的土壤溶解氧在5mg/L左右;
b-适量的过氧化氢有增氧作用
c-鼓风机向地下鼓风,有增氧作用
(4)环境因子
适量的水 PH 温度
3.土壤生物修复工程
微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生物修复
工艺简单+费用低-but处理速度慢
异位生物修复
现场处理法
预制床法🛏️
堆置处理法
生物反应器
厌氧生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提取
植物降解
植物稳定化
空气微生物生态
1.空气的生态条件
空气空气具有紫外线辐射较强,较干燥,温度变化大,缺乏营养性等特点,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2.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
a-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到空中。
b-水体:小水滴飞溅可将水中微生物带至空中
c-人和动物的干燥脱落物,呼吸道产生的微生物可进入空气中。
d-敞开的污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可通过机械搅拌,鼓风曝气等可使水中的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飞溅到空中。
3.空气微生物的检测
(1)固体法
平皿菌落法
撞击法
过滤法
(2)液体法
测定空气中的浮游微生物(浮游细菌)
4.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
空气微生物没有固定类群,在空气中存活时间较长的主要有芽孢杆菌,霉菌和放线菌的孢子,野生酵母菌,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胞囊。
5.空气污染指示菌——绿色链球菌(易发现,有规律性)
水体微生物生态
1.水体微生物的来源
2.微生物群落
3.水体自净
✅ 水体自净: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其原有的水平和状态,这叫做水体自净。
✅自净容量: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中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出一条溶解氧变化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1)水体自净过程
a-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被水体稀释,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沉降至河底;
b-水体中的好氧菌利用溶解氧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并用以组成自身有机体。水中溶解氧急速下降,有大量动物死亡,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有机物经细菌完全无机化后,产物为二氧化碳,水,磷酸根氨,硫化氢等,氨气和硫化氢继续在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作用下,生成硝酸根和硫酸根。
c-在液氧菌分解有机物时,水中大量溶解氧被消耗,复氧速率<耗氧速率,氧垂曲线下降。在最缺氧点,有机物的耗氧速率=复氧速率。再往下游,有机物逐渐减少,复氧速率>耗氧速率,氧垂曲线上升。如果河流不再被有机物污染,河水中的溶解氧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达到饱和。
(1)耗氧原因
(1)有机物的生物氧化;
(2)硝化作用:水中存在氨,硝化作用会耗溶解氧
(3)水底沉泥的分解
(4)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
(5)无机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2)复氧原因
(1)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
(2)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氢
(3)从溶解氧角度看
若Gp点的溶解氧量大于有关规定的量,说明污水排放未超过水体自净能力;若排入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则Gp点低于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的下一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氧垂曲线中断,说明水体已经污染。在无氧情况下,水中有机物因厌氧微生物作用进行厌氧分解,产生里H2S-甲烷等,水质变坏,腐化发臭。
d-随着有机物越来越少和其他条件(温度光照等)使细菌死亡,水体呈自净状态。
(2)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P/H指数
P代表光能自养微生物,H代表光能异养微生物;
P/H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度:P/H指数低,自净速率高
随着水体自净过程:P/H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然后恢复到原有水平
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由空气中的氧溶于水而得到补充,同时也靠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光合作用放出氧得到补充。
(3)污化系统:4带
(4)水体有机污染指标
A.BIP指数:无叶绿素的微生物占所有微生物的百分比。
BIP=B/(A+B)·100%
BIP值越大,水污染越严重
B.细菌菌落总数
平皿计数法
C.总大肠菌群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某些因素,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湖泊,海洋,河流使水体中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过量生长,导致但淡水水体发生水华,海洋发生赤潮,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评判标准
一般认为,水体中无机氮为300mg/m3,总磷为20mg/m3以上,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2)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a-观察蓝细菌和藻类等指示生物;
b-测定生物的现存量
c-测定原初生产力;
d-测定透明度;
f-测定N,P等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
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需要用三级处理方法处理废水,脱氮除磷,严格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
(3)AGP:藻类潜在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