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最爱不过我懂你》-01
无数据
为什么我们的养育的效果也不佳?那是因为我们几乎被焦虑淹没了,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太爱孩子,正所谓“关心则乱”,不愿意孩子走一点点弯路。其次我们的焦虑还在于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聊不到一起。 所以我们需要共情。 共情的底层逻辑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讨好父母,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最爱不过我懂你》 面对养育焦虑,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
内容来源 | 《最爱不过我懂你 》
制图软件 |
五个步骤
停
看
听
说
做
核心层次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积极回应
正向引导
大脑分区
本能脑
与生命相关
感觉安全
情绪脑
主管情绪
得到放松
理智脑发挥作用的前提
理智脑
面对铺天盖地的养育焦虑,有什么方法应对?
我们为什么要都这本书?
因为本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伍新春教授和李国红老师是
共情陪伴国家项目的创始人,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来已经惠
及全国3000多所学校,近10万家庭。他们提炼出的理论深入浅出
很容易理解。方法简单可行,学了就能用。是一本适合放在手边,
随时查阅的养育手册。
什么是共情陪伴?
概述
共情陪伴是是在罗杰斯共情理论上的实践,共情陪伴作为国家
项目,于2008年启动,至今运营了十几年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陪伴?
那是因为我们几乎被焦虑淹没了,而且养育的效果也不佳。我
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太爱孩子,正所谓“关心则乱”,不愿意孩子
走一点点弯路。其次我们的焦虑还在于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
聊不到一起。
共情陪伴的脑神经科学理论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在1970年
提出了“三重脑”理论,他认为大脑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且具有不
同的功能。
共情陪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哪些误解?
接纳
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用一味讨好我们
真诚
出我们的真心,而不敷衍孩子
信任
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共情陪伴有哪些误解?
误解一:“共情会让孩子变得更脆弱吗?”
共情不是溺爱。事实证明,被共情的孩子,内心更富足,解决
问题的能力更强,人际关系也更好。
误解二:“过度共情”
过度共情:孩子的情绪已经过去,大人还不停地说,你别难过
了,别生气了啊。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共情会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误解三:“共情是特效药,可以立竿见影”
共情陪伴是好的养育方式,但需要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不可
能药到病除。
共情陪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