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古埃及导览
上古埃及知识点整理思维导图,内容有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全盛时期的埃及、晚期埃及、 新王国的对外战争(三个阶段),欢迎查看
编辑于2023-02-24 21:19:07 上海上古埃及 前6千纪~前1世纪
引言
古埃及的自 然地理环境
疆域
地势:河谷和三角洲,孟菲斯为界
气候环境
常年干燥少雨,阳光充足
河流状况
尼罗河水的泛滥
定期泛滥不致成灾 带来营养丰富的淤泥,极宜耕种 (河谷地区“黑土地”,两岸沙漠“红土地”)
影响
影响埃及的农业生产,甚至是国家的安定
影响农民的耕作方式
1.整地: 清理灌溉用的水渠,重新确定地界和丈量土地 2.播种 3.收割
根据农业生产规律,制定了历法
泛滥季 生长季 收获季
促使埃及人形成了独特的来世观和丧葬习俗
1.埃及人的来世观 ——相信灵魂的存在,并拥有来世 2. 埃及人的丧葬习俗 (1)木乃伊的制作 (2)葬礼
埃及的历史分期
旧石器时代的埃及(约前70000-前7000年) 居住地:上埃及临近河谷的半干旱地区——河谷地区 工具:粗糙的燧石工具——箭头和镰刀 新石器时代(约前8800-前4700年) 定居农耕:种植谷物和亚麻 制作陶器,使用各种石制工具 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前323,共31个王朝 早王朝,第一和第二王朝,BC3100-2686 古王国,第三~第八王朝,BC2686-2160 第一中间期,第九、十王朝,BC2160-2040 中王国,第十一、十二王朝,BC2133-1786 第二中间期,第十三~第十七王朝,BC1786-1567 新王国,第十八~第二十王朝,BC1567-1085 第三中间期,第二十一~二十五王朝,BC1085-664 后王朝时期,第二十六~三十一王朝,BC664-332 希腊征服:马其顿王朝,公元前332-305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30 罗马征服,公元前30-公元7世纪 阿拉伯征服,公元7世纪
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埃及国家的形成
前王朝时期 (约BC5300~3000)
下埃及文化
以三角州西部边缘地区为中心 种植谷物,绵羊、山羊、狗,早期宗教活动。 简单的陶器,日趋精美的新石器,简单的铜器。
法尤姆A文化(BC5450~4400)
迈瑞姆达文化(BC5000~4100)
奥玛瑞文化(BC4600~4350)
马阿迪文化(BC4000~3200)
上埃及文化
以尼罗河谷地为中心
塔斯亚文化-巴达里文化(BC4400~4000)
时间:公元前4400-4000年 生产工具:铜石并用、黑顶陶 生产方式:种植小麦和大麦,养殖绵羊和山羊,仍旧有渔猎活动。(农业革命) 对外交往:有来自于红海或波斯湾的贝壳。 墓葬情况:有墓室发掘,可能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出现了小型的聚落(农村或城镇)。
涅伽达文化一期或阿姆拉特文化(BC4000~3500)
时间:公元前4000-3500年 又称阿姆拉特文化。 生产方式:农业为主,辅之以畜牧业。手工业更加专业化。(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对外交往:来自西亚、西奈半岛的绿松石、琉璃等奢侈品。 墓葬情况: (1)男性墓葬和雕像明显增加,可能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2)坟墓规模出现明显的区别,出现巫术用品的陪葬品。 王权开始出现: 涅伽达一期末期涅伽达1610号墓——红冠(下埃及); 涅伽达1540号墓:荷鲁斯王衔
涅伽达文化二期或格泽文化(BC3500~3200)
国家形成,但并未统一。 时间:约公元前3500-3200年。 又称格泽文化(格尔塞)。 生产工具:石器出现钻孔工艺,出现彩陶。 生产方式:开始人工灌溉工程。 希拉康坡里斯城遗址: (1)前王朝的王室墓地; (2)蝎王权标头(白王冠) 城市国家形成:诺姆(sp3t)——州。 州之间出现争霸。 出现了文字。
涅伽达文化三期或零王朝(BC3200~3000)
时间:前3200-3000年 纳尔迈调色板:区域性文化逐步走向统一。 研究表明,三期时古代埃及已经从前王朝进入历史或王朝时期。但由于古代埃及三十一个王朝的划分早已约定俗成,故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零王朝。
埃及国家的形成
国家形成的条件
1. 社会分工的出现:农业革命→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关系的裂变。埃及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剥削的社会。(经济基础) 2. 文字的发明:最早出现在陶器、石板、象牙板、滚筒印和权标头上。 3. 王权的形成:王冠和王衔(涅伽达一期) 4. 城市的产生:城市国家形成(诺姆) 5.对两河文明的借鉴:猎狮
