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阿拉伯帝国【世界古代史】
本张导图阐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诸方面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盛衰兴亡的概貌。阿拉伯帝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阿拉伯帝国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融通与交流,为世界由分散和孤立的状态走向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穆斯林所创立的这个庞大帝国已经湮灭,然而它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当今世界众多貌似难以理解的困惑或可在阿拉伯帝国时代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对这一段历史视而不见或心存偏见,便容易对伊斯兰文明产生误解。竭力呈现阿拉伯帝国的本来面貌,尽力消除文化隔膜,或许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之一。
编辑于2023-08-03 15:28:28 新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阿拉伯帝国【世界古代史】 (7——13世纪)
内容框架
阿拉伯帝国
第一节:伊斯兰文明的诞生
第二节:哈里发国家的政治秩序
第三节:哈里发国家的经济与社会
第四节:哈里发国家的宗教与文化
引 言
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阿拉伯半岛迎来文明的曙光。先知穆罕默德逝世之后,穆斯林经过近百年的征战,建立起一个西起大西洋,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高加索,南达阿拉伯海和亚丁湾的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在三洲五海的舞台上,穆斯林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第一节 伊斯兰文明的诞生
阿拉伯人的早期历史
【贝都因人】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此地地表干枯,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资源匮乏,游牧生活方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阿拉伯半岛,贝都因人为数甚多,骆驼和羊群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财富。此外,这里还生活着相当数量的定居人口。他们大都分布在适宜农业生产的半岛边缘。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与定居两种生活方式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赖和彼此制约。定居者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生产水平的低下,往往需要游牧经济的诸多产品作为补充。
古代阿拉伯人并非统一的社会群体,其内部差异十分明显。
【查希里叶时代】“查希里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无知”。《古兰经》中曾经4次提及查希里叶时代,特指缺乏真正信仰的时期,用以区别伊斯兰时代。广义上的查希里叶时代,泛指从人类的始祖阿丹(即亚当)至先知穆罕默德传布启示的历史阶段。狭义上的这一时代,即伊斯兰教诞生前的百余年间,而此时代的阿拉伯人,仅指生活在希贾兹和纳季德一带的北方阿拉伯人。
在前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占据统治地位,泛神思想和自然崇拜颇为盛行。当时,敬奉安拉的宗教意识已经存在。然而,敬奉安拉并不排斥多神崇拜;安拉并没有被视作唯一的神灵,而仅仅在诸多的神灵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原始崇拜逐渐难以满足阿拉伯人宗教生活的需要,多神信仰开始出现衰落征兆,一神教思想初露端倪。
查希里叶时代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
【先知穆罕默德】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告别了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步入崭新的文明时代,而这场变革的领导者便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他是古莱西人库赛伊的后裔,属于哈希姆氏族。20岁时,他受雇于诺法勒氏族的富孀赫蒂彻,前往叙利亚经办商务。5年后,他与赫蒂彻成婚,生活状况骤然好转。在40岁前的几年中,先知穆罕默德常于禁月(即后来伊斯兰历9月,亦称来埋丹月)期间到麦加以北的希拉山洞静居隐修。大约在610年的一个夜晚,安拉的启示开始降临。《古兰经》将其命名为“高贵的夜晚”,穆斯林则称其为“受权之夜”。从此,先知穆罕默德开始了传布启示的生涯。 610年至622年间,先知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以安拉的名义传布启示。在《古兰经》的114章经文中,有80余章属于麦加时期的内容。麦加时期的启示,首先是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信条,强调安拉是万物的本原和唯一真实的永恒存在,并且还包括灵魂复活、信奉天使、信奉先知、信奉经典和末日审判等,标志着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诞生。
