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精神失常药药理学
参考:药理第九版,杨宝峰主编,景晴药理课,抗精神失常药分为: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氯氮平等 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抗抑郁药:米帕明、阿米替林 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药物。 自己整理,自用
编辑于2023-08-11 10:51:08抗精神失常药
分类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氯氮平等
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抗抑郁药:米帕明、阿米替林
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药物
抗精神分裂药
作用机制
精神分裂症: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节为主要特征
大多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脑内的4条多巴胺-受体通路
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阻断→调控人类的精神活动(治疗作用)
黑质一纹状体,锥体外系的高级中枢,阻断→锥体外系反应
下丘脑一垂体(结节-漏斗系),与内分泌、体温调节有关,阻断→内分泌功能紊乱
不良反应
延髓化学感受区:调控呕吐反应
l型精神分裂症(阳性):幻觉、妄想;疗效较好 ll型精神分裂症(阴性):情感淡漠、缺乏主动性无效甚至可加重
第一代抗精神分裂药物
氯丙嗪(冬眠灵)
药动学
个体差异大,给药剂量个体化
药理作用及机制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阻断DA-R
治疗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
控制兴奋躁动、幻觉妄想,减轻思维障碍,恢复理智、生活自理
镇静安定作用
动物:自发活动减少、攻击行为减少 正常人:安静、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机制和应用
机制:中脑-边缘系统、中脑-皮层系统的D2受体
应用: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其他精神病伴有的兴奋、幻觉及妄想等症状
镇吐作用
强大,对各种呕吐有效(晕动病呕吐除外)对顽固性呃逆有效
机制
小剂量: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ZT)D -R
应用:对抗去水吗啡的催吐作用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应用
癌症、放射病等多种疾病药物引起的呕吐有效
但对前庭刺激(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无效
调节体温
机制:阻断下丘脑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
可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对正常机体也具有降温作用
其降温作用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应用:人工冬眠
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杜冷丁)
配合物理降温
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和甲状腺危象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加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的作用
不良反应
闭经泌乳
锥体外系反应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阻断 α -R: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致死性低血压
阻断M-R:口干、便秘、排尿困难、事物模糊、记忆障碍等
阿托品样不良反应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2 -R
催乳素分泌增加:乳房肿大、泌乳
促性腺激素减少:延迟排卵、闭经
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
临床应用
精神分裂症
l型有效,急性患者用药,需长期应用,终生用药;慢性患者疗效差
ll型无效甚至可加重
躁狂症、其他精神病伴有的兴奋、幻觉及妄想等症状
呕吐和顽固型呃逆
对抗去水吗啡的催吐作用、癌症、放射病等多种疾病药物引起的呕吐有效
但对前庭刺激(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无效
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
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杜冷丁)
配合物理降温
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和甲状腺危象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
嗜睡、淡漠、乏力等
M-R阻断
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眼内压升高等(青光眼禁用)(阿托品样不良反应)
α-R阻断
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用去甲肾上腺素或麻黄碱对抗,不能用肾上腺素
锥体外系反应
机制及症状
一开始:阻断黑质一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
帕金森综合症
表情呆板、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静坐不能
坐立不安、反复徘徊(强迫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
舌、面、颈、背部痉挛
对抗药物:苯海索、金刚烷胺;不能用左旋多巴
后来:长期阻断多巴胺受体,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D2受体上调
迟发性运动障碍
口-舌-颊三联症
对抗:停药、氯氮平给药
过敏反应
皮疹、皮炎、肝损害、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等
内分泌功能紊乱
催乳素分泌增加:乳房肿大、泌乳
促性腺激素减少:延迟排卵、闭经(闭经泌乳)
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
精神异常
与原有疾病鉴别,消极状态
急性中毒
1~2g
禁忌症
青光眼,乳腺增生症、乳腺癌,有癫痫史者,昏迷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冠心病、老人慎用
氟哌啶醇
特点
抗精神病作用比氯丙嗪强50倍
锥体外系反应高达80%
镇吐作用明显
降压、镇静作用小于氯丙嗪
应用
适用于以兴奋躁动、幻觉、妄想为主有精神分裂症及躁狂症。可致畸,孕妇禁用。
