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学心理 课堂管理 教师角色 教师发展
编辑于2020-02-27 14:16:12第六章:教学心理
一、教学设计
概述
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 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 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教的怎样(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功能和基本特征
功能 导教和促学
基本特征: 指导性, 统合性(系统性) 操作性 预演性 突显性 易控性 创造性
设计的依据
系统理论
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现实依据
教学的实际需要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教师的教学经验
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手段设计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设计
含义
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意义
完整的教学目标包括
教学目标
首位,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学》 等人 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
认知(知道)
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
领会
运用(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2001年的修订版中,增加了 创造 且是认知的学习目标
情感领域
接受 反应 形成价值观念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价值体系个性化
技能领域
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
插入概要
教学策略设计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指导教学)
适合程序性知识
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倡导
适合陈述性知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发现学习)
布鲁纳提倡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掌握学习
布卢姆等人提出
教学媒体设计
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
教学媒体的选择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教学任务
学习者
教学管理
经费和技术方面
媒体的教学性能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低耗高效原则
最优化原则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计算机辅助教学
专门的学习系统、环境和软件工具
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含义
实质: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效率取决于 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目标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功能
维持功能
能持久的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基本功能
促进功能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发展功能
教师制定的行为准则能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群体管理
课堂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的基本特征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群体对个人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取决于四个因素
活动的难易程度
竞赛动机的激发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注意的干扰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
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如 班级,小组,少先队
非正式群体
学生们以个人兴趣爱好为纽带组建的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关系的协调
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促使班级成为和谐的集体
要正确对待非正式集体
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规范
群体气氛和人际交往关系 在后面课堂气氛里展开
课堂气氛
含义
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因素 也是课堂活动的着眼点
类型
积极的课堂氛围
消极的课堂氛围
对抗的课堂氛围
影响因素
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期待和教师的情绪状态都有影响
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前提
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产生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包括教学的时间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光线,座位编排等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含义
子主题
课堂中主要的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
合作与竞争
课堂纪律管理
含义
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
良好的课堂纪律的特性: 约束性、 标准性、 自律性
类型
根据形成的原因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终极目标
任务促成的纪律
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课堂结构 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三大要素
学生
学习过程
学习情境
课堂结构包括:
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间的合理运用
课程表的编制
教学过程的规划
课堂问题行为
含义
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行为
特点
消极性
普遍性
以轻度为主
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
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
校内外的环境
预防和矫正
以预防为主
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对课业予以精确的的指导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建立家校联系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恰当处理取决于教师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
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子主题
合理运用惩罚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给学生留违纪的时间
进行心理辅导
根本上解决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
尽量少而精,多正面引导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
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
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教师要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积极的态度, 进行自我监控
利用好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
三、教师心理
教师的职业角色
现代教师角色观
含义
包括: 社会对教师个人行为模式的期望 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
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班集体的管理者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学生家长的合作者
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教师角色的认知 能知道这个角色哪些行为合适/不合适
教师角色的认同: 接受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用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教师角色的信念: 将职业角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职业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师的威信
含义
主要包括: 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具体有: 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工作作风等
分类
权利威信
信服威信
形成
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客观因素
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态度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主观因素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基本条件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要条件 仪表和风度是必要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
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建立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维护与发展
教师要胸怀坦荡,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
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
不断进取,言行一致
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威信
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
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
第一部分 学生与教师
教学能力
申继亮等人 (内因理论的研究方式)
教学认知能力
基础
教学操作能力
集中体现
教学监控能力
关键
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子主题
人格特征
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包括
教师的职业信念
教学效能感
包括 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
教学归因
职业性格
核心:促进 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帮助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拥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业知识
解决问题的效率高
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技能的差异
课时计划的差异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课后评价的差异
其他差异
师生关系
人格魅力
职业道德
教师的心理健康概述
含义
标准
子主题
子主题
影响的主要因素
子主题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个体积极的自我调整
组织有效地干预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怠倦
职业压力
由工作引起的
职业怠倦
含义
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表现
情绪耗竭(核心成分) 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去个性化
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
个人成就感低
原因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及支持状况
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
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
应对策略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调整优化心理状态
教师个人的积极的态度
辩证的思维方式
控制并调整个体情绪和情感
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