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
药理学各部分概括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PD)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PK)。
编辑于2023-08-11 09:42:24 陕西药理学•总论
绪论
药理学概念: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 PD)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PK)
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基本作用
兴奋、抑制
直接、间接
特异性、选择性
局部、全身
治疗作用
概念:符合用药目的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对症治疗
改善症状
不良反应
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举例:阿托品解除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副作用
毒性反应
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举例:沙利度胺(反应停)解除妊娠初期反映—胎儿畸形的毒性作用
变态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留的药理效应
举例:前一天晚上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次日仍有困倦、乏力、头晕等后遗作用
继发反应
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举例: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
特异质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举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损患者服用伯氨喹——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药物依赖性
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举例:阿片类药物和物质如吗啡、海洛因等
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现一定的关系
剂量
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
最大有效量
治疗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量效曲线
量反应
概念
效应的强弱呈现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百分率表示
最小有效量
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阈值)
效能
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此后再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效能不再增加
效价强度
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运用:1、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2、药物产生同一效应的剂量比较
质反应
概念
药理性质是性质的改变,如全或无,阳性和阴性
半数有效量(ED50)
能引起50%最大效应或50%阳性时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
能引起50%动物中毒时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TL)
LD50/ED50的比值越大,安全性越大
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受体途经
受体概念
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的物质或者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受点
配体结合的位点
配体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第一信使)
受体分类
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内受体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高度亲和力、可逆性、饱和性、可调节性
受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受体作用学说
受体占领学说
速率学说
二态学说
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
激动药
既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的药物
拮抗药
虽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却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非受体途经
作用与酶的药物
影响离子通道
影响转运
影响细胞代谢
影响免疫
理化反应
基因治疗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不需消耗ATP、转运速度和膜两侧浓度差成正比
种类
简单扩散
滤过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消化道吸收
口服给药
最常用、吸收部位为胃肠道
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胃肠内PH
弱酸性—胃吸收 弱碱性—小肠吸收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胃肠内容物
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人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舌下给药
血流丰富、吸收较快、避免首关效应
直肠给药
防止药物对于上消化道的刺激性、避免首关效应
注射吸收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迅速而准确地进入血液循环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需要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但吸收快
皮肤吸收
呼吸吸收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
可逆性结合
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大,难以跨膜运输,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不易被代谢排泄
非特异性结合,发生竞争性置换
有饱和性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等
器官血流量
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浓度高 低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慢、浓度低
体液的PH
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外液(PH7.4)中比细胞内液(PH7.0)多
碱化血液或尿液(如口服碳酸氢钠),使弱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从脑转运至血液加速排泄,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有选择性,对不同组织器官亲和力不同,导致药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
药物转运体
细胞膜上的转运体影响分布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的概念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和药物活性的改变,又称药物代谢
方式与步骤
第①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
第②相反应
结合
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部位
肝
催化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酶诱导剂、酶抑制剂
生物转化的意义
灭活、活化
排泄
肾排泄(主要方式)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入肠,在肠内再被吸收入血的过程
乳汁排泄
肺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斜率反映吸收速度,斜率大吸收快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将机体看做均匀整体,用药后药物进出血管到各组织器官的速率相等,瞬间达到动态平衡
二室模型
将机体分成中央室和外周室
药物消除类型
一级动力学(恒比)
单位时间体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恒量)
单位时间体内药物以恒量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非线性动力学
高浓度时零级动力学,低浓度时是一级动力学
基本药动学参数
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F)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口服AUC静注×100% (AUC:曲线下面积)
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
Vd=静脉注射剂量/零时血药浓度
消除参数—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恒比消除:t1/2=0.693/Ke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剂量
地西泮:小→大,镇静、催眠、抗惊厥、中枢抑制
剂型、生物利用度
片剂、胶囊、口服液、水剂、乳利等 同一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不同
口服给药:水溶性>散剂>片剂
给药途径
例如:硫酸镁口服泄泻 硫酸镁肌内注射抑制中枢、降低血压 硫酸镁外敷消炎去肿
给药时间、给药间隔、疗程
反复用药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
心理依赖性
耐受性
连续给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下降
耐药性
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
增敏性及撤药症状
联合用药
配伍禁忌
药物混合后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
如:青霉素在葡萄糖中不稳定,易导致过敏。红霉素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
药动学方面
妨碍吸收
改变胃肠道PH
吸附、络合或结合
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肠壁功能改变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影响生物转化
影响肝药酶
影响非微粒体酶
影响药物排泄
影响尿液PH
竞争转运载体
药效学方面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独作用之和
增敏作用
药A可以使组织或者受体对药B敏感性增强
拮抗作用
药理性拮抗
一种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药与比种特异性受体结合
生理性拮抗
两个激动药分别作用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化学性拮抗
生化性拮抗
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
新生儿:对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
老年人:用药量为青壮年的3/4
性别
女性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药注意
个体差异
量的差异
高敏性、耐受性
质的差异
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种族
精神因素
病理因素
严重肝功能不全
代谢慢,易积蓄中毒
甲苯磺丁脲、氯霉素
肾功能不全
消除药物排泄减慢,易积蓄中毒
可的松、泼尼松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
心衰
心输出量减少,胃肠道瘀血,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减少,消除减慢