国家的统一
在涅伽达二期的蝎王权标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城邦之间的战争的画面。 产生时间:公元前3000年左右,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人物:纳尔迈=美尼斯?19、20世纪的考古学家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反映了纳尔迈国王对北方三角洲进行过胜利的战争,以致于出现了美尼斯是否就是纳尔迈的问题。 统一方式:武力征服?和平渐进?
早王朝时期 (约BC3000~2686)
也称古风时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雏形期。 包括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2890年)和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2686年)
早王朝政治特征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本确立: a. 王陵内部的分布状况; b. 塞德节出现; c. 统治机构:“王之屋”(最高权力机构)、财政大臣(最高官员、掌税收)、地方政府(诺姆) 2. 神化王权和君权神授思想基本形成。(国王是马阿特神的代理人)
衰落
第二王朝国王派瑞布森统治时期,国家再次分裂。哈塞赫姆威统治前期,仅拥有半壁江山,直到后期才再次统一。
文化突破
第二王朝末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文字发明演进。
埃及国家的发展
古王国时期(前2686-2125年)
也称古典时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形成期。 包括第三到第八王朝。
古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神化王权思想进一步强化,国王成为神或神的化身,第五王朝时期建立了与神的血亲关系。 国王集权于一身,是政治军事的最高统帅,也是所有神庙的最高祭司。 (立法、司法、最高行政权、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军队的最高统帅、所有神庙的最高祭司。) 中央政府机构区域完善,地方行政组织基本形成。 政府组织机构: 中央: 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司法部门、神庙 人员:设维西尔(王子)、各级书吏和管家; 地方: 州,或诺姆;设州长 部门:法庭、土地管理部门、水利灌溉工程维护部门、谷仓
社会经济生活
土地制度:大地产经济。 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有权赏赐给官员和神庙。自耕农拥有一部分的过去农村公社的土地。 《梅藤铭文》是研究第三王朝埃及土地制的重要文献。 生产力提升: 农业:田野农业;种植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 畜牧业:牛、羊、驴 手工业:分工更加明确,门类齐全。(青铜铸造;采矿和运输:西奈) 贸易:以物换物。与努比亚和西奈半岛的交流。 (国内:以谷物作为等价物。例如,两件陶器换一瓶油、一头牛换五匹布 海外贸易和掠夺:造船业发达,带回黄金、象牙、乌檀木和香料等。)
金字塔
最早的金字塔:第三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佐塞(BC2667~2648)孟斐斯四北部 弯曲金字塔&红金字塔:第四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斯奈夫鲁(BC2613~2585)达舒尔北部 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四二胡夫(BC2589~2566)吉萨 斯芬克斯:四四哈夫拉(BC2558~2532)吉萨 第四王朝后:金字塔铭文 尼罗河西岸:死亡之地
衰落及原因
1. 大饥荒的流行是古王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2. 政府组织涣散,完全失去组织能力。 3. 地方贵族势力不断膨胀。 4. 埃及同叙利亚、巴基斯坦地区贸易的中断也是一个诱因。 5.国王派匹二世长达94年的统治,导致王位继承矛盾尖锐。
第一中间期(前2160-2055年) 南北分裂