舒必利
1、选择性D-R拮抗剂
2、抗精神病作用强,镇吐作用强,阳性、阴性症状都有效
3、无镇静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几无影响
4、锥体外系反应轻
第二代抗精神分裂药物
奥氮平
1.机制:阻断5-HT受体、D 受体
2.抗精神病作用强,改善阳性及阴性症状
3.锥体外系反应轻 ,不致内分泌紊乱
4.嗜睡、体重增加。不引起粒细胞减小
喹硫平
1、阻断中枢D 受体和5-HT,受体。对H 和 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2、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
3、耐受性良好,锥体外系反应少
阿立哌唑
1、与D 、D 、5-HT 和5-HT 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通过对D 和5-HT 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及对5-HT 受体的拮抗作用来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的。
2、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3-5h,半衰期为48-68h
3、治疗各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明显疗效,也能改善伴发的情感症状,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4、ADR比较轻 ,主要有头痛,焦虑失眠,嗜睡,小便失禁,静坐不能等。
五氟利多
1、长效 ,每周1次即可
2、对急性、慢性、阳性(躁狂、幻觉妄想)、阴性(淡漠、意志减退)均有效
3、导致头昏、失眠、锥体外系反应
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1、典型抗精分药
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派淀醇等,对阳性症状治疗效果较好
但对阴性症状无效 ,治疗同时往往伴随较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EPS),患者依从性较差。
2、非典型抗精分药
对阴性症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 ,安全性高,副作用更轻微,服用剂量更小,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代表药物有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阿立派唑 等。
氯氮平
作用机制
阻断5-HT受体、D4 -受体
作用特点
抗精神病作用强,可改善精神病的阳性及阴性症状
也可用于氯丙嗪引起的迟发运动障碍
几乎无锥体外系反应,亦不导致内分泌紊乱
粒细胞减少,体重增加
需要定期做血常规检查
利培酮
1.机制:阻断5-HT受体、D受体
2.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 ,对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亦有改善作用
3.有效剂量小,用药方便,锥体外系反应及抗胆碱样作用弱
4、注射用利培酮微球:2周1次
抗躁狂症药(治疗双相障碍药)
发病机制
脑内5-HT降低
NA功能亢进—躁狂
治病机制
升高5—HT、降低NA
碳酸锂
作用机制
主要是锂离子发挥作用,抑制NA释放,促进NA再摄取,突触间隙NA下降
药理作用
对正常人:精神活动无影响
躁狂病人:能安定情绪、控制躁狂发作、使患者言谈和行为恢复正常。对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症状有效
临床应用
躁狂症、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不良反应
安全范围窄、毒性大
胃肠道反应
肌无力、震颤、甲状腺肿
CNS:意识障碍、昏迷、肌张力增强
注意:血锂浓度监测
抗抑郁症药
概述
抑郁症症状
1、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2、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 3、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 4、积极性和动机丧失,自我评价显著下降,严重而深刻的失落感,兴趣显著下降和减退
发病机制
脑内5-HT降低
NA功能减弱—抑郁
治病机制
升高5—HT、升高NA
患病率高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非选择性5-HT和NA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
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
米帕明(丙米嗪)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抑制突触前膜对NA、5-HT的再摄取,提高情绪,精神振奋,缓解焦虑
正常人
镇静
抑郁症
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但疗效缓慢
应用
各种抑郁症,伴失眠的抑郁症
遗尿症、焦虑症(多塞平)、惊恐证、强迫症(氯咪嗪)、偏头痛、神经痛、贪食症
不良反应
1.阿托品样作用(M-R):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眼内压升高、心悸等
2.心血管系统(a-R):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3.CNS(H-R):嗜睡、头痛、共济失调等。
4.锥体外系反应 D2
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剂
地昔帕明、马普替林、去甲替林、普罗替林、阿莫沙平、文拉法辛
5-HT再摄取抑制剂
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含量升高。对NE、H 、M 受体作用轻微,故相应不良反应也较少。
适应症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主要禁忌症
对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病及孕妇慎用,严禁与MAOI、氯米帕明、色氨酸联用
不良反应
抗胆碱和心血管不良反应比TCR轻
神经系统
头疼、头晕,焦虑,紧张,失眠
胃肠道
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
过敏反应
皮疹
性功能障碍
文拉法辛
1、同时抑制NA、5-HT再摄取,对肾上腺素、胆碱、组胺受体几无亲和力,无TCA和MAOI的常见不良反应。
2、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惊恐发作
3、ADR:恶心、嗜睡、失眠、头痛等。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艾斯西酞普兰、氟伏沙明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吗氯贝胺、苯乙肼
其他
曲唑酮、米氮平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