【伊斯兰教的创立】在麦加传布启示的初期,先知穆罕默德似乎无意创立全新的宗教,而仅仅是恢复古代信仰,呼唤世人追寻远古的前辈所崇奉的真理,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代阿拉伯人宗教思想的延续。然而这绝非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实质所在,先知穆罕默德传布的启示并非古代宗教的翻版,而是借助于以往宗教的某些形式,而服务于全新的社会需要。 伊斯兰教诞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与麦加贸易的兴起及财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集中反映了古莱西人氏族部落制度趋于解体的社会现实。而对伊斯兰教的皈依与反对,明显体现了平民阶层与氏族权贵之间的矛盾冲突。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传布的启示,不仅强调宗教意义的平等,而且倡导现实生活的平等,已经开始超越血缘群体的狭隘界限,蕴含着两种社会制度和财产观念的尖锐冲突,否定了原始公有制的财产关系,体现了古莱西人在由氏族部落社会向文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新旧思想意识的尖锐对立,包含着文明倾向与野蛮势力激烈抗争的历史内容。故而,伊斯兰教的诞生顺应了古莱西人以至整个阿拉伯半岛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转变的历史趋势,无疑是一场隐蔽在宗教运动形式下的社会革命。
【“徙志”与先知的城市】622年9月的一个夜晚,先知穆罕默德潜离麦加。在躲过古莱西人搜捕之后,终于在4天后到达叶斯里卜郊外的库巴。622年9月24日,他正式进入叶斯里卜。从此,叶斯里卜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的城市”,简称麦地那。这就是伊斯兰教史上所谓的“徙志”。徙志是阿拉伯语“迁徙”一词的音译,又称“希吉拉”。 徙志是早期伊斯兰史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伊斯兰教麦加时期的结束和麦地那时期的开始。 为了纪念神圣的徙志,伊斯兰国家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于639年颁布法令,将徙志之年作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以阿拉伯传统历法的该年岁首(即公历622年7月16日)作为伊斯兰教历元年的开端。
【“麦地那宪章”】当时,先知穆罕默德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在绿洲的范围内缔造和平。为实现这一目标,他采用协议形式规范来自麦加的穆斯林(“迁士”)与麦地那的穆斯林(“辅士”)的关系、麦地那穆斯林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全体穆斯林与土著犹太人的关系。这些协议内容被称为“麦地那宪章”。根据宪章,来自麦加的“迁士”与奥斯部落和哈兹拉只部落的穆斯林以及“跟随他们的人、依附他们的人和与他们一同作战的人”共同组成统一的社会群体,名为“安拉的温麦”。这一共同体组织与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社会群体具有本质区别。在温麦中,先知穆罕默德具有绝对权威,温麦成员必须顺从安拉的意志而接受先知穆罕默德的仲裁。显然,温麦已包含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和超越血缘界限的地域联系,这构成伊斯兰国家的最初形态。因此,徙志是伊斯兰国家建立的起点。 温麦的建立,不仅提供了国家权力趋于成熟的政治基础,而且构成阿拉伯人实现社会聚合的重要外在形式。
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的政治秩序
麦地那哈里发国家
【哈里发共和时代】632年,温麦权力的继承成为穆斯林关注的焦点。经过激烈争辩,阿布·伯克尔最后被拥戴为温麦的领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哈里发,阿拉伯历史从此进入了哈里发国家时代。哈里发是阿拉伯语“继承人”一词的音译。阿布·伯克尔出任之哈里发,特指“安拉的使者的继承人”。然而,阿布·伯克尔作为哈里发,只是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部分权力,即作为先知和传布启示以外的其余权力。哈里发的权力和地位来自他对于安拉的虔敬、对于伊斯兰事业的贡献和相应的威望。他的言行必须符合《古兰经》和“圣训”的规定。
【帝制的确立】穆阿威叶(661—680年在位)出任哈里发,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当时,阿拉伯国家政权结构依然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哈里发主要治理叙利亚一带,而将其他区域交给行省总督掌管。穆阿威叶废弃哈里发选举的传统原则,指定其子叶齐德为继承人,从而开创哈里发家族世袭的政治制度,阿拉伯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世袭君主制转变。
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建立以后,阿拉伯帝国政治重心逐渐东移,758—762年,曼苏尔开始在巴格达营建新都,伊拉克取代叙利亚成为帝国中心。阿拔斯哈里发国家“从地中海的帝国转变为亚洲的帝国”。穆斯林社会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相对削弱,东方古老传统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广泛影响。王朝建立之初,局势尚不稳定,哈里发的首要任务是铲除政治隐患和排斥异己势力。经过几代哈里发的努力,阿拔斯王朝克服了严峻的政治危机。764年,曼苏尔除掉了阿布·穆斯林,一统天下,号令四方,阿拔斯王朝的基业得到巩固。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陷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尔绥木(1242—1258年在位)被装入袋中,马踏而死,阿拔斯王朝灭亡。
正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以维护现存政治秩序合法地位的政治理论得到广泛的发展。伊斯兰的宗教思想与政治理论浑然一体;宗教思想构成政治理论的前提,政治理论则体现为宗教思想的延伸和补充。
