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拜占庭帝国【世界古代史】
拜占庭,即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皇帝实行帝国分治,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在476年灭亡,东罗马则在外族冲击的战火中维系着所谓“罗马的”皇统和法律政治体制,历经13个王朝,最后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事实上,“拜占庭”人从未自称为拜占庭人,而是一向以“罗马人”自称。“拜占庭”是后人提出的一个称谓。17世纪之后,这一称谓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用于中世纪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历时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灭亡了。但它并没有灰飞烟灭,它的行为方式,它的宗教传统,它的战争方略,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建制,它的文化遗存和艺术珍品,甚至它的宫廷礼仪、外交模式等,皆作为珍贵历史财富,在其周边的国家和民族、部族之中,乃至在西方文明社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人们研究拜占庭,不仅注意到它承袭自古代社会的文明遗产,更注重的是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关注它作为基督教欧洲的东方“前哨”,在抵制阿拉伯伊斯兰教入侵时代的重要作用,也审视它处于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位置,如何在启蒙后来民族、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民族交流及融合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编辑于2023-08-03 17:07:25 新疆【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拜占庭帝国【世界古代史】 (4——15世纪)
内容框架
拜占庭帝国
第一节:拜占庭的历史分期与早期拜占庭帝国
第二节:战火中的中期拜占庭(565——1081年)
第三节:突厥人的兴起和拜占庭的衰落
引 言
拜占庭,即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皇帝实行帝国分治,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在476年灭亡,东罗马则在外族冲击的战火中维系着所谓“罗马的”皇统和法律政治体制,历经13个王朝,最后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事实上,“拜占庭”人从未自称为拜占庭人,而是一向以“罗马人”自称。“拜占庭”是后人提出的一个称谓。16世纪德意志的历史文献学者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第一次将“拜占庭”这一名称引进历史编纂学体系之中。17世纪之后,这一称谓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用于中世纪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第一节 拜占庭的历史分期与早期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的历史分期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被罗马教皇冠以“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标志着西方世界与东方的拜占庭帝国开始分庭抗礼。
早期(324—565年,即从君士坦丁大帝统一至查士丁尼逝世),是古代拉丁化的罗马帝国向中世纪希腊化的拜占庭的过渡时期。
中期(565—1081年,即从查士丁尼辞世至马其顿王朝结束),是中世纪拜占庭的发展和繁荣时期,也是在阿拉伯伊斯兰教产生之后,拜占庭帝国为维系自身生存的艰苦斗争时期。
晚期(1081—1453年,从科穆宁王朝建立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即拜占庭在突厥人、其他草原民族及西方发动的十字军的冲击下步步走向衰落的时期。
【君士坦丁堡】为了强化帝国边防,君士坦丁皇帝在当年希腊人殖民城市拜占庭(公元前660年建城)建立了新的首都,于330年带着主要的元老重臣及教会大员迁都于此城。但仍保留了罗马城作为“古都”的地位,而将新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背靠巴尔干丘陵,屹立于两海(黑海与马尔马拉海)一湾(金角湾)之间,通过多瑙河和黑海出口,君士坦丁堡与欧洲腹地保持着密切联系。从欧洲穿越海峡,君士坦丁堡又与亚洲的几条商路(特别是通往中国和印度的商路)沟通。因此,恩格斯曾称君士坦丁堡是沟通东西方的金桥。凭借这座城池的天然战略优势,拜占庭帝国在其存续的1000年内,多次化险为夷,顽强地生存下来。
背景:犹太人保罗用基督教的语汇肯定了罗马统治集团之合法性:“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圣经·新约·罗马书》:13:1)。
