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关系5次理论论战
国际关系5次理论论战的思维导图,第一次论战时间:20C20S-50S,第二次论战时间:20C50S-60S,第三次论战比较模糊:理论流派 方法论之间的论战,第四次论战时间:20C70S,第五次论战时间:20C90S,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8-06 15:15:28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关系理论论战
第一次论战
时间:20C20S-50S
理想主义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人性解释政治
爱德华·卡尔
汉斯·摩根索
新现实主义:结构、体系层次、相对实力
华尔兹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结构和国家行为体之间有“国家”这个中间体
第二次论战
时间:20C50S-60S
核心议题:科学是否具有同一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传统主义
赫德利·布尔
行为主义/科学主义
第三次论战
比较模糊:理论流派+方法论之间的论战
多元主义
新现实主义
第四次论战
时间:20C70S
背景:20C60S 经济全球化、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西欧一体化发展:合作
论战双方:结构现实主义VS 新自由制度主义
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肯尼思·华尔兹
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权力和相互依赖》
新自由制度主义
1982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
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
康德:永久和平论
第五次论战
时间:20C90S
背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重大国际事件本应能预料到,但并未预料到,开始反思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
论战性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全方位论战
论战双方:理性主义VS 反思主义
后实证主义/反思主义
质疑和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方法
代表
批判理论
认为理论总是为某些人与某些意图服务的
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是在男性霸权观的主导下形成的
后现代主义
一切现实都是社会建构的,都是权力的产物
建构主义
90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第四次论战进入激辩阶段
温特
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建构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
1987《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
提出施动者和结构互相建构的基本论断,从社会互动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做了铺垫,开始系统地提出国际政治社会特性的具体研究问题
建构主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成形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1992《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心概念——无政府状态——提出了质疑,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
点明社会建构的概念,在国际关系学界引起高度的关注,开始引发学理辩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
符号互动理论对他其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的社会建构理论进一步趋于成熟
1994《集体身份形成和国际性国家》
建构主义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
1999《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借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和阐述温特社会建构理论的著作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建构问题
集中讨论了国际政治中的社会建构,尤其强调了国家施动性、无政府文化和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
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体系上趋于成熟
实证主义者/理性主义者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论战
第一次论战
时间:20C20S、30S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第二次论战
时间:20C50S-60S
传统主义
行为主义/科学主义
第三次论战
时间:20C70S-80S
“范式间争论”
第四次论战
时间:20C80S后期—90S中期
理性主义
反思主义
第五次论战
时间:20C90S
理性主义
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论战
第一次论战
时间:20C20S-50S
背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并没有像理想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展开。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国际联盟的出现而缓解,在经历了一场全球经济大萧条后,大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强,最终导致了二战。20C30S以来,强调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再次得到关注,现实主义发起了对理想主义的挑战,即第一次理论辩论。两位现实主义理论大师卡尔和摩根索奠定了20C30S后期到60S古典现实主义研究传统
理想主义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人性解释政治
爱德华·卡尔
1939《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政治秩序研究)》:将理想主义概括为“乌托邦式的国际主义”,认为理想主义所设想的国家间的利益和谐是完全错误的。重新强调国际政治的冲突性质和权力的根本性作用
汉斯·摩根索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奠基人
《国家间政治》:系统阐述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开山之作。强调国际关系是研究在一个缺少共同权威的国际体系下,相互独立的政治单元,即民族国家,如何互动的问题。政治法则根源于人性,由人所组成的国家其行动逻辑也不例外。基于对人性的悲观假设,古典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政治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无法超越的现实
新现实主义:结构、体系层次、相对实力
华尔兹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结构和国家行为体之间有“国家”这个中间体
第二次论战
时间:20C50S-60S
性质:第二次理论辩论关于方法论和认识论,即我们应当如何研究国际关系,能否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关于国际关系的客观知识
核心议题:科学是否具有同一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传统主义
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一代学者多是历史学家、外交家或记者,他们往往通过历史学的、哲学思辨的或法理的角度来分析国际关系现象,因此他们的分析方法更多地依赖于道德理想、价值判断或是历史直觉
赫德利·布尔:古典派是从哲学、历史和法律派生出来的理论流派,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明确依赖判断,并认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验证和实证的标准行事,国际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而言了
行为主义/科学主义
行为主义挑战依赖判断力的研究方法。倡导精确的、科学的定量研究,主张应当建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国际关系研究,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国际关系分析中,尝试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等来帮助更为准确理解国际关系现象
经过行为主义改造的国际关系研究,确立了其社会科学的属性
第三次论战
比较模糊:理论流派+方法论之间的论战
多元主义
新现实主义
第四次论战
时间:20C70S
背景:20C60S 经济全球化、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西欧一体化发展:合作
论战双方:结构现实主义VS 新自由制度主义
新现实主义
肯尼思·沃尔兹 1979《国际政治理论》
沃尔兹构建了国际关系的体系层次理论,认为体系结果,即国家间的权力分布是制约国家行为的因素。在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中,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是单一理性的,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生存。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沃尔兹解释了国际体系中权力制衡反复出现的原因
新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权力和相互依赖》:对现实主义的前提提出挑战,强调国家并不是国际关系唯一重要的行为体,跨国行为体同样重要;国家并非单一理性行为体及军事权力作用的下降等
新自由制度主义
1982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
基欧汉在接受国际无政府假定基础上,尝试从体系层次构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单元之间的互动方式是体系层次的特征,国际体系进程同样影响国家行为,提出国际制度理论
评价:这次辩论围绕体系层次构建简约理论而展开,框定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命题,影响至今
第五次论战
时间:20C90S
背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重大国际事件本应能预料到,但并未预料到,开始反思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1998年,卡赞斯坦、基欧汉和克拉斯纳在对国际关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评估时,认为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的争论将主导国际关系研究
论战性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全方位论战。辩论核心围绕对世界政治的前提假设展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利益与身份从何而来?国家为什么可以成为朋友?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关注不同问题,也运用不同的概念。理性主义强调偏好、信息、战略和共有知识的重要性,而建构主义强调认同、规范、知识和利益等。建构主义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国际关系的根本性问题:构成社会生活的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国家行动的逻辑是外省的还是内生的,单元的身份和偏好是先验给定的还是后天形成等
论战双方:理性主义VS 反思主义
后实证主义/反思主义
质疑和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方法
代表
批判理论
认为理论总是为某些人与某些意图服务的
女性主义
国际关系是在男性霸权观的主导下形成的
后现代主义
一切现实都是社会建构的,都是权力的产物
建构主义
90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第四次论战进入激辩阶段
从人文和社会学中吸取营养,关注“事实”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尤其是反映行为体身份的利益是如何被构建的
实证主义者/理性主义者
理性主义主要借鉴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在理性行为体的假设下,给定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然后分析行为体如何互动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