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这是整理了很久很久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思维导图,希望对需要的人有用。
编辑于2020-02-26 17:18:51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组成及比例
特别提醒: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同,属于外界环境,所以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约占1/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内液(约占2/3)
内环境
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组成: 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适用范畴: 内环境是针对区别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血浆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气体,激素等);少量废物
水(约90%)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 成分和含量相近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的本质: 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概念: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与溶质微粒的关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取决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目↑,溶液浓度↑,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反之
影响因素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
大小: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酸碱度
血浆pH
正常范围:7.35~7.45
维持因素:与碳酸氢根离子HCO3-,磷酸氢根离子HPO42-等离子有关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原因:外界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带着活动的进行
实例:体温的变化
正常情况,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之内也会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内环境稳态
含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实质: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维持稳态的基础: 人体各个器官,系统调节一致地正常进行
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主要有: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实例
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存
体温和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保证催化作用正常进行
血糖,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反应物供应
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的必要条件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实验过程
设计实验证明记录表:根据实验的流程,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
被测实验材料: 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
酸碱变化所用试剂: 0.1mol/L的HCL模拟酸性条件;0.1mol/L的NaOH模拟碱性条件。
实验过程: ①取25ml被测实验材料倒入50ml的烧杯中,记录实验结果②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0.1mol/L的NaOH),轻轻摇动,每加5滴测量一次pH,直至滴加30滴,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每次实验中pH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第二节要点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调节机制
稳态图解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
间接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由于细胞不断地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因此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
内环境稳态的内容
理化性质
pH: 7.35~7.45
温度: 37℃左右
渗透压: 770kPa左右(37℃时)
化学成分
(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内涵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调节一致地正常运行
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能力大小: 人体维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放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尿毒症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引起疾病的症状: 自身中毒综合征
糖尿病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引起疾病的症状: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引起疾病的症状: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引起疾病的症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引起疾病的症状: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稳态失调的原因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限度
机体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导致自身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内环境稳态重要意义
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体温,pH相对稳定: 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
渗透压相对稳定: 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内环境成分稳定
血糖含量和含氧量相对稳定: 保证机体能量的供应
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 防止机体中毒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结果及结论
结果
自来水: 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自来水的pH逐渐增大
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完全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完全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实验注意事项
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要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至少选择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加入酸,碱后要待其稳定后在测pH
绘制pH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标明
绘制坐标曲线时要注明横轴,纵轴所代表的意义及相应单位
人体pH稳态的维持
原因: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维持机制: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去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话肺或肾脏排除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第一节要点
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比较
血浆
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
成分来源
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化学成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血浆蛋白,激素等
组织液
生活的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成分来源
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化学成分:与血浆相比,除蛋白质含量低在,其他成分大致相同
淋巴
生活的细胞:淋巴细胞
成分来源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与组织液成分大致相同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
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做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有瓣膜,可以阻止淋巴倒流,因此,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毛细血管壁主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一般仅能容纳单行的红细胞通过。毛细淋巴管与其相似,其管壁也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起点是盲管,封闭状,数条毛细淋巴管可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两天最大的淋巴管,它们分别通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氧气,二氧化碳,激素和代谢废物)。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关节液等)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