经过:君士坦丁皇帝于325年主持召集基督教主教会议,强令通过著名的《尼西亚信经》。基督教获得了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
结果:392年,狄奥多西皇帝正式确定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唯一宗教的地位,其他传统宗教和崇拜均被斥为“异教迷信”。
影响:《尼西亚信经》经不断完善,成为基督教宣示信仰的基础文本,为帝国晚期乃至中世纪基督教会和皇权之间长期共存、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且互相斗争的基本模式的形成,提供了例证。
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
君士坦丁堡的初建与基督教正统地位的确立
罗马法的集成
背景:古罗马一直有重视法制的传统,从《十二铜表法》到后来的人民会议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法规,乃至实行帝制后历代皇帝的敕令等,都构成罗马法的重要内容。随着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前基督教奴隶制时期的许多法律原则受到了基督教理念的挑战。
内容:查士丁尼即位以后,力图振兴君士坦丁之后日渐衰微的帝国,实现“一个帝国、一部法典、一个统一教会”的目标。528年,查士丁尼下令以大法官特里波尼安为首,组成一个包含十位著名法学家的专门委员会,着手将古罗马历代皇帝的法令和敕令等汇编成集,使之更为系统化。
结果:529年7月,《查士丁尼法典》问世。534年,此法典经修订颁发,成为传世版本。该法典共计12卷,4562条。私法是该法典的主要部分,因此,恩格斯强调,这部法典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的最完备形式”。
意义:查士丁尼所完成的不仅是一部罗马法的集成,而且是古罗马政治法律历史的一部集大成的终结性文献。
受东方希腊文化的影响,一个希腊化的“罗马帝国”就在古罗马政治法律框架下诞生了。
基督教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逐渐形成教权与皇权并存的二元化的权力体制。
6世纪的罗马-拜占庭帝国已经是一个以隶农-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化国家,查士丁尼的《新律》体现了这一时期帝国经济方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又被誉为“拜占庭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是史学家普洛柯比和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代表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早期拜占庭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 战火中的中期拜占庭(565——1081年)
对外战争
拜占庭历史的中期,是希腊化的中世纪帝国在艰苦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并发展成熟的时期。此间经历了5个大的王朝(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伊苏里亚王朝,717—802年;阿莫里亚王朝,820—867年;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杜卡斯王朝,1059—1081年),3个中间时期,历时400余年。
此间,拜占庭最重要的对外事件是对东方邻国波斯人的胜利。但很快又陷于多方受敌之困境:在南方,是与阿拉伯人的长期对峙和制海权的争夺;在北方多瑙河流域,是斯拉夫-保加尔人的新入侵;在西方,自800年查理大帝与罗马教宗达成政治同盟之后,拜占庭不得不放弃其地中海统一帝国之皇帝的梦想,接受基督教世界三大势力(查理帝国、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教宗领)搏弈的新格局。
【与波斯战争】为争夺两河流域平原与东西方商路,特别是通往东方的丝路的控制权,拜占庭与波斯数度交锋。622—627年,希拉克略皇帝率军进行了三次对波斯战争,最后迫使波斯新王科巴德二世(628—629年在位)与拜占庭停战议和。然而长期战争已使拜占庭和波斯两败俱伤。一支新的政治势力,在古代地中海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阿拉伯半岛兴起,将拜占庭拖入了与阿拉伯战争之中。
【与阿拉伯人战争】在新兴伊斯兰教势力的打击下,拜占庭帝国节节败退,直到君士坦丁四世时期采用“希腊火”拒敌,才遏制了阿拉伯人的进攻势头。此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以小亚细亚、叙利亚的交界处为基本分界线的大致格局基本形成,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前哨”。
伊苏利亚朝的拜占庭局势
在与阿拉伯战争中,拜占庭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被动局势,转为同阿拉伯长期对峙,双方争夺的战场从陆地伸展到爱琴海与地中海上;