包括第九和第十王朝以及第十一王朝的前半部分。 赫拉克里奥坡里王朝 包括第九和第十王朝,共计18位国王。由阿浩特家族建立。 底比斯王朝 又称第十一王朝,兴起于南方底比斯城。由因泰普家族创建,后蒙图霍特普二世将王室族名改为蒙图霍特普。 内战的爆发 蒙图霍特普统治的第十四年,提尼斯州反叛,拉开了南北战争的序幕。 战争过程中,努比亚参与到战争中来,底比斯王朝腹背受敌,不得不开启双线作战。 经过30余年的征战,蒙图霍特普二世统治的第四十六年,埃及重新统一。第一中间期结束。
中王国时期(前2009-1650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成熟期。 包括第十一王朝后期、第十二王朝和第十三王朝。
第十一王朝末期的内战
蒙图霍特普四世时期,维西尔阿蒙奈姆海特借外出哈迈迈特开采矿石之机,举兵反叛。 阿蒙奈姆海特建立第十二王朝。
第十二王朝
阿蒙奈姆海特一世维护统治的措施
1. 论证统治的合法性: (1)否认蒙图霍特普四世统治的合法性; (2)建造金字塔以强调自己是埃及传统的继承者。 2. 摆脱第十一王朝的影响,在远离底比斯的法尤姆地区的伊赤塔威建造新都。 3.吸取第十一王朝的灭亡教训,创立联合执政制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贵族势力的斗争
地方贵族存在的原因
1. 在阿蒙奈姆海特夺权之时曾大力支持过这位第十二王朝的国王。 2. 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拥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常备军、征税权和修建坟墓的权利。
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方式
1. 将地方管理者的任命权收归中央。 2. 重新对各州进行疆域的勘定。 3.削弱贵族在地方的实际统治权。 4. 拉拢平民阶层,出现了“强有力的涅杰斯”。
涅杰斯
形成:古王国时期 地位:平民群体,“小人” 发展:第一中间期,小私有者及军队来源 分化:中王国时期,有的成为高级官吏 灭亡:第二中间期成为起义者打击对象 地位:中王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胜利
到塞索斯特里斯三世统治时期,地方贵族势力被剥夺殆尽。他还将全国分为四个区,分设四个管理者。王权恢复。
中王国的经济生活(不做重点)
农业:青铜工具广泛适用于农业发展中。阿蒙奈姆海特二世时在法尤姆地区垦荒。 建筑业:神庙大规模建造。 对外贸易:红海商路畅通,对外交往频繁;在努比亚建立军事防御工事,保障商路并防止反叛。 社会结构: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涅杰斯;对外战争规模扩大战俘增多,奴隶阶层壮大。
中王国的衰落
第十二王朝由盛转衰
塞索斯特里斯三世统治时期是第十二王朝的强盛期。在成功地消弱了地方贵族势力和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后,他开始了对外征服战争,他的努比亚战争把埃及的南方疆域推进到尼罗河第二瀑布,而他的亚洲战争使他在巴勒斯坦地区被神化。塞索斯特里斯三世死后,第十二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阿蒙奈姆海特四世继承了阿蒙奈姆海特三世的王位,但是他却并非王室成员。他死后,阿蒙奈姆海特三世的女儿索贝克奈菲尔——第十二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继承了王位。仅在位四年,便去世了。随后阿蒙奈姆海特四世的儿子继位,开始了第13王朝。
第十三王朝
第十三王朝是以底比斯为中心的政权极不稳定的王朝,在大约150年的时间里,这一王朝大约更换了70位国王。 第十三王朝时期,王权内部争斗眼中,有数位国王公开声称自己并非王室成员。同时在第十三王朝末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持续数十年的严重的饥荒。瘟疫也频繁爆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亚洲人涌入埃及,他们聚居在东部三角洲地区。 (13王朝:南方的底比斯,后顺延为17王朝。二者为同一个统治家族)
第十四王朝
第十四王朝是以阿瓦里斯为中心,由来自于亚洲的迦南人建立的。在第十二王朝的阿蒙奈姆海特四世时期,趁着埃及国力衰退,来自于西亚的Yakbim成为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掌权者,并由于其对于三角洲地区的控制,导致蒙奈姆海特四世时期对西奈半岛的远征戛然而止。 在其统治末期,连年饥荒和瘟疫是其统治软弱不堪,当来自于西亚的喜克索斯人来到三角洲地区时,其完全无法与之抗衡。
第二中间期(前1773-1550年) 民族融合(希克索斯)
