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3章 造血系统疾病
儿科学第13章 造血系统疾病,要求掌握: 1、小儿血象有哪些特点 2、小儿贫血有哪些分类。
编辑于2023-08-05 00:08:08 广西壮族自治区造血系统疾病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要求
熟悉:不同年龄小儿血象的特点 了解:小儿造血器官和不同造血阶段。
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起:卵黄囊造血、中胚叶组织造血: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肝脾造血期
胚胎第6~8周期始
胎儿期4~5月达高峰,6个月逐渐减退
肝脏:6~8周出现,主要为有核RBC、少量粒细胞、巨核细胞,6月后逐渐减弱。
脾脏:8周出现,RBC为主,稍后粒系、淋巴、单核、终生造淋巴细胞。
胸腺:6~7周产生淋巴细胞(前T-cell,成熟T-cell),少量红细胞、粒细胞。
淋巴结:11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终生造淋巴细胞、浆细胞。
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始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
婴儿期: 红骨髓
5~7岁: 开始出现黄骨髓(脂肪)
年长儿与成人:红髓见于扁平骨、不规则骨和长骨近端( 黄骨髓仍具有造血潜能。)
骨髓外造血
①婴儿期;②感染或溶血性贫血;③肝脾淋巴结肿大 ④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血象特点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生理性贫血
生后2~3个月的婴儿,RBC降至3.0×10^12/L,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自限性)
原因? 1.生后呼吸建立,血氧含量增加,EPO↓,骨髓造血 功能暂时↓,网织红细胞↓ 。 2.红细胞寿命短,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 3.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
网织红细胞
生后3d内达4%~6%;生后7d迅速下降至<2%;婴儿期达成人0.5%~1.5%
白细胞数与分类
血小板数
血小板计数约为 100~300×109/L。
血红蛋白种类
血容量
新生儿约占体重10%,儿童8%~10%,成人6%~8%
儿童贫血概述
要求
熟悉:小儿贫血的分类
定义
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贫血的标准
<6个月的婴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组建议): 新生儿≥145g/L; 1~4月≥90g/L; 4~6月≥100g/L
以上都是海平面计,海拔每升高1000米,Hb上升4%
贫血的分类
按程度分类
按病因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造血物质缺乏: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
感染及炎症性贫血
其它:慢性肾病、铅中毒、癌症性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异常
①红细胞膜结构缺陷:球型、椭圆型
②红细胞酶缺陷:G-6-PD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
③血红蛋白结构或合成障碍: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
①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红细胞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
②非免疫因素:感染、理化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DIC
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出血性疾病
慢性失血
按形态分类
MCV:红细胞平均容积;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要求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及防治原则。 熟悉:熟悉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 了解:铁代谢的特点
概述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
特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期常见病之一
铁的代谢
体内铁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体内铁的含量:①成人男性50mg/kg;②成人女性35mg/kg;③新生儿75mg/kg
总铁量中约64%用于合成血红蛋白 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骨髓、肝和脾内 3.2%合成肌红蛋白 <1% 存在于含铁酶内和以运转铁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铁的来源
①外源性铁;②内源性铁
铁的吸收和转运
影响铁吸收因素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果糖、氨基酸等, 使Fe3+→ Fe2+
铁吸收下降:与磷酸、草酸等与铁形成不溶性铁酸盐
抑制铁吸收:植物纤维、咖啡、蛋、牛奶、抗酸药等
①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SI) ; 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实验时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②达到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③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TIBC) ④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转铁蛋白饱和度(TS)
铁的储存与利用
储存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利用
Fe+原卟啉=血红素+珠蛋白=HB
参与肌红蛋白和某些酶的合成
铁的排泄
15μg/kg.d,肠道、肾脏、汗腺
铁的需要量
小儿多于成人1mg/kg.d
病因
先天储铁不足
母孕期铁摄入不足(后3个月)早产、双胎、小样儿、胎内失血
铁摄入量不足(主要原因)
牛乳、人乳、谷物含铁低,需及时添加辅食
生长发育因素
体重增长速度与铁需要量呈一致关系
铁的吸收障碍
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
铁的丢失过多
1 ml血 = 0.5mg Fe;牛奶过敏失血0.7ml/d;慢性失血
发病机制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3个阶段才发生贫血
铁减少期(ID) : 此阶段体内贮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 此期贮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
缺铁性贫血期 (IDA) : 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影响肌红蛋白合成。
多种含铁酶活性减低→细胞功能紊乱→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膜、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
组织器官的异常: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反甲等。
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可发病, 6月~2岁最多见,发展缓慢,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
一般表现
Hb下降→缺氧→苍白、乏力,头晕、眼前发黑、耳鸣
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非造血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吃墙皮、煤渣);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严重者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
心血管: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心衰。
其他
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②上皮组织异常:如反甲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骨髓象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F)
①储铁指标;②<12µg/L提示缺铁;③ID期已降低,IDE和IDA期更明显
感染、肿瘤、肝脏和心脏疾病时SF↑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EP)
①FEP↑。
缺铁→胞内FEP不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反馈使FEP合成↑→FEP ↑
②>0.9 µmol/L(500 µg/dl),提示胞内缺铁
③FEP↑、SF↓:无贫血征为IDE期典型特征
FEP↑: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 (TS)
IDA期出现异常:S降低、TS降低、TIBC升高
诊断
根据病史(尤其是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可作初步诊断。
铁代谢检查:确诊意义。
骨髓检查:必要时做。
诊断性治疗:铁剂有效可证实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家族史
贫血,黄疸,肝、脾大
特殊面容
靶形红细胞
HbF、HbA2或HbH、Hb Barts升高
维生素B6/叶酸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铁剂治疗无效
部分有神经精神症状
VitB6/叶酸治疗有效
治疗
原则: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一般治疗
护理、睡眠、预防感染;
贫血重者保护心功能;
饮食含铁丰富,易吸收,合理搭配
去除病因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
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特效药)
①Fe2+易吸收;②剂量:4~6mg/kg.d,3次/日;③餐间服,小剂量开始
牛奶、茶、咖啡及抗酸药同服影响吸收
注射铁剂
副作用多,应慎用
适应证:①口服铁剂治疗无效; ②口服胃肠反应严重,改变剂型、剂量无改善; ③胃肠手术后无法口服
铁剂治疗反应
①12~14小时:含铁酶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好转,食欲增加。
②网织红细胞:2~3日↑,5~7日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
③Hb:1~2周渐升,3~4周正常。如3周后Hb上升<20%,查找原因。正常后继用6~8周。
红细胞输注
适应证: ①贫血严重,尤其发生心衰者。 ②合并感染者 ③急需外科手术者。
输注量
①Hb<30g/L,等量换血;②Hb30~60g/L者,浓缩RBC4~6ml/kg.次;③Hb>60g/L者,可不必输;④贫血愈重,每次输愈少。
预防
①母乳喂养;②喂养指导,添加辅食;③强化铁食物;④早产儿补铁
小结
1、小儿血象有哪些特点 2、小儿贫血有哪些分类。
思考题
1、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属于哪一种类型贫血? 2、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服药时间与进餐的关系应该是?进食前、进食后还是两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