【温麦原则和沙里亚学说】正统穆斯林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温麦的原则和沙里亚的学说。伊斯兰教是国家的基础,温麦是伊斯兰国家的外在形式;国家起源于安拉的意志,安拉是温麦的主宰,是世人的君王,而沙里亚是安拉意志的体现和安拉规定的法度,是先于国家的秩序和尽善尽美的制度,芸芸众生只有遵循沙里亚的义务,绝无更改沙里亚的权力。既然捍卫沙里亚规定的神圣秩序是国家的目的所在,那么国家无疑是合理的,国家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有关哈里发的学说为正统穆斯林政治理论的核心。温麦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外在形式,其顶端是兼有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哈里发。伊玛目是哈里发的宗教称谓,信士的长官则是哈里发的世俗称谓。
这些政治理论不仅阐述了有关国家和哈里发的思想学说,而且规定了穆斯林的相应义务。穆斯林作为臣民不仅要顺从哈里发的意志,更要遵循沙里亚和安拉的法度。民众顺从哈里发的前提,是哈里发的言行符合沙里亚的原则。否则,民众应当放弃对于哈里发的顺从,罢免哈里发的统治权力,直至诉诸暴力手段。
在哈里发时代的阿拉伯社会,由于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高度结合,政治理论不可避免地包含相应的宗教思想,政治群体往往表现为宗教集团,政治对抗大都采用教派运动的形式。换言之,教派运动皆有相应的政治基础、政治目的和政治手段。政治冲突是教派运动的根源所在,哈里发权位归属构成教派运动的核心内容。
政治理论与政治运动
第三节 哈里发国家的经济与社会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632年以降,伊斯兰国家进入大规模对外扩张阶段。而军事征服占领直接导致了地权性质的改变。麦地那哈里发国家根据伊斯兰教原则,沿袭阿拉伯传统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先例,在被征服地区广泛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根据欧默尔确定的原则,被征服者作为“迪米”构成依附于哈里发国家的直接生产者,穆斯林战士构成与被征服者截然对立的军事贵族集团。在此基础上,哈里发国家禁止穆斯林战士在阿拉伯半岛以外区域占有土地和从事农耕,所有被征服的土地皆以斐伊的形式成为全体穆斯林的共同财产。
【地产类型】倭马亚时代,地产大体分为两种类型。被征服地区的异教居民所拥有的地产,沿袭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规定的税收标准,向哈里发国家缴纳全额的土地税,称为“全税地”。阿拉伯穆斯林在被征服地区所获取的土地,免缴全额的土地税,仅纳什一税,称为“什一税地”。阿拔斯王朝后期,集权政治日渐衰微,哈里发国家在诸多地区难以继续直接征税,遂改行包税制。
麦地那哈里发在扩张过程中,曾将征服的部分土地收归国家支配;这种地产被后世伊斯兰教法学家称作“萨瓦菲”。耕种者作为佃农直接向国家缴纳租税,国家则根据土地的面积和质量以及作物的种类和灌溉方式确定租税的标准。萨瓦菲的耕作者往往享有世袭租佃的权利,但严禁私自转让和买卖土地。阿拔斯王朝后期,国家财政拮据,遂不断出售国有土地,致使哈里发直接控制的国有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阿拉伯封建地产的第二种形态是民间地产“穆勒克”,即私人自主地。穆勒克大都起源于被征服地区非穆斯林地主乡绅的原有地产。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阿拉伯穆斯林在被征服地区获取的地产。阿拉伯穆斯林除接受国家赐封的土地外,还在被征服地区购置大量地产。亦有许多阿拉伯穆斯林在被征服地区垦荒造田,据为私产。
第三种形态是伊克塔。伊克塔的赐封,是阿拉伯穆斯林在被征服地区获取地产的主要途径。伊克塔的起点是萨瓦菲,其演进的终点是穆勒克,故而兼有王田与民间私田的双重性质,处于王田向私田的过渡状态。由农产品份额的赐封向租佃权利的赐封转变的过程,反映了伊克塔在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下逐渐私有的变化趋势。伊克塔的私有倾向侵蚀着萨瓦菲的国有原则,为倭马亚时代穆斯林贵族地产与异教贵族地产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农业与水利】阿拉伯帝国农耕区域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倾向。一方面,长期垦殖活动导致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作区域的扩展。另一方面,农民弃田致使耕地荒芜,耕地牧场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纺织业与商业】阿拉伯帝国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纺织业。它是西亚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产品包括地毯、挂毯、坐垫和门帘。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和蚕丝技术的传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玻璃制造业是仅次于纺织业的手工业部门。而取得突出成就的行业是新兴的造纸业。
【城市发展】城市的广泛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是哈里发时代阿拉伯历史的重要特征。大规模的武力征服,则是阿拉伯世界城市化的起点,军事营地成为阿拉伯城市的重要起源。巴士拉、库法、弗斯塔特和凯鲁万等城市均曾为军队屯驻之地,后来发展为颇具规模并有完整政治和经济功能的城市。伊拉克的巴格达和萨马拉、叙利亚的拉姆拉、马格里布的菲斯、提阿雷特、希吉勒马萨、突尼斯等皆为重要城市,闻名遐迩,久负盛誉。
农业与工商业
阿拉伯人的迁徙与交往