第二中间期(第十四-十七王朝)。主要包括第十五王朝和第十七王朝。时间段限约为公元前1650年—前1550年。(存在争议) 14或与13或15并立,16与15并立。
第十五王朝
第十五王朝是由来自于西亚的喜克索斯人建立的,因而又称喜克索斯王朝,希克索斯人是来自黎巴嫩北部到约旦高地的巴勒斯坦区域内讲西塞姆语的阿摩利人(Amorite)。第十三王朝末期,当埃及衰落的时候,居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一支阿摩利人逐渐强大起来,他们越过西奈半岛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埃及,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希克索斯王朝。 据曼涅托记载,席克索斯征服埃及后,首先选定孟斐斯为首都,后来他们才迁都阿瓦利斯(Avaris)。阿瓦利斯地处三角洲东部,既便于同希克索斯人的故乡——巴勒斯坦地区联系,又可防御亚洲其他部族的进犯。 希克索斯王朝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一种埃及化的统治机构。
第十七王朝
希克索斯人征服埃及以后,第十三王朝仍然存于底比斯,这个王朝被顺延成第十七王朝,而这时候统治努比亚的政权则是科尔玛王国。根据卡摩斯石碑记载,科尔玛王国是希克索斯王朝的属国,第十七王朝也即底比斯王朝最初也归属于希克索斯王朝的统治。
对希克索斯王朝的评价
希克索斯王朝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希克索斯人的亚洲血统,致使这一时期的埃及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他们的故乡巴勒斯坦地区的交往十分密切。有据可查的埃及与爱琴文明的交往也始自希克索斯王朝统治时期。 大量移民的涌入为埃及带来了许多先进文化,如复合弓箭、马和战车等,它们成为新王国对外战争的制胜法宝。 而往来于世界各地的埃及商人和政府官员又把埃及文化传播到国外,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以后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新王国的诞生创造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全盛时期的埃及
新王国时期(前1550-1069年)
又称帝国时代,包括第十八-第二十王朝 两条主线 对外战争:三个阶段——外交(阿马纳时代) 改革:埃赫那吞改革
第十八王朝
帝国的创立
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战争
开始:1560年,第十七王朝的国王塞肯奈拉。 结束:其儿子卡摩斯和阿赫摩斯。 阿赫摩斯驱逐希克索斯人出埃及,标志这埃及历史进入到第十八王朝统治时期。
对外战争的继续(第一阶段)
第十八王朝初期的对外战争实质上已经由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民族解放战争逐渐转变为侵略战争。 阿赫摩斯的继承人阿蒙霍特普一世膝下无子,所以他的女婿图特摩斯一世继承了王位。军事将领出身的图特摩斯一世统治时期,埃及多有战事。在他统治的第三年,他的兵锋北达幼法拉底河,南达尼罗河第四瀑布。这是埃及历史上所征服的最远区域。 图特摩斯二世的短暂统治后,他的儿子图特摩斯三世即位。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的第七年,图特摩斯二世的王后和妹妹哈特普苏特宣布自己为埃及法老,与图特摩斯三世联合执政。图特摩斯三世统治的头二十年,埃及少有战事,并且很有可能丢失了前几代国王所征服的土地。 米格都战役(Megiddo)是图特摩斯三世一系列对亚洲战役的首战,它是古代世界中记载最为完好的一次战役,被详细地记录在图特摩斯三世年鉴等4部文献中。 米格都战役结束后,图特摩斯三世在巴勒斯坦又进行了16次征伐。正是通过这17次战役,埃及确立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地位,从而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帝国出现在近东的政治舞台上。 对努比亚地区的征伐:直接统治,派驻库什总督,直接对国王负责。
阿玛纳时代和埃赫那吞改革
阿玛纳时代