利奥三世认同阿拉伯人对基督教两大错误(奉行三位一体教义和实行圣像崇拜)的批判,开展了延续一个世纪之久的“破坏圣像运动”,重新调整和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土地资源,以提高军人贵族的地位;
确立了军区制在帝国行政-军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军农和佃农与军事地主、贵族地主之间的对立由此成为拜占庭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伊苏里亚王朝和马其顿王朝
军区制和拓殖政策
军区制
背景:来自多瑙河以北的“新来者”的入侵,严重威胁帝国北方的防线,战争、“新来者”和自然灾害对生产的破坏,迫使帝国实行一系列稳定地方统治、组织农业生产的政策。
内容:
将分散于帝国各边界要塞之地和多瑙河岸的驻军划分为数个军团戍守区,由军团将军操纵当地最高的军事、行政、司法和税收权力,由他们选任文职官员管理非军事事务。
将各地无人耕作的土地按照罗马时代的传统,依军事编制逐级分给官兵,使其亦军亦农,在和平期间开发荒地,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补充军队的基本给养。同时要求其在对敌作战时拿起武器,奔赴沙场。军区的将军和士兵有固定年俸,其战时装备并不完全依靠自己所种土地的所出。
影响:重建了久经战乱的帝国边缘地区领土的统治秩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培植了一个自由的、兼有军人-农民双重身份的小土地所有者阶层,保证了国家有一支可随时调动的强大军队。
结果:当地方上的大土地贵族日趋强大,吞并了军农的军役地产之时,军区制不可避免地瓦解了,被一种将贵族、修道院领有土地与其对国家的义务捆绑起来的新制度,普洛尼亚制(亦称监领地制)所代替。
拓殖政策
【民屯传统】除军屯之外,为了缓和边境地区的政治、宗教、民族矛盾,7—9世纪的拜占庭皇帝们还经常实行强制性移民的“民屯”政策。在被强制移民的拓殖者中,斯拉夫人占绝大多数。最大规模的移民发生于希拉克略王朝的末代皇帝查士丁尼二世 (685—695,705—711年在位)时期,在东马其顿地区和斯特莱蒙河谷一次性地安置了斯拉夫人战俘7万之众,另将8万斯拉夫人迁徙到小亚细亚。
【拓殖政策的意义】长期实行的军人和平民的迁徙活动,使得拜占庭能够在经常处于新兴阿拉伯人和斯拉夫人南北夹击的困境下发展生产、强化边境治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奠定了10世纪拜占庭历史上之“辉煌时期”的基础。同时,长期有效的移民政策,改变了帝国各处的民族成分和文化、法律传统,从而促进了东地中海区域具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拜占庭东方基督教文明”这个大环境下融合。
【军区制与“封建制”】这一时期拜占庭军区制和拓殖政策的普遍推行,养育了一个庞大的小土地所有者阶层(其中有军农,也有民屯性质的农业劳动者)。军区制是在中央皇权直接支配下的军事行政区划方式,与西方的封建制相比有其不同的特征。但是,拜占庭也同样经历了其他中世纪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小农经济为主的时代,逐渐过渡到以大地产经济垄断生产资料,小农经济瓦解、大批自由农沦为依附农的时期,这一过程,在马其顿王朝时代基本完成。当人们所普遍抱怨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局面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时,拜占庭这个延续千年的古老帝国也迅速走向了衰落和瓦解。这也是10世纪以后拜占庭国家实力日衰、对外战争连年失利的重要原因。
【法律建树】 中期拜占庭帝国,也是罗马法在拜占庭领土上逐渐希腊化的时期,伊苏里亚朝和马其顿朝早期的皇帝们,都致力于编写新的法典,尽管其主旨是将查士丁尼法典希腊化,但实质上却融进了许多随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新的价值体系。伊苏里亚朝统治时期所制定的《法律选编》(或译“埃克洛加”),是综合罗马法与6世纪南迁的斯拉夫人习惯法,并使之希腊化的产物。就立法与精神文化发展方面而言,马其顿时期也仅是对古代罗马法和古典希腊文化成果的整理和反思,很少有真正的创新。但在拜占庭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中,它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异端运动与斯拉人基督教化】马其顿王朝时期发生了对中世纪至早期近代整个西方历史有着深刻影响的事件:一是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地区宗教异端运动(保罗派和鲍格米勒派)的发展影响了中世纪晚期的城市异端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其二是罗斯君主在一次协同拜占庭攻击保加利亚人的战争之后,迎娶了拜占庭公主安娜(皇帝瓦西里二世之妹),接受了东派基督教(988年),开始融入“基督教世界”。其三是破坏圣像运动及马其顿朝之间的中间期发生的所谓“佛提乌分裂”事件,不断使东西方教会间的矛盾雪上加霜,最后导致1054年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从此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自称公教会(音译“加特力教会”或意译“天主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自称为正统教会(即东正教会)。
