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分享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的作用等知识,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8-08 06:53:07 广东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
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政治决定着教育性质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政教合一、以僧为师
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
立法权
通过立法机关颁布一系列教育等实现教育目的合法化
人事权
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经济权
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教育方向
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权
通过立法颁布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培养、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以主流指导思想来编写或者审定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课外读物等。统治阶级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把教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和阶级,实行全民教育。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但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女才有可能享受学校教育,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到了封建社会,除了以阶级性排斥劳动任免子女接受教育外,在统治阶级内部,受教育权还表现出等级性。
唐朝的官学体系中,每一级的入学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各国也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如英国至今还保留着教育的双轨制。
教育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法国日本--中央集权;教育分权制--美国;中央和地方两方面--我国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服务
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促使他们政治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培养政治人才,以满足社会管理层的需要,直接参与统治阶级的管理,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为一定社会的组织、经济制度服务。
孔子认为“为政在人”“人存则政举,人亡则证息”;墨子“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可以启迪人的民主意识与观念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
教育与经济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龟速截断内幕
经济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对受教育人口的数量、普及教育年限的长短、教育投资的数量与比例、学校教育的类型和结构、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专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等
经济制约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体系的各部分及其比例关系,其主体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结构
生产力发展引起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决定人才的受教育程度,决定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尤其是中等专业人才和高等专门人才的比例关系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什么专业、各类学校与不停专业间的比例关系
经济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经济制约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
古代主要以社会典章制度和简单读写常识为主;近代动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进入课程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是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门类多少、难易程度及性质都收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和前提的,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
经济制约教育手段
远古时期--口耳相传;现代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和网络技术
古代社会个别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近代班级授课制
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体力等,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本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教育资本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传播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高出生高死亡构成的低增长
高出生低死亡构成的高增长
对教育规模和速度影响较大且不稳定
低出生低死亡构成的低增长
较稳定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选择
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直接影响
指受教育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产生的总影响
间接影响
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间接影响新生一代作为受教育者的学校教育质量
我要上学--我要上好学;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自然影响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学龄人口的基数大、比例大,包括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就必然会提高
社会影响
城乡结构
就业结构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劳动者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教育的类型和结构也相对单一;相反如果产业结构中的科技含量加大,劳动人口流向第三产业
人口流动趋向
教育对人口的反作用
植树节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受教育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优生学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的好坏
衡量指标: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量、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量。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依赖于教育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表现在出生率的影响上,人口出生率与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
其次表现在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教育可使人口性别结构趋于合理
教育可使人口城乡结构趋于合理
影响人口就业结构
教育与文化
文化教育的影响作用
观内幕
文化观念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文化观念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
日本、德国重视发展教育;英国把教育归于政治制度;我国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西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自然原则;杜威实用主义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核心,强调培养“学而优则仕”;英国绅士教育;德国注重科学技术教育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与方法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的构成
中国古代长期重农抑商、追求仕途;英国崇尚人文精神,古典人文课程占很大比例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方法
中国熟读精思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国“克己、自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西方文化崇尚理性、关注个性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教育促进文化选择
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
编写教材
选择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形成正确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文化
教育促进文化交流
教育是交流的前提和动力
教育是文化交流最积极有效的方式
通过教育可对不同文化内容的学习、选择、融合和创造等方式实现文化交流
以教育活动本身为交流手段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文化素材不是简单的照搬
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
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