阿玛纳时代是“大国势力均衡”时期,是政治体系构建过程中两个动态阶段之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阿卡德语成为通用外交语言。从考古学上看,阿玛纳时代是专业技术、艺术风格、纯原料和手工制品交流的高峰期。无论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来看,这一时代都超越了地域文化范畴,构建起了国际文化体系。 狭义上讲,阿玛纳时代指的是从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迁都埃赫塔吞进行宗教改革到图坦卡蒙放弃宗教改革这段时期,时间段限大约为公元前1348年—前1321年。 广义上讲,阿玛纳时代系指公元前1600年——前1200年古代东地中海世界各国各地区交往密切的时期。 综合狭义和广义的界定,一个最为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界定是,阿玛纳时代系指从公元前1361年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到公元前1321或1320年图坦卡蒙死亡的时期。
埃赫那吞改革
名词解释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位法老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了解除阿蒙神祭司集团对王权的威胁而进行的宗教改革。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宗教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信仰,并将首都迁回底比斯。
改革背景
1. 帝国时代的到来 2. 埃及的世界主义观念的发展 3. 埃及宗教的发展 4. 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不断壮大
改革原因
国王与祭司的矛盾日益尖锐: 神权强大 祭司集团经济势力雄厚 祭司集团与地方联合,反对王权 祭司集团介入王权
改革措施
废除对阿蒙神的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信仰 没收阿蒙神庙的财产,转交给阿吞神庙 去除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 迁都新城“埃赫塔吞”,国王改名为“埃赫那吞” 提拔“涅木虎”群体
失败
图坦卡蒙时期放弃所有改革措施 1.恢复阿蒙神信仰 2.迁回底比斯
失败原因
1. 埃及人的传统宗教思想根深蒂固; 2. 阿蒙神庙祭司集权的势力过于强大; 3. 埃赫纳吞致力于国内事务使埃及国际地位的下降引发群众不满; 4. 建设新城,加重民众负担; 5. 改革自身局限性:王权无法摆脱神权。
改革影响
积极:①一神教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②宗教改革推动了阿玛纳时代在文学和艺术上形成自然主义的创作风格。 消极:埃及失去了位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大部分附属国,赫梯帝国趁此机会发展壮大。
补充
埃赫阿吞王后:涅菲尔提提(古埃及最美的雕像) 阿伊(Ay):原是埃赫那吞的臣子,在图坦卡蒙去世后,成为国王。 赫里姆海布(horemheb):军队总司令,颁布政令,声称提升涅木虎的地位。
第十九王朝(第二阶段)
拉美西斯二世
前1279~前1213在位 出埃及记 埃及与赫梯的争霸——卡迭什战役(冲突达到高潮)
卡代什战役
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重大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公元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在叙利亚卡迭什城设伏,与埃及人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银版合约
公元前1283年,双方签订了和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和平条约。 1.确立永久和平 2.互不侵犯 3-4.双方执行条约义务 5.军事互助 6.赫梯不接纳埃及亡命者 7.埃及不接纳赫梯亡命者 8.违约者受到神的威胁,守约者受到神的加恩 9.亡命者引渡
战争影响和意义(略)
1.战争使埃及和赫梯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占领合法化,两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军事上相互援助。 2.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两个强国为争夺彼此境外的另一个地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和交涉。 3.战争带来巨大灾难和民众的激烈反抗,削弱了两国的实力,导致古埃及新王国的衰落。
第二十王朝
新王国的衰落
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第三阶段)
冲突原因(略)
利比亚人