【军事权贵与皇室女性】8—11世纪间,来自各行省的军事权贵势力对皇权的觊觎甚至僭越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尤其是马其顿王朝时期,宫中经常出现以“共治”身份参与政治、甚至掌管最高权力的地方权贵,而且,他们是皇家近亲。如著名的军事将领罗曼努斯·雷卡平(919—944年在位),是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的岳父;尼斯福鲁斯·福卡斯(963—969年在位)是孀居的皇后选择的新任丈夫。本来,当男嗣绝续时期,由皇室女性多次选择再嫁对象来确定国家统治者的情况在拜占庭时期一直存在,但由于《埃克洛加》给予了女性比以往更多的权利,伊苏里亚朝末期出现了拜占庭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伊琳娜;而当马其顿王朝最后30年,以皇室女性决定下一任国家统治者的情况几乎成为常态。但皇室的血缘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一旦外戚的僭越可能达到取代“皇室正统”的程度,无论是谁,都会立即被首都民众和基督教会所弃绝。
【造型艺术的新发展】在建筑和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破坏圣像时期的长期动乱,拜占庭没有再出现像查士丁尼时代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的代表性经典作品。破坏圣像运动之后,官方严格规定了东方教堂被允许的出现的圣像的形制:教堂只能允许用镶嵌画、壁画、木板画或者各种材质的浮雕来装饰教堂、供奉神灵,却不允许再使用立体的雕像。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破坏圣像时期对圣像的一些破坏行为,唤起了民间世俗艺术的复生,教堂内部装饰中出现了更多色彩鲜艳的动植物图案及反映拜占庭人城乡生活的壁画或者镶嵌画,展示了拜占庭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并行发展的特点。
中期历史发展特点
第三节 突厥人的兴起和拜占庭的衰落
拜占庭与突厥人的早期冲突
【突厥人】拜占庭帝国的晚期历史是从一支草原部族的入侵和拜占庭人的战败开始的。11世纪中期,一支来自亚洲草原的伊斯兰教化的游牧部族塞尔柱突厥人在其首领图格里尔·贝格率领下进入巴格达,控制了巴格达哈里发,迫使哈里发授予自己“苏丹”之称号。在阿拉伯语中,苏丹是“权威”的意思,是哈里发授于为其征战的军事领袖的最高称号。后来,改宗伊斯兰教的西突厥人各部,主要是塞尔柱人和奥斯曼人的最高首领,都领此尊号,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实际统治者,巴格达哈里发只保留了其宗教领袖的地位。
【突厥人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道团(尤其是苏非人的传教团)向突厥人传道的时间约在8世纪早期。一开始,颇受抵制和排斥。但穆斯林商人在草原地区的贸易活动,很快吸引了这些草原人对于穆斯林世界之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向往。逻辑清楚、朴素无华的教义思想,其对天命及天堂地狱的理解以及“穆斯林皆兄弟”,“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等伊斯兰社会理念,在突厥人那里得到了共鸣。于是,伊斯兰教很快成为草原的突厥部族与中亚穆斯林居民之间相互认同和融合的重要纽带。尤其在穆斯林与拜占庭交界处特别活跃的突厥一支土库曼人,更是积极进取的“圣战斗士”(加齐)。
【曼西喀特战役与罗姆苏丹国】1068年,杜卡斯王朝的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曾对突厥人进行了多次有效的反攻。但罗曼努斯四世在1071年幼发拉底河畔凡湖附近的要塞曼西喀特与突厥人的遭遇战中失利被俘。突厥人开始在小亚细亚不断深入,最后定居于此,建立了“罗姆苏丹国”。
【拜占庭与十字军】从11世纪中期马其顿王朝灭亡之时起,拜占庭帝国就日趋走向衰落,在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生活方面,更出现了种种衰弱和僵化的现象。帝国军队不复振作,只能依赖雇佣军来应付国内外的重重矛盾和无休止的边界冲突。当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沿海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耶路撒冷安全之时,皇帝阿列克修斯·科穆宁向曾来东方朝圣的佛兰德伯爵罗伯特写信求援。但令其大为震惊的是,他等来的不是一支自己所需要的雇佣军,而是一支在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下组织起来的独立远征军。
【“海外领地” 】 第一次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四个拉丁人的国家:即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一个新的名词——“海外领地”出现于当时的拉丁人语汇中。所谓“海外领地”,即自叙利亚到耶路撒冷沿海地区形成的西欧移民生活区。