阿拉伯人具有悠久的迁徙传统。伴随着帝国扩张,阿拉伯人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过程。这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而且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分布范围。在圣战的旗帜下,阿拉伯人如同潮水一般,涌入“肥沃的新月地带”和尼罗河流域,继而涌向遥远的呼罗珊和西班牙。阿拉伯人迁徙的首要目标,是伊拉克肥沃的平原地带。巴士拉和库法宛若幼发拉底河畔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纷至沓来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另一条迁徙路线,是沿希贾兹北行,再进入叙利亚和尼罗河流域。
阿拉伯人分布范围的扩展,不仅体现生存空间的移动,而且蕴含着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大批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接受定居生活,使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差距和障碍大为减弱,进而为广泛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发展,阿拉伯人垄断伊斯兰教的时代趋于结束,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阶层在倭马亚时代迅速兴起并且构成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社会势力。
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阿拉伯人仍保留着氏族部落的外在形式,社会矛盾往往表现为血族群体之间的对抗和仇杀,“阿萨比亚”(即部落宗派主义)是一突出的社会现象,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影响甚大。虽然此时的阿萨比亚沿袭了查希里叶时代传统形式,但二者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哈里发国家作为超越血缘界限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权威,制约着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次,在迁徙的过程中,阿拉伯人的血缘联系日渐松弛,地域联系不断增强,瓦解着部落冲突的社会基础,导致超越血缘界限的政治组合,社会对抗的表现形式随之改变。
【“麦瓦利”与“迪米”】“麦瓦利”,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被保护者。最初,麦瓦利指非部落民的社会成员,包括释放奴隶和接受氏族部落保护的外来者,其地位介于部落民与奴隶之间。他们不能被随意伤害或出售,但在婚姻和财产继承等方面却不能享有与部落民同等的权利。伊斯兰教兴起以后,麦瓦利的内涵发生变化。皈依伊斯兰教的异族人口成为麦瓦利的主体,出身奴隶的穆斯林在获得自由以后加入麦瓦利的行列。麦瓦利虽然成为穆斯林,但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伊斯兰的节庆】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开斋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意在庆祝斋月的结束。宰牲节是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以会礼和宰牲为主要内容。宰牲之日也是朝觐之日,穆斯林或前往麦加履行朝觐义务,或聚集在清真寺举行会礼。圣纪是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即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圣纪的内容,主要是穆斯林在清真寺诵经祈祷,追忆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经历。阿拔斯时代,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深受波斯传统习俗的影响,波斯人的元旦诺鲁兹节(即公历5月27日)在伊斯兰世界几乎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另外,宗教宽容的政策使伊斯兰世界的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世俗倾向。许多穆斯林在摒弃宗教内容的前提下,甚至同庆基督教的各种节日。
哈里发国家的社会
第四节 哈里发国家的宗教与文化
伊斯兰教的发展
【教派运动】古典伊斯兰世界经历了600余年的历史。此间,伊斯兰教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古代东方的禁欲传统、佛教的转世轮回学说、基督教的救世主概念和希腊哲学的思辨倾向,对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诸多的伊斯兰教流派相继出现。
【教法学派】作为安拉的启示,《古兰经》是规范穆斯林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阿拉伯人最早的成文法典和伊斯兰教法律制度的原型。但是,许多法律具体问题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无明文可循,只能由各级法官或宗教学者裁决。于是,各种教法学派应运而生。倭马亚时代,形成了“圣训派”和“意志派”,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教早期法律思想的两种倾向。阿拔斯时代,伊斯兰教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形成哈奈斐、马立克、沙斐仪和罕百里四大教法学派。哈奈斐学派积极倡导类比和公议的法律原则,颇具自由倾向和宽容色彩。马立克学派强调遵循“圣训”规定的法律原则,反对执法者依照个人意见进行司法裁决。沙斐仪学派兼重“圣训”条文和公议原则,中庸色彩浓厚。罕百里学派恪守《古兰经》的字面经文和“圣训”的法律条款,将其视作不谬的法学原则,认为理性判断和公议类比不足凭信,故又称“经典派”。