1. 利比亚和埃及领土上的接壤,这就为利比亚人侵略和渗透到埃及提供了自然环境上的条件。 2. 利比亚人的生活方式——游牧而非永久性的定居。 3. 气候的变化以及移民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利比亚东部地区食物的供给不足。 4. 第四个原因是利比亚人的团结和骁勇善战。
海上民族
公元前13世纪末期,爱琴海诸岛经历了一次范围很大且持续时间很长的因农作物歉收而带来的饥荒。 同时,爱琴海诸岛的一次流传甚广的瘟疫也导致了海上民族的移民活动。
新王国末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危机)
随着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埃及第二十王朝末期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1. 机皇蔓延,物价上涨。 2. 努比亚金矿和西奈铜矿枯竭,与西亚的贸易中断,无法获得西亚的银和铁。 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1. 国王权威下降:失去了对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官职世袭严重,行政管理系统混乱。《后宫审判纸草》记录了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29年发生了宫廷政变。 2. 祭司集团势力不断增强。 3. 军事集团实力不断增强,国王已经不能直接控制军队。 4. 库什总督具有极大的独立性。 5. 军队中的利比亚人社会地位上升,在第三中间期最终夺得了埃及政权。 出现了社会混乱: 1. 二十王朝末期,出现了大量的盗墓纸草。 2. 因拖欠工资,工人们开始罢工。 3. 利比亚人联合盗墓者在埃及边境大肆抢劫。
新王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王权强大的原因
总之就是大家都支持 1.战争树立的威信 2.贵族支持 3.军队拥护 4.官吏支持 5.祭司阶层支持 6.普通奴隶主支持 7.平民群体的支持(涅木虎)
新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王权进一步神化,国王成为活着的神;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国王继续使用五个王衔,维护和确立王权的神性。一些国王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神化自己,尤以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化最为严重,甚至他的名字都具有了神性。) 国王开始采用“法老”的尊称; 中央政府管理权限削减: 维吉尔权力被分割: 1) 维西尔职务一分为二分别管理上下埃及:行政、司法、经济和神庙事务 2)设“阿蒙第一先知”,主管宗教事物 官僚机构庞大:财政大臣、国库监督、王室产业总管、谷仓监督、王室书吏和管家、高级祭司,以及地方州长和市长 中央任命大部分地方官员:地方(诺姆),地方官(诺马尔赫) 加强对占领区的治理:派遣总督、同化政策:设立“库什总督”,管理库什地区。 拥有强大的军队:雇佣军“沙尔丹”、战车兵出现
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
经济结构
新王国时期埃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土地分为四种类型: 1. 王室土地,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王室使用; 2. 贵族官僚集团占有或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一是国王赏赐的土地,这类土地能否买卖,至今尚未定论;二是通过“购买”兼并来的。三是继承来的。后两者土地都是可以买卖的; 3. 农民耕种的土地。他们可能还被组织在农村公社中,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出现; 4. 神庙占有或支配的土地。其中的神庙经济,由于其发展势头迅猛,而成为这一时期埃及社会经济的主导类型。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发生变化: 军事贵族“涅木虎” 僧侣集团
晚期埃及
第三中间期(前1069-664年)
包括第21王朝——25王朝。第三中间期时期,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和亚述人相继入驻埃及,故此,这一时期是埃及历史上的外族入侵时代。
利比亚时代