【拉丁帝国】第四次十字军本以进攻埃及萨拉丁帝国为目标。然在种种外力因素的诱导下,改变了其进攻方向,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于是,将西方拉丁人的海外殖民活动推向高潮。此后,在希腊半岛上的萨洛尼卡周围,在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卡半岛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以及沿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行的商路沿线岛屿上,到处建立了十字军骑士和西欧移民的居住区。
十字军与拉丁帝国
拜占庭的复国
【幸存的流亡国家】在诸多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国家中,存在三块被隔离的希腊人领地——位于希腊半岛西北角的伊庇鲁斯王国(1204—1271年),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帝国(1204—1261年),黑海南岸的特拉布松帝国(1204—1461年)。三个王国的创立者都自称有着显赫的拜占庭皇族血统,例如尼西亚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安吉列家族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狄奥多勒·拉斯卡利斯。三个希腊王国都以赶走“拉丁人”,恢复当年拜占庭的辉煌为立国之本。
【尼西亚帝国】尼西亚帝国的皇帝狄奥多勒·拉斯卡利斯及其继承人都是优秀的政治家。他们克服了尼西亚国家早期的内部危机,又充分利用巴尔干半岛上各支势力之间的争斗,以静制动,巧妙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特别是狄奥多勒不失时机地将自己复国大业的强有力支持者迈克尔·奥托雷阿努斯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其实际驻地仍然是尼西亚)教区的牧首,并由牧首主持了自己登极称帝的加冕仪式(1208年),从此具备了号令希腊世界的法定资格。
【拜占庭的复国】 1261年,将军迈克尔·巴列奥洛格(后称迈克尔八世),利用拉斯卡利斯家族第三代皇帝去逝、继任皇帝年幼无力掌控局面的时机,一举篡夺了尼西亚帝国的皇权,最后完成了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未竟之业,成功地将拉丁帝国的势力剪灭,建立了巴列奥洛格王朝(1259—1453年)。
【最后的王朝】巴列奥洛格王朝持续约200年,传世于11位皇帝,是拜占庭历史上维系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后一个王朝,事实上,1261年的所谓复国,恢复的并不是当年君士坦丁或者查士丁尼时期的帝国,也并未达到马其顿或者科穆宁时期的疆界,迈克尔八世收复的,充其量是一座濒临毁灭、人烟稀少的败落之城。帝国所能控制的领土范围只是小亚细亚西北角、色雷斯地区、马其顿地区大部、爱琴海北部的一些岛屿。
【与西方世界的对立】复国后的拜占庭,与被驱赶离去的拉丁帝国皇室后裔及基督教罗马教会结怨甚深。在复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得不面对西方的挑战。与被废的拉丁皇帝鲍德温联姻的法国安茹家族的查理,借口为拉丁皇帝复仇,卷入了东方事务。最后,在西班牙阿拉贡王朝的彼得的帮助下,拜占庭人策划了著名的“西西里晚祷”事件,才把法国人赶出了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
土耳其人对拜占庭的最后进攻,因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帖木儿战胜土耳其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即1402年安卡拉战役)而延迟。但颓势已定,任何明主或者精英也无力回天了。1453年5月,由于驻守加拉泰的热那亚商人的背叛,土耳其人得以轻松地将舰船运至金角湾内,拜占庭的最后防线被攻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下落不明,据猜测他是在率领军民守卫城墙时以身殉国。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
小 结
历时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灭亡了。但它并没有灰飞烟灭,它的行为方式,它的宗教传统,它的战争方略,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建制,它的文化遗存和艺术珍品,甚至它的宫廷礼仪、外交模式等,皆作为珍贵历史财富,在其周边的国家和民族、部族之中,乃至在西方文明社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人们研究拜占庭,不仅注意到它承袭自古代社会的文明遗产,更注重的是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关注它作为基督教欧洲的东方“前哨”,在抵制阿拉伯伊斯兰教入侵时代的重要作用,也审视它处于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位置,如何在启蒙后来民族、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民族交流及融合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