【兼容并蓄】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阿拉伯语为其主要载体,所以常被称作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 先知穆罕默德和共和政体期间,麦地那和麦加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两大文化中心。学者主要是阿拉伯血统的圣门弟子,大都长于宗教学的研究。例如:欧默尔精通教法,被时人誉为“立法的栋梁”;其子阿卜杜拉致力于“圣训”的搜集和研究,可谓圣训学的奠基者;阿卜杜拉·阿拔斯深谙《古兰经》,是经注学的创始人,有“经典诠释的宗师”之美称;栽德·萨比特能够背诵全部《古兰经》,曾经受阿布·伯克尔和奥斯曼的委托,两次主持整理和汇集《古兰经》,在诵经学方面颇具权威。圣门弟子中阿拉伯人居多,导致纯粹阿拉伯风格的文化在伊斯兰世界中的主导地位。
【非阿拉伯风格的文化倾向】倭马亚时代,圣门弟子相继去世,再传弟子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代表,巴士拉和库法逐渐取代麦地那和麦加,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再传弟子中固然不乏阿拉伯人,但是异族血统的穆斯林日渐增多,其中一些学者在伊斯兰世界闻名遐迩,非阿拉伯风格的文化倾向在伊斯兰世界日趋显见。 许多犹太人和基督徒改奉伊斯兰教以后,往往根据《圣经》中的传说诠释《古兰经》中的某些启示,从而形成“基督教式与以色列式”的经注学。许多穆斯林学者对希腊哲学颇有研究,试图借鉴希腊哲学的逻辑推导和理性思辨的原则论证伊斯兰教信仰,探讨诸如安拉的本体与其属性的关系、安拉前定与自由意志以及宇宙论、认识论等神学命题和哲学命题,进而形成穆斯林特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即教义学。另外,拉丁语及希腊语与阿拉伯语的法学术语颇多相似,体现了地中海古典世界的法学思想和法律概念对于伊斯兰教法的广泛影响;基督教中关于救世主的概念,则应是什叶派伊斯兰教之马赫迪思想的原型。
伊斯兰文化的社会土壤
文化成就与历史地位
【音乐与书法】阿拉伯音乐起源于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倭马亚时代,在希贾兹的两座圣城,聚集了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歌手。阿拔斯时代,穆斯林将音乐视作数学的分支,将希腊音乐著作译成阿拉伯语,进而发展了独特的音乐理论。伊斯兰教反对绘像,却无法杜绝穆斯林中的某些人欣赏和绘制各种动物的图像和人像的行为。倭马亚时代的著名建筑阿姆拉宫,就有许多出自异教徒之手的精美壁画。穆斯林崇尚书法,誊抄《古兰经》蔚然成风。他们不断汲取异族和异教的绘画技巧,使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创造了库法体、纳斯赫体和苏勒斯体等各种字体。
【清真寺建筑】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的标志,其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则是阿拉伯人传统文化风格与被征服地区异族异教艺术时尚渐趋融会的缩影。初期清真寺的风格朴实无华。倭马亚时代,在异族异教艺术影响下,清真寺建筑风格发生变化。阿拔斯时代,建筑艺术日臻成熟。巴格达的绿圆顶宫、萨马拉的巴尔库瓦拉宫、科尔多瓦的阿萨哈拉宫以及萨马拉清真寺、科尔多瓦清真寺、卡拉维因清真寺、伊本·土伦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皆堪称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瑰宝。
【杰出的历史编纂学】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学起源于圣训学的研究,最早研究历史的穆斯林皆为造诣极深的圣训学家,最初的历史著作仅仅追寻阿拉伯人的历史,考证“圣训”,如阿拉伯人的谱系、查希里叶时代的传说、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历次圣战的始末。阿拔斯王朝,历史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然而,早期史学家的视野依然不出阿拉伯人的范围。 泰伯里(839—923年)的《历代先知与君王史》将当时穆斯林所知的世界视作一个整体,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巨著。麦斯欧迪(912—957年)所著《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亦译作《金牧场》,在伊斯兰世界首创纪事本末的编纂体例。伊本·阿西尔(1160—1234年)所著《历史大全》中关于西班牙和马格里布的内容颇为珍贵,史料翔实可信,备受后人的推崇。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所著《历史大全》,着重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游牧世界与定居社会、部落制度与国家秩序、物质生产与文化生活之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在历史哲学方面独树一帜,被后人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小 结
本张导图阐述了伊斯兰教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诸方面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盛衰兴亡的概貌。阿拉伯帝国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阿拉伯帝国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融通与交流,为世界由分散和孤立的状态走向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穆斯林所创立的这个庞大帝国已经湮灭,然而它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当今世界众多貌似难以理解的困惑或可在阿拉伯帝国时代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对这一段历史视而不见或心存偏见,便容易对伊斯兰文明产生误解。竭力呈现阿拉伯帝国的本来面貌,尽力消除文化隔膜,或许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