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
其他功能失调
药理学•总论
绪论
药理学概念: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 PD)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PK)
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基本作用
兴奋、抑制
直接、间接
特异性、选择性
局部、全身
治疗作用
概念:符合用药目的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对症治疗
改善症状
不良反应
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举例:阿托品解除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副作用
毒性反应
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举例:沙利度胺(反应停)解除妊娠初期反映—胎儿畸形的毒性作用
变态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留的药理效应
举例:前一天晚上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次日仍有困倦、乏力、头晕等后遗作用
继发反应
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举例: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
特异质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举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损患者服用伯氨喹——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药物依赖性
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举例:阿片类药物和物质如吗啡、海洛因等
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现一定的关系
剂量
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
最大有效量
治疗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量效曲线
量反应
概念
效应的强弱呈现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百分率表示
最小有效量
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阈值)
效能
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此后再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效能不再增加
效价强度
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运用:1、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2、药物产生同一效应的剂量比较
质反应
概念
药理性质是性质的改变,如全或无,阳性和阴性
半数有效量(ED50)
能引起50%最大效应或50%阳性时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能引起50%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
能引起50%动物中毒时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TL)
LD50/ED50的比值越大,安全性越大
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
受体途经
受体概念
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的物质或者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受点
配体结合的位点
配体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第一信使)
受体分类
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内受体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高度亲和力、可逆性、饱和性、可调节性
受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受体作用学说
受体占领学说
速率学说
二态学说
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
激动药
既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的药物
拮抗药
虽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却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非受体途经
作用与酶的药物
影响离子通道
影响转运
影响细胞代谢
影响免疫
理化反应
基因治疗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
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不需消耗ATP、转运速度和膜两侧浓度差成正比
种类
简单扩散
滤过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消化道吸收
口服给药
最常用、吸收部位为胃肠道
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胃肠内PH
弱酸性—胃吸收 弱碱性—小肠吸收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胃肠内容物
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人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舌下给药
血流丰富、吸收较快、避免首关效应
直肠给药
防止药物对于上消化道的刺激性、避免首关效应
注射吸收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迅速而准确地进入血液循环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需要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但吸收快
皮肤吸收
呼吸吸收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
可逆性结合
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大,难以跨膜运输,暂时失去药理活性,不易被代谢排泄
非特异性结合,发生竞争性置换
有饱和性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等
器官血流量
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浓度高 低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慢、浓度低
体液的PH
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外液(PH7.4)中比细胞内液(PH7.0)多
碱化血液或尿液(如口服碳酸氢钠),使弱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从脑转运至血液加速排泄,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有选择性,对不同组织器官亲和力不同,导致药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
药物转运体
细胞膜上的转运体影响分布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的概念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和药物活性的改变,又称药物代谢
方式与步骤
第①相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
第②相反应
结合
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部位
肝
催化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酶诱导剂、酶抑制剂
生物转化的意义
灭活、活化
排泄
肾排泄(主要方式)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入肠,在肠内再被吸收入血的过程
乳汁排泄
肺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斜率反映吸收速度,斜率大吸收快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将机体看做均匀整体,用药后药物进出血管到各组织器官的速率相等,瞬间达到动态平衡
二室模型
将机体分成中央室和外周室
药物消除类型
一级动力学(恒比)
单位时间体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恒量)
单位时间体内药物以恒量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非线性动力学
高浓度时零级动力学,低浓度时是一级动力学
基本药动学参数
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F)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口服AUC静注×100% (AUC:曲线下面积)
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
Vd=静脉注射剂量/零时血药浓度
消除参数—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恒比消除:t1/2=0.693/Ke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剂量
地西泮:小→大,镇静、催眠、抗惊厥、中枢抑制
剂型、生物利用度
片剂、胶囊、口服液、水剂、乳利等 同一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不同
口服给药:水溶性>散剂>片剂
给药途径
例如:硫酸镁口服泄泻 硫酸镁肌内注射抑制中枢、降低血压 硫酸镁外敷消炎去肿
给药时间、给药间隔、疗程
反复用药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
心理依赖性
耐受性
连续给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下降
耐药性
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
增敏性及撤药症状
联合用药
配伍禁忌
药物混合后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
如:青霉素在葡萄糖中不稳定,易导致过敏。红霉素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
药动学方面
妨碍吸收
改变胃肠道PH
吸附、络合或结合
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肠壁功能改变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影响生物转化
影响肝药酶
影响非微粒体酶
影响药物排泄
影响尿液PH
竞争转运载体
药效学方面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
两药合用作用>单独作用之和
增敏作用
药A可以使组织或者受体对药B敏感性增强
拮抗作用
药理性拮抗
一种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药与比种特异性受体结合
生理性拮抗
两个激动药分别作用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化学性拮抗
生化性拮抗
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
新生儿:对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
老年人:用药量为青壮年的3/4
性别
女性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药注意
个体差异
量的差异
高敏性、耐受性
质的差异
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种族
精神因素
病理因素
严重肝功能不全
代谢慢,易积蓄中毒
甲苯磺丁脲、氯霉素
肾功能不全
消除药物排泄减慢,易积蓄中毒
可的松、泼尼松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
心衰
心输出量减少,胃肠道瘀血,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减少,消除减慢
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
其他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