包括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王朝。 公元前1086年,第二十王朝统治家族的一个旁支斯蒙德斯在三角洲东部地区的塔尼斯创建第二十一王朝。第二十一王朝统治着埃尔·黑巴el-Hiba以北的埃及,埃尔·黑巴以南到阿斯旺的区域则被控制在底比斯的高级祭司手中。 第二十一王朝末期,三角洲地区布巴斯提斯城的一支利比亚家族兴起,这一家族以战功起家,在第二十一王朝统治薄弱的时候,顺势夺取政权,建立第二十二王朝(约公元前945年—前715年)。 第二十二王朝后期,塔克罗特二世Taklot II(约公元前850年—前825年)统治时期,塔克罗特二世任命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俄索空为阿蒙神庙的最高祭司,并赋予这一职位以军事职能。这一举措遭到底比斯祭司们的反对。塔克罗特二世死后,沙桑克三世(约公元前825年—前773年)篡夺了本该属于他哥哥俄索空的王位。因此,从沙桑克三世开始,埃及政权完全分裂。 派都巴斯特一世建立第二十三王朝,于此同时,各地方势力自立为王。此时底比斯阿蒙神庙高级祭司都势力也衰落了下来。第二十三王朝国王俄索空三世任命自己第女儿塞蓬外派特为底比斯阿蒙神庙第阿蒙圣女,此后,阿蒙圣女取代阿蒙最高祭司成为底比斯的宗教领袖。
努比亚王朝
公元前8世纪末期,第二十四王朝(约公元前727年—前715年)兴起于三角洲西部城市塞易斯Sais。与此同时,首都在第四瀑布附近涅帕塔的努比亚王朝入驻埃及。努比亚人的统治在底比斯以南的上埃及得到了普遍认同,这便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即努比亚王朝(约公元前747年—前656年)。
王朝的衰落
BC674 亚述国王埃塞尔哈东入侵埃及,但被埃及击溃。 BC671 埃塞尔哈东再次进攻埃及,攻陷孟菲斯,努比亚国王塔哈尔卡逃往努比亚。 BC699 塔哈尔卡卷土重来,夺回孟菲斯。 BC667 埃塞尔哈东的儿子阿淑尔巴尼拔征服埃及,任命尼克一世为埃及国王。 BC664 努比亚国王坦塔马尼横扫埃及,尼克一世战死,其子菩萨姆提克一世即位。 BC663 阿淑尔巴尼拔重新征服埃及,坦塔马尼逃回努比亚,努比亚王朝从此退出埃及。
后王朝时期(前664-322年)
包括第二十六——三十一王朝
塞易斯王朝(前664~前525年)
亚述巴尼拔征服埃及后不久,因巴比伦反叛而不得不回国弹压,于是,菩萨姆提克一世趁势脱离亚述统治,创立第二十六王朝,由于其首都在三角洲地区的塞易斯城,也被称之为塞易斯王朝。
王朝的稳定发展
1. 政权的稳定 塞易斯王朝统治初期,菩萨姆提克一世致力于埃及政权的稳固。公元前656年,他通过把女儿过继给底比斯“阿蒙圣女”的方式,把原本听命于努比亚王朝的底比斯地区,归于自己的统治,从而在埃及全境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2.经济繁荣和对外政策 对外贸易频繁 继续修建卡尔纳克神庙,这一时期被视作埃及传统艺术的复兴时期。 外交上已经完全融入东地中海世界,与弱势国家联手对抗强国。
评价
塞易斯王朝是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塞易斯王朝结束后,埃及文明进一步走向没落,被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征服,直至最终消失在阿拉伯文化之中。
波斯入侵
第27王朝:波斯王朝:冈比西斯、大流士、薛西斯。马拉松战役波斯失利——埃及人反抗波斯斗争的开始。 第28王朝、第29王朝、第30王朝(略) 第31王朝:波斯帝国统治,第二波斯统治时期。
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前305~前30年)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埃及进入托勒密王朝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化辉煌灿烂,但希腊化的特色显然已掩盖了埃及的本色。
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
公元前31年,伴随着女王克莱奥帕特拉的自杀,埃及又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古代埃及文化(略)
比较重要
很重要
最重要
新王国的对外战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功的进攻(18王朝) 米格都战争:图特摩斯三世vs米坦尼支持的叙利亚各城邦——进入帝国时代 第二阶段:失败的进攻(19王朝) 卡代什战役:拉美西斯二世vs赫梯 第三阶段:成功的防御(20王朝) 防御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拉美西斯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